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仲衡

施仲衡

施仲衡,出生於1930年11月,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現任中國地鐵工程諮詢公司總工程師,地下鐵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中國地鐵諮詢公司總工程師,同時被北京交通大學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交大軌道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簡介


施仲衡
施仲衡
1930年11月出生於上海市,1950年考取唐山工學院(后改稱唐山鐵道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橋隧系。當時,由於國家急需建設人才,國家決定高校學生提前一年畢業。1953年7月,施仲衡畢業后留校任教。
1953年7月25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前夕,施仲衡參加了學校第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隊,與其他老師同學一起,開赴朝鮮戰場。任務是搶修板門店我方機場。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圓滿完成了任務,9月12日返回學校。
1954年,為了滿足我國鐵路建設的需要,唐山鐵道學院決定發展隧道與地下鐵道學科,在橋隧系成立隧道與地下鐵道教研室,委派高渠清教授擔任教研室主任。當時,這個專業在全國是唯一的一個,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經驗,隧道技術科學在理論上、實踐上都不完善,基本上處於起步階段。
為了培養我國隧道與地下鐵道專業的師資,1955年,施仲衡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鐵道學院攻讀地下鐵道專業研究生,1959年獲副博士學位。回國后,他繼續在唐山鐵道學院任教,並且擔任隧道與地下鐵道教研室副主任,從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活動。
1965年,北京地下鐵道工程開工,由鐵道部負責修建。鐵道部與唐院協商,調施仲衡到北京地下鐵道公司科學研究所任所長,主持地鐵的重大科研項目。在北京地鐵一期工程建設中,他提出深埋改淺埋方案,主持完成了淺埋地鐵車站關鍵性技術的試驗研究。
文化大革命后,施仲衡調到北京城建設計研究院工作,1983年任北京城建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持北京地鐵復八線的規劃和初步設計。施仲衡在地鐵施工的盾構研究中,提出極限平衡原理設計切口環法,他主持了多項鐵道部重點科研項目,研製了我國第一台壓縮砼襯砌盾構,他主持了國家計委重點科技項目“局部氣壓盾構的研製”。他在廣州地鐵一號線建設中任設計總監和工程建設副總監,主持全部招評標工作;主持我國地鐵與輕軌項目的評估,在優化技術方案、統一建設標準、控制建設規模和投資等方面,為國家計委提供決策依據。在北京城建設計研究總院50周年慶典大會上,為表彰施仲衡院士為中國地鐵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他被授予“終身成就獎”。
1965年,畢業於莫斯科工程學院的施仲衡承擔了中國第一條地鐵的設計施工。
1965年7月1日,我國第一條地鐵揮鍬動工,整個工程因戰備而在秘密進行中。當時運用的是施仲衡和一些專家提出的淺埋明挖方法。
1969年10月1日,第一期工程從蘋果園到北京站,23.9公里的路段用了四年的時間修建完成。1972年施仲衡參與修建地鐵2號線,工程用時9年。
1989年,一號線復興門至八王墳段開始施工。

成就及榮譽


該成果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他主持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子課題“大城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

現在任職


施仲衡現任中國地鐵諮詢公司總工程師和中國國際諮詢公司專家委員會顧問,北京市軌道交通指揮部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了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深圳、重慶等各大城市的地鐵和輕軌可行性報告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