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9條詞條名為徐建國的結果 展開
- 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董事長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 黑龍江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 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
-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
- 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 平民教授
- 蘭州日報常務副總編、書法家
- 龍岩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原主任
- 雲南省工商聯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 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教授
- 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政府縣長助理
- 寧波徐建國整形美容醫院院長
- 山東科技大學副教授
-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柑橘研究所研究員
- 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學校領導
- 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副校長
- 蘭州交響樂團副團長
- 中學高級教師政教處副主任徐建國
-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
- 吉安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副調研員
-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高級試驗師
- 四川甘孜州環境保護局原副局長
- 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陝西省佳縣籍烈士
- 鄒平市司法局局長
-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藥物研究所主任藥師
- 通化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徐建國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徐建國,男,1952年4月19日生,漢族,籍貫(出生地)山西省平陸縣,最高學歷研究生,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研究員。2011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20年“最美醫生”宣傳發布活動通過視頻記錄和現場講述,生動展示了徐建國為代表的新時代醫療衛生工作者,牢記初心使命,堅守工作崗位,精鍊醫技醫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
徐建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人獸共患病病原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
衛生部腹瀉病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76.9,山西醫學院畢業.
1982.4,中國醫學科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
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85.1-1986.10,美國馬利蘭大學醫學院學習進修
1991.6-1993.8,美國馬利蘭大學醫學院學習進修
1994,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微生物室副主任
1994,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微生物室主任
1995.8,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業務副所長
1996,衛生部分子醫學細菌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8.8,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所長
2002.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
1994年破格晉陞為研究員
1995年被人事部選拔為首批20名重點資助的優秀留學回國人員
1996年被衛生部等部門評為第二屆中國醫學青年科技之星
199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
1997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9年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0年北京市優秀醫務工作者
2001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醫學藥學獎
1994年獲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一)
1995年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一項(排名第一)
1996年獲衛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一項(排名第一)
1997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名第一)
2020年2月19日,入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第一批成員名單。
2020年8月19日,2020年“最美醫生”宣傳發布活動通過視頻記錄和現場講述,徐建國先進事迹得到展現。
近期承擔的主要課題:
①致病性大腸桿菌分子致病機理的研究(973課題)
②O157:H7大腸桿菌毒力島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③大腸桿菌O157:H7菌庫的建立(科技部基礎性研究課題)
④基因組水平的食源性病原菌發生機理研究(863國際合作課題)
徐建國及其團隊長期在第一線,從事新發、突發、不明原因性傳染病疫情的病原學研究,主持完成9起在我國有較大影響的傳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學調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
一、成果概述
徐建國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可分為三類:
(1)在我國發現兩種新發傳染病——大腸桿菌O157:H7感染和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該成果在2008的《JAMA》上發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一項。
(2)發現並命名兩種發生變異的病原菌——腦膜炎萘瑟菌4821序列群和福氏志賀菌Xv血清型。該成果在2006年《Lancet》上和2010年《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上發表。
