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3條詞條名為黃偉的結果 展開
- 南通市勞動模範
- 貴州省遵義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
- 中共深圳市福田區委副書記
- 英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 浙江新湖(控股)集團董事長
- 蘭州大學教授
- 中國內地男演員
- 深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 射洪市第二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 深圳新世界集團董事長
- 浙江新湖(控股)集團董事長
-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委副書記
- 宿州軍分區黨委副書記、司令員
- 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黨委副書記
- 中國城市研究院副院長
- 銀天下首席分析師
- 演員
- 原茂名市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辦公室主任
- 重慶市公安局原黨委委員、原副局長
-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 撫順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副支隊長
- 河南欒川鑫川集團公司董事長
- 廣西河池市水庫移民工作管理局副局長
- 湖南廣播電視台黨委委員、副台長
- 崇左市江州區政府辦公室主任
- 第一財經頻道主持人
- 廣西林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原雲南省石屏縣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 導演,代表作《白鹿原》
- 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
- 泰順縣公安局局黨委副書記、政委
- 紹興市越城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大隊教導員
- 太原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江蘇國畫家
- 中國鹽業總公司副總經理
- 北京電視台萬年曆記憶挑戰總冠軍
- 民眾財行董事長
-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 重慶醫科大學教授
- 南充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
- 北京河南企業商會副會長
- 永安市人民法院副院長
-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管道分公司生產技術服務中心故障診斷專家
- 著名花鳥畫家
- 美塑鳳凰創始人
- 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 金華市中心醫院主任醫師
- 成都師範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 內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黨辦主任
- 重慶昂盾科技董事長,重慶市政協委員
- 廣東作家
- 合肥師範學院教授
- 畢節市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成員、副檢察長
- 撫州市高新區城西街辦主任
- 中國歌手
- 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 獨立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
- 天津市河東區十四屆政協副主席
- 著名書法家
- 廣州盛世傳奇攝影有限公司創始人
- 河南省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職工
- 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 青島市嶗山區市場監管局公平交易局消保科科長
- 廣空後勤醫院教授
- 浙江工商大學講師
- 四川大學教授
- 中國大陸青年魔術師
-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統計局原局長
- 阜新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西南財經大學教師
- 最美鐵路人
- 筠連縣教育和體育局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 金華市政協副秘書長
- 湖南省隆回籍烈士
- 浙江水產專家
- 廣西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
- 黃石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
- 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 德陽市民政局副局長
- 貴陽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副調研員
-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 恩施美岸醫療美容門診部執業醫師
- 南通大學教授
- 南京大學副教授
- 河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羌鄉古寨景區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 松原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群眾體育科科長
- 綿陽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
- 射洪縣城管執法局局長
- 四川大學製造學院測控系副教授
- 汕尾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主任
- 湖口縣人民醫院內二科副主任
- 華中科技大學離退休工作處老年活動中心主任
- 駐馬店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作人員
- 中共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工作委員會委員
- 華中師範大學化學學院副教授
- 洛陽市青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 新邵縣委常委、人武部部長
- 重慶迅龍布藝有限公司董事長
- 常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邛崍市文君街道副主任
- 旅美畫家
- 心靈美術教育家小寶黃偉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授
- 縣人民法院副主任科員
- 重慶機場集團管理人員
- 茂縣城市管理局局長
- 中國石油西部管道分公司技術服務部工人
- 廣東省地質局副局長
-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教授
- 中國整形修復藝術大師
- 河南城建學院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
- 武漢同濟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
- 肇慶學院副教授
- 武警重慶市消防總隊特勤支隊消防隊長
- 河北北方學院教授
- 明代進士
- 上海市奉賢區水產養殖試驗場場長
- 四川省富順縣信訪局局長
-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種植科副主任醫師
- 海南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工程造價管控部部長,高級工程師
- 柘榮縣公安局局長
- 海城區高德街道上海中路社區黨總支部書記
黃偉
蘭州大學教授
博士、蘭州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氣候變化動力機制,氣候變化模擬、歸因與預估
姓 名:黃偉
性 別:男
學 位:博士
職 稱:教授
研究方向:氣候變化動力機制,氣候變化模擬、歸因與預估
所在部門:氣候變化與應對研究所
2004年 - 2008年,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基地班,理學學士
2008年 - 2014年,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專業,理學博士
2012年 - 2014年,美國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聯合培養博士
2014年1月 - 6月,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助教(聯合培養師資項目)
2014年7月 - 2015年3月,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講師
