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修潤
葛修潤
葛修潤,出生於1934年7月,現任中科院武漢岩土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岩土力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科學》《科學通報》《岩土工程學報》《岩土力學》雜誌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岩石力學數值方法、測試設備和實驗技術以及重大岩土工程關鍵技術等。為白鶴梁作出貢獻。
葛修潤(1934.7.12 - )上海人,岩土力學專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2012年6月,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
葛修潤
近年來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水布埡水電站、小灣水電站和深圳地鐵建設作出貢獻。2001年為位於三峽水庫庫底的白鶴梁水文站石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提出原創性方案,被國家採納,現已在白鶴梁原址上建成白鶴梁博物館。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葛修潤教授,岩石力學專家。1934年7月出生,上海市人。1959年7月畢業於蘇聯敖德薩建築工程學院水利系,獲蘇聯優秀畢業生證書。回國后在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工作。1981年—1982年榮獲國際著名的聯邦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獎學金與國際岩石力學學會創始人L.Müller教授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土岩力學研究所合作從事研究工作。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教授。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葛修潤教授長期從事岩石力學與重大岩土工程科研工作,是我國岩質邊坡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60年代初期開始的大冶鐵礦南邦邊坡研究是我國最早的結合大型原位試驗的著名工程,開創了我國邊坡研究新局面。葛修潤為主要骨幹。1966年,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獨立主持完成了此項邊坡研究任務的穩定分析計算報告和岩體力學試驗總結,使大冶南邦邊坡研究得以圓滿結束。近年來他主持銅綠山銅礦、永平銅礦、海南鐵礦等大型礦山邊坡工程和銀山鉛鋅礦、武山銅礦尾礦壩這類特殊土壩的壩坡穩定性評價及整治工程,社會、經濟效益顯著。他主持完成的大冶鐵礦北邦滑坡整治與監測工作被鑒定委員會評為“國際先進水平,同類邊坡工程範例”,獲1994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葛修潤教授是最早將有限元法引入我國岩體工程的學者之一。1973年511工程地下廠房硐群非線性分析是國內大型地下工程應用有限元首例。1974年為葛洲壩二江泄水閘作抗滑穩定非線性分析,為該工程作出重大貢獻。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壩三維非線性分析獲199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目前還擔任中國三峽工程船閘高邊坡特聘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完成了三峽工程船閘高邊坡三維彈—脆—塑性分析。
三峽工程的開建,實現了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然而,當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后,陪伴了涪陵人一千多年的白鶴梁題刻也將永遠眠於水下40米深處。如何保護好這一“國寶”,成為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重要考驗。
為保護這一世界奇觀,來自水工、建築、航運、文物保護等方面的10多位工程院院士和行業權威,早在1994年就已經行動起來,並且用了近10年時間開展了大量研究論證工作,試圖尋找出一種最科學的保護白鶴梁的方式。
根據我國《文物保護法》和國際上普遍遵循的《威尼斯憲章》精神,白鶴梁題刻不能移位,不應脫離賴以生存的水環境,原地建造“水下博物館”成為保護和利用的最佳方案。
符合以上原則的兩個方案,是天津大學提出的“水下博物館”方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葛修潤教授提出的“無壓容器”方案。這兩個方案的共同點都是原址保護。前者雖然是保護白鶴梁題刻的最為理想方式,但是預計工程投資達到3億元,幾乎相當於三峽文物保護的所有資金。經過反覆研究論證,最後採用了葛修潤院士的“無壓容器”方案。工程由水下博物館、連接交通廊道、水中防撞墩和岸上陳列館四部分組成。這種方法實際就是給白鶴梁題刻穿上一件由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外套”。
白鶴梁的題刻長約220米,寬約15米,要全部把它保護在“外套”之下難度很大。專家從題刻的重要性角度分析,決定把保護體的長、寬、高設計為70米、25米和143米,在水下40米的深處罩住白鶴梁中段東區長約55米、寬約18米的區域。這段包括九成以上的精華題刻。其他區域零散的題刻將搬到岸上陳列館中,少量題刻則由自然淤積掩埋。被選入北師大教材。
參加保護白鶴梁任務等.
頭銜: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