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夢孫
原中國工程院院士
俞夢孫,男,1936年3月9日生,浙江餘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的創始人,航空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1954年畢業於空軍軍醫學校。1958年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航空醫學遙測裝置,首次對飛行於3500米高空的飛行員進行遙測,開創了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事業。
1953年畢業於空軍軍醫學校。1958年成功地把我國第一台航空醫學遙測裝置送上藍天,開創中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事業。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4月10日舉辦退休儀式。
俞夢孫
現任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醫學科學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第四軍醫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
2010年9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會見出席全軍醫學科學技術大會暨第九屆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全體會議的代表。
2019年4月10日舉辦退休儀式。
主要貢獻
俞夢孫院士致力於航空生物醫學工程研究50餘年,為我國航空生物醫學工程事業的開拓、創新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有的成果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俞夢孫院士是航空醫學專家、中國航空醫學工程創始人、生物醫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學術帶頭人。
俞夢孫院士
70年代初,由於殲擊機高速飛行的特殊要求,飛行員跳傘的有效高度必須在300米以上才能保證安全,低空飛行遇險時安全跳傘問題變得日益緊迫。他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用模擬理論攻克了研製火箭彈射救生裝置的過載曲線,在國際上首創了衝擊載荷下人體脊柱動態響應模型,解決了零高度彈射救生醫學難題。當年他為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設計和使用過的心電遙測監護儀,如今經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研製成“動態心電圖記錄分析系統”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填補了我國全信息動態心電圖記錄的空白。
80年代中期,他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群浮地生物電測量技術概念,研究開發了多種高抗干擾電生理儀器,
90年代後期,俞夢孫及其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僅用心動周期進行睡眠分析,進而發展成無電極檢測技術。
獲獎記錄
俞夢孫院士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國家發明三、四等獎各1項;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9項;發明專利30餘項。
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2002年,獲何梁何利獎。
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6年獲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獲何梁何利獎。
2004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傑出學人成就獎。
2011年,率領科研團隊攻關高原航衛保障難題,作為其“人類健康工程”的應用實例,提出“人體自組織系統環境適應理論”,並建立訓練方法,取得重大突破,被中組部樹為“時代先鋒”典型。
2012年,被評為全軍“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