2015年4月 - 2017年4月,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講師
2017年5月 - 2018年6月,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
2018年7月 -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1.利用觀測資料和樹輪資料,並結合數理統計分析等方法,釐清了年代際尺度西風區和季風區濕度/降水的時空變化差異,並劃分出“西風模態”核心區範圍。在此基礎上,利用多種再分析數據集和氣候模式開展綜合研究,系統釐清了乾旱區的水汽來源特徵,進一步揭示了海-陸-氣相互作用對百年-年代際尺度“西風模態”的動力影響過程。該部分工作對亞洲氣候時空格局差異及動力機制進行了深入探索,這將為區域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西風-季風相互作用提供了氣候學背景和堅實基礎。相關成果作為“西風模態”理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獲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2.綜合大氣科學和地理學,建立了具有明確氣候-生態-地理界限意義的東亞夏季風氣候北界新指標,評估其可靠性並探討其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時空變化特徵。在此基礎上,利用現代觀測和具有可靠年代的高解析度代用資料,揭示了中國水文氣候存在“三極子”的空間格局,進一步採用合適的乾濕指數,系統對比了我國現代降水和濕度的時空特徵差異,並定量評估了不同影響因子的貢獻。該部分工作將現代與古氣候水文變化研究統一在同一框架下,並將氣候變化落腳到如何影響區域水資源。
3.選用全國可靠台站觀測資料和考慮地形因素的先進插值方法,建立了一套全國約2.5公里的高解析度網格氣溫-降水數據集,利用該數據集揭示了過去60年來我國高解析度的氣候類型演變及影響因子。進一步地,利用氣候類型的演變作為聯繫氣候變化和陸面植被分佈的中間橋樑,結合CMIP5中的多模式實驗,定量評估了過去千年、現在及未來全球氣候類型演變,揭示了不同時期氣候類型演變的影響因子,為理解植被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響應提供了新視角。
2018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四完成人),甘肅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中亞大氣科學研究中心科學指導委員會專家(2016--);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Atmospheric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等地學權威期刊審稿人;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通訊評審人
1. Huang, W., Feng, S., Liu, C., Chen, J., Chen, J.H., Chen, F.H., 2018. Changes of climate regimes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an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imulated by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80, 42-56.
2. Liu, C., Huang, W.,*Feng, S., Chen, J.H., Zhou, A.F., 2018.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aridity in China during 1961-2015: decomposition and attribu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63(18), 1187-1199.
3. Huang, W., Feng, S., Chen, J.H., Chen, F.H., 2015. Physical Mechanism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in Northwestern China.Journal of Climate, 28, 3579-3591.
4. Huang, W., Chen, J.H., Zhang, X.J., Feng, S., Chen, F.H., 2015. Definition of the core zone of the “westerlies-dominated climatic regim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during the instrumental period.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8(5), 676-684.(《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封面文章,入選2017年熱點論文、2018年最佳論文)
5. Huang, W., Chen, F.H., Feng, S., Chen, J.H., Zhang, X.J., 2013. Interannu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mid-latitude Asia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large 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8(32), 3962-3968.
6. Chen, J., Huang, W.,*Jin, L.Y., Chen, J.H., Chen, S.Q., Chen, F.H., 2018. A climatological northern boundary index for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1(1), 13-22.
7. Chen, F.H., Huang, W., Jin, L.Y., Chen, J.H., Wang, J.S., 2011. Spatiotemporal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4, 1812-1821.(《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封面文章,入選2016年最佳論文一等獎)
8. Huang, W., Chang, S.Q., Xie, C.L., Zhang, Z.P., 2017. Moisture sources of extreme summer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North Xinjiang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8, 12-17.
9. Lu, Y.B., An, C.B., Wang, Z.L., Zhao, J.J., Wei, H.T., Tao, S.C., Huang, W., Ma, M.M., 2013. Mid-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the eastern Xinjiang region indicated by the grain size and stable isotope record from Lake Barkol, northwest China.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 68, 2163-2169.
10. Feng, S., Hu, Q., Huang, W., Ho, C.-H., Li, R., Tang, Z., 2014. Projected climate shift under future global warming from multi-model, multi-scenario, CMIP5 simulations.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112, 41-52.
11. Fang K.Y., Chen, F.H., Sen, A.K., Davi, N., Huang, W., Li, J.B., Sepp?, H., 2014. Hydroclimate Variations in Central and Monsoonal Asia over the Past 700 Years.PLoS ONE, 9(8), e102751.
12. Liu, X.K., Rao, Z.G., Zhang, X.J., Huang, W., Chen, J.H., Chen, F.H., 2015. Variations in the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region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he Westerly circulation.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5(7), 801-816.
