任陣海
任陣海
任陣海,1932年11月07日 出生於河北省大名縣,大氣環境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環保總局氣候影響研究中心總工。
1955年任陣海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讀研究生;196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1978年晉陞為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1981年進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擔任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在第18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任陣海主要從事大氣環境的檢測與治理的理論與工程應用,以及氣候變化對環境影響的研究。
任陣海
1957年10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就讀研究生。
196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10月,研究生畢業獲得碩士學位。
1964年11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工作(至1981年3月)。
1966年7月,任陣海帶隊參加試驗基地湍流污染和大地電位探測任務,在基地工作一年。
1973年3月26日,經任陣海建議,大氣物理研究所向院申請在北京德勝門外土城建設325米高的大氣污染監測氣象觀測塔。10月正式建立了大氣邊界層物理與大氣湍流研究室,在任陣海等帶領下研究大氣湍流擴散問題。
1978年,晉陞為副研究員。
1981年3月,進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擔任研究員。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大氣污染防治) 。
2011年12月,在第18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2015年12月,任陣海院士工作室在蕭山落戶。
2018年1月19日,山西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院士專家工作站揭牌並啟動工作,引進以任陣海院士及其專家團隊為主的高端人才,成立了以環境氣象為重點研究領域的院士專家工作站。
•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任陣海參加戰略作物防害工程發現致害誘因,此後從事雲霧催化工程,篩選催化劑,實施最早雲中催化,受命組織軍事環境科學研究,負責核試驗場邊界層污染實驗。在中國三線建設時期,負責十餘座山區及臨海基地的選址及環境規劃實驗,與團隊撰寫了最早的山區空氣污染專著等。在長期研究實踐及調研基礎上,團隊認識到中國大氣污染研究,應緊迫地提上日程,並認為“環境”是獨立發展的學科。負責組織中國首次中尺度區域性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設計建立包括地面監測網多要素同步監測、超低空航測、遠紅外探測、聲雷達布陣等多種先進手段的綜合觀測系統,以後在多個重要城市地區實施,並用於中國酸沉降及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組織發展探測實驗技術、研發多普勒聲雷達(批量生產),等容氣球及其甚高頻多普勒多目標跟蹤系統,最早組織大氣顆粒物沉降速度測量和SO2轉化率實驗,填補了當時該領域的空白。
在任陣海倡議下組建大氣環境實驗基地,參加總體設計建立中國首座大氣環境監測專用鐵塔,迄今仍為國內高度最高並裝配探測技術設備。最早利用輻射監測資料反演大氣顆粒物時空分佈特徵。建立大氣環境容量理論,解決了環境規劃控制的難點,並應用於多個區域性經濟與環境的調控對策;首次揭示中國與跨國大氣輸送宏觀規律,為應對國際爭端提供科學依據。創立了大氣環境資源背景場。主持氣候變化對中國環境影響的研究,並向聯合國提交國家報告。組織衛星資料反演研究,參加沙塵暴研究。本研究組建立大氣環境過程概念,發現大氣污染匯聚帶,建立三律(累積、輸送、清除)方法。同化有關資料構建歐拉場確定地區的污染範圍及輸送通道。通過研究實踐,認為大氣環境污染的實質是中尺度問題,發展濾波技術揭示中尺度地區性污染特徵等。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勵名稱 |
1987年 | 大氣環境容量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1987年 | 太原地區大氣環境綜合觀測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1998年 | 中國酸沉降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2002.05 | 《沙塵暴-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 高慶先,任陣海編著 |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
2004 |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氣象與可持續發展卷》 | 丁一匯,任陣海主編 | 北京:氣象出版社 |
2010.09 | 《沙塵天氣對大氣環境影響》 | 高慶先,任陣海等著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截至2014年,任陣海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工業大學一共培養了3名博士、4名碩士,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任陣海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年度 | 名稱 | 作者 | 學位授予單位 | 學位名稱 |
2014 | 道路交通揚塵排放模型研究及其在北京的示範應用 | 樊守彬 | 北京工業大學 | 博士 |
2010 | 大氣污染的區域間輸送與敏感源篩選識別研究 | 王芳 | 北京工業大學 | 博士 |
2009 | 北京市代表性水體水質及重金屬的生物毒性、有效性研究 | 張融 | 北京工業大學 | 博士 |
2000 | 重點環保城市二氧化硫質量控制方法研究 | 李時蓓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碩士 |
1988 | 複雜地形下大氣邊界層湍流特徵 | 楊禮榮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中尺度區域性火電能源大氣環境容量規劃方案研究 | 段寧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
中尺度下的海陸風環流 | 劉麗傑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時間 | 榮譽/表彰 | 參考資料 |
1995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
2011年12月 | 終身成就獎(第18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 |
時間 | 擔任職務 | 參考資料 |
1995年12月-2001年4月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會顧問(第四屆) | |
2006年6月-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會顧問(第六、七、八屆) | |
—— | 《中國環境科學》編委 |
任陣海倡議建立大氣環境實驗基地,創造性地解決建立適宜模型、發展探測技術、獲取綜合參數等關鍵問題,在國內最早組織了大氣顆粒物沉降速度測量和SO2轉化率實驗,填補了學科空白,提出了大氣環境容量理論,解決了環境規劃、污染控制的難點。首次揭示了中國與跨國大氣輸送宏觀規律;創立了大氣環境資源背景場。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