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宗江
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1916-1999年),廣東新會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副主任著名建築歷史學家。營造學社成員,建築史學家,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協助林徽因讓景泰藍工藝重獲新生的藝術家、是建築學大宗師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教授。是著名古建大師梁思成的弟子。
1931-1946年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梁思成先生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歷史,先後為繪圖員研究生、副研究員。1946-1999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
1932-1942年營造學社自北京-四川輾轉190縣市,先後實地考察測繪古代建築遺構約2738處,莫宗江參加考察了其中的123個縣市約2000個遺址、遺構。在此期間,他以長篇研究論文《宜賓舊州白塔宋墓》(刊載於1944年10月《營造學社彙刊》七卷期)《山西榆次永壽寺雨華宮》(刊載於1946年10月《營造學社彙刊》七卷二期)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他協助梁思成先生撰寫《中國建築史》《APictori 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圖象中國建築史),繪製了這兩部著作的大部分建築圖,此外,他代表中國營造學社參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蜀王建墓考察工作,完成了大部分的建築雕塑測繪圖和王建墓雕塑藝術的長篇論文,當即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可惜由於戰亂,論文手稿遺失。新中國成立之初莫宗江先生積極參與共和國國微的設計,是國徽設計小組的主要成員。1951年,莫宗江先生參加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察團”,完成學術論文《應縣朔縣及晉祠古代建築》。
1949—1966年,從事清華大學建築史教學之餘,專力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和園林藝術並協助林徽因從事景泰藍的藝術創新。遺憾的是,這份論文手稿在“文革”中散失,僅在他指導的研究生張錦秋所做畢業論文《頤和園後山西區的園林原狀造景經驗及利用改造問題》中可管窺他在這一領域的造詣。“文革”結束后,莫宗江得以恢復正常的教學和科研,他借指導研究生之機,重新考察了一些重要的古建築遺構,如l淶源閣院寺福州華林寺等,於1979年完成論文《淶源閣院寺
莫宗江先生
20世紀80年代起,莫宗江先生擔任《中國美術全集》建築卷的學術顧問。
1987年,清華大學建築系“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主要成員為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
1989年,與老朋友陳明達先生合撰《鞏縣石窟寺雕刻的風格及技巧》,在美術史論界引起轟動。
1999年11月,在病痛中仍奮力校閱老友陳明達先生的遺稿《營造法式研究札記》。
1999年12月8日,在北京大學校醫院病逝,享年83歲。
抗戰期間,英國學者李約瑟在梁思成那抽到一支“口感醇厚、韻味悠長”的雪茄,好奇此物出自古巴哪位制煙名手。梁思成哈哈大笑道:“這是老莫卷的,當地土煙葉噴上正宗老白乾。”
於是,李約瑟半開玩笑地建議,莫宗江應該到歐洲製作雪茄,收入比做研究員還高。
梁思成又回應道,還應介紹老莫去義大利的提琴作坊,他做的小提琴也很棒。可李約瑟頗為懷疑地強調,義大利名琴用的塗料是含火山灰的,有許多氣泡,這才是保證聲色的關鍵。
“所以莫調過幾次音后,用玻璃片把琴板的光面刮作毛面。當然,他懂雕刻技法,知道如何讓毛面美觀。”梁思成笑笑說。
如果李約瑟再問下去,他會發現莫宗江還動手改良了梁思成用的印表機墨水,並熱衷於穿著自己縫製的棉袍。如果在今天,這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年輕人,將毫無疑問地成為D I Y 界(D o I t Y o u rse lf 的縮寫,即自己動手做)公認的高手。
不過,今天網路上關於莫宗江的介紹,只剩下3句話——“他是國徽的主要設計者之一、他是協助林徽因讓景泰藍工藝重獲新生的藝術家、他是建築學大宗師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
研究這段歷史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殷力欣認為,莫宗江長期作為一個“助手”的形象出現,或許因為其一生只留下寥寥幾篇論文。但如果不是他丟失了3部書稿,本不應該這麼“沉默”。
在殷力欣看來,完成於上世紀60年代的《頤和園》,原本可作為一部集圖片、測繪圖稿和研究論文於一身的古典園林專著,與著名建築史學家陳明達所編著《應縣木塔》相輝映,成為建築界和文物界的雙璧。只是,《應縣木塔》趕在1966年“文革”爆發的前夜正式出版了,而莫宗江的《頤和園》以及幾十冊教案,卻在後來的劫難中全部散失。
——出自蔣昕捷《莫宗江:畫筆背後的沉默》,原載《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