13. Chen, J.H., Chen, F.H., Feng, S., Huang, W., Liu, J.B., Zhou, A.F., 2015. Hydroclimatic changes in China and surroundings during the Medieval Climate Anomaly and Little Ice Age: spatial pattern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07, 98-111.
14. Shakir, H., Song, X.F., Iqtidar, H., Liu, J.R., Han, D.M., Yang, L.H., Huang, W., 2015.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table Isotope Composition in the Precipitation of Islamabad, Pakistan.Advances in Meteorology, 2015, 817513.
15. Chen, J.H., Rao, Z.G., Liu, J.B., Huang, W., Feng, S., Dong, G.H., Hu, Y., Xu, Q.H., Chen, F.H., 2016. On the timing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maximum during the Holocene – does the speleothem oxygen isotope record reflect monsoon rainfall variability?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59(12), 2328-2338.
16. Zhang, X.J., Jin, L.Y., Huang, W., Chen, F.H., 2016. Forcing mechanisms of orbital-scale changes in winter rainfall over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the Holocene.The Holocene, 26(4), 549-555.
17. Chen, F.H., Jia, J., Chen, J.H., Li, G.Q., Zhang, X.J., Xie, H.C., Xia, D.S., Huang, W., An, C.B., 2016. A persistent Holocene wetting trend in arid central Asia, with wettest conditions in the late Holocene, revealed by multi-proxy analyses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Xinjiang, China.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46, 134-146.
18. Chen, F.H., Huang, W., 2017. Multi-scale climate variations in the arid Central Asia.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8, 1-2.
19. Liu, J.B., Rühland, K.M., Chen, J.H., Xu, Y.Y., Chen, S.Q., Chen, Q.M., Huang, W., Xu, Q.H., Chen, F.H., Smol, J.P., 2017. Aerosol-weakened summer monsoons decrease lake fertilization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Nature Climate Change, 7(3), 190-194.
20. Chen, J.H., Lv, F.Y., Huang, X.Z., Birks, H.J.B., Telford, R.J., Zhang, S.R., Xu, Q.H., Zhao, Y., Wang, H.P., Zhou, A.F., Huang, W., Liu, J.B., Wei, G.Y., 2017. A novel procedure for pollen-based quantitative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0(11), 2059-2066.
21. Xie, H.C., Zhang, H.W., Ma, J.Y., Li, G.Q., Wang, Q., Rao, Z.G., Huang, W., Huang, X.Z., Chen, F.H., 2018. Trend of increasing Holocen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arid central Asia: Evidence from an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record from the LJW10 loess section in Xinjiang, NW China.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09, 24-32.
22. Jia, J., Gao, F.Y., Xia, D.S., Huang, W., Chen, F.H., 2018. Moisture variations in arid central Asia and its out-of-pha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MIS 5: evidence from loess records.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33(4), 435-443.
23. 張志平, 黃偉*, 陳建徽, 劉建寶, 魏海濤, 陳發虎, 2017. 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演化的多尺度周期變化及其可能機制探討。第四紀研究, 37(3), 498-509.
24. 黃偉, 吳嫻, 陳建徽, 陳發虎, 2012. 中亞乾旱區降水準兩年周期振蕩及突變特徵。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8(6), 448-455.
25. 陳發虎, 陳建徽, 黃偉, 2009. 中緯度亞洲現代間冰期氣候變化的“西風模式”討論。地學前緣, 16(6), 23-32.
26. 呂雁斌, 趙家駒, 黃偉, 陶士臣, 安成邦, 2011. 新疆巴里坤湖粒度組分分解及其環境指示意義。沉積學報, 29(1), 134-142.
27. 吳嫻, 黃偉, 陳發虎, 2014. 1951?2012年中國大陸0.025°×0.025°高解析度月氣溫和降水量格點數據集的建立及其初步應用。蘭州大學學報, 50(2), 213-220.
28. 陳建徽, 饒志國, 劉建寶, 黃偉, FENG, S., 董廣輝, 胡玉, 許清海, 陳發虎, 2016. 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最強盛期出現在何時?——兼論中國南方石筍氧同位素的古氣候意義。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6(11), 1494-1504.
29. 安成邦,王偉,段阜濤,黃偉,陳發虎, 2017. 亞洲中部乾旱區絲綢之路沿線環境演化與東西方文化交流。地理學報, 72(5), 875-891.
30. 陳建徽, 呂飛亞, 黃小忠, Birks, H.J.B., Telford, R.J., 張生瑞, 許清海, 趙艷, 王海鵬, 周愛鋒, 黃偉, 劉建寶, 魏國英, 2018. 基於孢粉的古氣候參數定量重建: 一種新思路及其在中國的應用實例。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48(1), 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