(3)在病原體的傳播和致病機制方面有三點突破——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吞噬細胞無形體的人-人傳播方式、提出了豬鏈球菌二階段致病理論、證實了大腸桿菌O157:H7的一種新的流行模式。該成果在2008的《JAMA》和2009年的《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發表。
徐建國院士及其團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置的科技水平和控制效果,為控制疫情的流行做出貢獻。此外,以責任作者在JAMA(2008,IF=31.5)、Lancet(2006,IF=24.8)、以合作作者在Nature(2003)等雜誌發表了多篇有影響力的論文。共發表論文281篇,影響因子合計606.8,被引用2943次。包括:SCI論文76篇,影響因子合計432.9,被引用1537次;中國引文資料庫論文205篇,影響因子合計174,被引用1406次。1996年徐建國院士及其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資助,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醫學藥學獎。
二、成果簡述
(一)在我國發現攜帶新德里金屬-β-內醯胺酶耐葯基因(NDM-1)的細菌
2010年8月,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報道,在印度發現的攜帶NDM-1耐葯基因的細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葯,已經傳到歐美日等許多國家。引起廣泛關注。徐建國團隊和相關實驗室合作,在我國發現帶有NDM-1耐葯基因的細菌(2010年中國衛生十大新聞之一),為國家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策略,提供了有說服力的證據。
2006年11月,安徽一臨床誤診為流行性出血熱的患者死亡5-13天後,5名陪護親屬和4名醫護人員被傳染。徐建國團隊和安徽省CDC合作,在患者血液標本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特異性基因,發現患者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的特異性抗體呈4倍升高,提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診斷意見。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是一種新發傳染病,病原體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通過蜱叮咬傳播,之前沒有人傳人的報道。本次研究通過對所有63名陪護親屬、醫護人員和首例病例的接觸地點、接觸時間、接觸方式等的深入調查,發現是在患者病危階段、實施氣管切開等搶救措施的過程中,通過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把病原體傳染給和她近距離(≤0.5米)、長時間(≧2小時)接觸的醫護人員和親屬。
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可人-人傳播的發現,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JAMA以重點論文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耶魯大學Krause教授撰寫的編者按指出,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發現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可以人傳人,在中國第一次發現人粒細胞無形體病”。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2009),Nature China (2008),Science Daily (2008),Science News (2008)等雜誌做了專題報道。ProMED-Mail(2008)等十餘個英文專業網站發表了評論文章。
由於這個發現,衛生部2008年頒布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在全國部署預防控制工作。
(三)發現和命名了腦膜炎奈瑟菌ST-4821 complex(序列群)
2003—2005年我國突發C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爆發,迅速從安徽傳到其他省市,病死率增高,社會廣泛關注。在國家CDC已經沒有專門從事流腦研究隊伍的情況下,迅速組織起一支以研究生為主體的力量,緊急攻關。
研究發現,我國新出現的C群流腦菌株,是發生了變異的ST-4821序列群(Lancet,2006),是一個新的具有世界流行潛力的亞群,對預防用抗生素之一磺胺耐葯。因此,衛生部在2006年修訂頒發了《全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調整預防用抗生素的種類。
(四)提出豬鏈球菌的二階段致病機理假說
2005年在四川發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感染豬鏈球菌疫情。215人感染,61人表現出以前未見報道的鏈球菌中毒性休克樣癥狀,38人死亡。
徐建國團隊發現,病原體是序列7型豬鏈球菌,發生了變異,毒力增強,致病機理髮生了改變,提出豬鏈球菌“兩階段致病機理”,指導防治和研究工作(JID 2009)。這個假說把豬鏈球菌的致病過程分為2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病原菌進入血液到出現癥狀后2天左右,是鏈球菌中毒性休克樣癥狀的發生期;第二階段從發病後2天至2周左右,是腦膜炎發生期。序列7型豬鏈球菌進入血液后4小時左右,就可刺激機體產生細胞因子風暴,在發病後9至48小時左右引發休克和死亡。因此,早期治療的重點是預防和控制休克。研究論文2009年在JID發表。世界著名的豬鏈球菌專家加拿大Segura教授在編者按中指出,這為豬鏈球菌研究開拓了新的視野(JID 2009)。
(五)發現和命名了福氏志賀菌Xv血清型
我國細菌性痢疾主要是福氏志賀菌引起的。福氏志賀菌有15個血清型,其中福氏2a的分離率多年來一直最高。2001年河南省出現一種新的血清型,分離率連續5年躍居第一,並傳到其他省市。我們把它命名為Xv(JCM 2010)。這也是第一個由我國科學家發現和命名的志賀菌血清型。
(六)證實大腸桿菌O157:H7的一種新的流行模式
1999年4-8月,蘇皖交界地區發生了嚴重不明原因疫情。194人以有腹瀉病先驅癥狀、少尿、無尿入院,174人突發腎衰和其它臟器衰竭死亡;估計2萬餘人感染。徐建國團隊和蘇皖CDC一起,從患者、雞、牛、豬、羊、蒼蠅、蜣螂等分離到病原體,在患者血清中檢測到特異性抗體,率先提出大腸桿菌O157:H7感染的診斷意見,並證實了一種新的流行模式:和常見的通過食品、蔬菜、飲料等傳播的方式不同,蘇皖大腸桿菌O157:H7疫情,是因為當地農村家庭飼養的雞牛豬羊等攜帶病原菌,通過糞便排泄,污染了環境,造成大面積流行(2003年中華醫學科技二等獎)。依據這些發現,衛生部迅速採取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迄今為止世界範圍內流行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發病情況最複雜的一起大腸桿菌O157:H7感染爆發。衛生部2000年頒發了《全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監測方案》,在全國部署預防控制工作。
徐建國及其團隊主持完成的有較大影響的傳染病疫情或事件的病原學調查還有,1995年山東某兒童的多細菌協同性壞疽(1995年全國十大衛生新聞之一),1997年四川星狀奴卡菌群體注射感染事件,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一輸入性類鼻疽的細菌學診斷,2004年人工飼養果子狸攜帶SARS病毒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