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造學社

中國營造學社

中國營造學社(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國私人興辦的、研究中國傳統營造學的學術團體。學社於1930年2月在北平正式創立,朱啟鈐任社長,梁思成劉敦楨分別擔任法式、文獻組的主任。學社從事古代建築實例的調查、研究和測繪,以及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編輯出版《中國營造學社彙刊》,1946年停止活動。中國營造學社為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作出重大貢獻。

歷史


宜賓李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宜賓李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創辦人是北洋政府時期的交通系大員朱啟鈐先生。朱啟鈐曾官至代理國務總理,后因為支持袁世凱復辟而飽受非議,並因之退出政壇。其後,朱啟鈐專註於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與保護,並最終投資創辦了中國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發軔於中國建築學者在美國庚款資助下於1929年開始的關於《營造法式》的系列主題講座。後來漸成氣候,從鬆散的個人的學術講座發展成有組織的學術團體。
營造學社成立之後,以天安門內舊朝房為辦公地點,營造學社內設法式、文獻二組,分別由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築形制和史料,並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古建築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短短5年中,學社成員以現代建築學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築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貴數據,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庄。大後方的營造學社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古建築調查與研究,期間出版了大量專業著作。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營造社李庄工作室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營造社李庄工作室
抗日戰爭勝利后,營造學社遷回北京。但經歷了戰爭的蹂躪,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資金日漸緊張,學社的創辦者朱啟鈐先生也已經家資散盡,無力維繼,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社只能在朱先生私宅辦公,在社會上的影響日微,漸漸不為人知而於1946年無聲地消失了,這不能不說是建築學界的一大憾事。
2006年,位於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李庄鎮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營造學社的書稿、照片、圖紙等資料現在多保存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圖書館,目前部分資料已經完成數字化保存和編目工作,並有內容描述和小圖在網上提供檢索服務。
中國營造學社歷史
時間事件
1930年以前
1922年劉敦楨先生在日本東京高工建築系學成歸國。 
1925年陶版《李明仲營造法式》出版。其後,朱啟鈐成立了營造學社。
1927年梁思成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建築碩士學位。
1930年
1930年2月,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
1930年梁思成加入學社。
1931年
1931年劉敦楨加入學社。
1931維修故宮南面角樓。
1932年
1932年單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陳明達、劉致平等先後加入學社。
1932年3月《清式營造則例》脫稿。
1932年春,梁思成首次赴薊縣調查獨樂寺。
1932年梁思成、劉敦楨、蔡方蔭受故宮博物院委託,擬定文淵閣樓面修理計劃,並按計劃進行修葺。
1932年梁思成為內城僅存之東南角樓擬定修葺計劃。
1932年梁思成為故宮博物院南董殿擬定維修計劃。
1932年在北平市政府主持下,與各文化機關共同組成圓明園遺址保管委員會,共同議決保管章程十四條,交工務局執行。
1933年
1933年對正定的第一次調查。
1933年第一次赴山西調查大同古建及雲岡石窟
1933年第二次調查正定,並調查趙州橋。
1933年北平市工務局修理鼓樓平座及上層西南角梁,邀學社協助設計,由劉敦楨、邵力功前往查勘,並繪簡圖說明書,送工務局。
1934年
1934年1月北平市文物管理實施事務處,函聘學社為該處技術顧問。
1934年第二次赴山西調查晉汾地區。
1934年第一次赴河北西部調查。
1934年調查浙江古建築。
1934年梁思成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邀,為薊縣獨樂寺及應縣佛宮寺木塔擬就修葺計劃。
1934年為故宮博物院擬修理景山萬春、緝芳、周賞、觀秋、富覽五亭計劃。由邵力功、麥儼增勘察實物,繪製圖表,梁思成、劉敦楨二人擬就修葺計劃大綱。於1935年12月竣工。
1935年
1935年曲阜孔廟的修葺計劃及建築考察。
1935年,第一次赴河南調查安陽古建築。
1935年調查蘇州古建築。
1935年調查北平古建築。
1936年
1936年第二次赴河南調查西北13個縣。
1936年第一次赴山東調查中部11縣。
1936年第三次赴山西調查晉汾建築。
1936年第一次調查陝西古建築。
1936年第三次赴河北、河南,第二次赴山東調查。
1936年2月在北平萬國美術會陳列室舉行中國建築展覽會,陳列自漢以來歷代建築圖片200幅。
1936年梁思成為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擬定趙縣大石橋修葺計劃,並赴趙縣復勘橋基結構。
1936年學社應蒙藏委員會邀請,參加北平護國寺修理工程。
1936年4月在上海市博物館舉行中國建築展覽會,展出歷代建築圖片300餘幅,及觀音閣模型,歷代斗拱模型10餘座,古建實測圖60餘張,並由梁思成出席講演,題為《我國歷代木建築之變遷》。
1937年
1937年3月,學社為保護正定隆興寺佛香閣宋塑壁,於1936年向中英庚款董事會申請專款修葺,經該會撥款4千元。由劉致平攜同工匠一名再度復勘,並設計保護方案。
1937年6月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與中央研究院負責修理河南登封告城測景台,並由劉敦楨擬就計劃。
1937年第四次赴河南,第二次赴山西調查。
1937年第四次赴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及榆次永壽寺雨花宮。
1938年
1938年昆明古建築的調查。
1938年11月劉敦楨率莫宗江、陳明達二人赴安寧、楚雄、縝南、下關、大理一線進行古建考查。
1939年
1939年9月梁、劉等人開始了他們計劃已久的川康地區的調查。
1939年中央博物院聘請梁思成擔任建築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
1940年1940年冬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庄。
1941年1941年以後,學社已無力量外出野外調查,集中精力整理西南地區的調查資料。
1942年1942、1944年舉辦了兩屆建築設計競賽
1943年
1943年莫宗江、盧繩測繪了宜賓曹州壩白塔及李庄旋螺殿。
1943年因學社缺少經費,研究工作難以開展,劉敦楨遂決定離開學社到中央大學建築系任教。
1944年1944年莫宗江、羅哲文王世襄測繪李庄宋墓。劉致平詳細調查了成都的清真寺。
1945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學社只有梁思成、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四人。經費來源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2012年2012年中國營造學社將在東北大學恢復成立,目前正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羅哲文弟子、東北大學教授趙琛向記者表示,在東北大學恢復成立中國營造學社,是羅哲文生前的夙願。2012年5月,在羅哲文去世前,東北大學已同意恢復成立中國營造學社,並希望由羅哲文擔任名譽社長。中國營造學社的前身是營造學社。營造學社由北洋政府官員朱啟鈐自籌資金成立。1930年,朱啟鈐獲得張學良的資助,與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學建築系教授劉敦楨等人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這是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古代建築文化遺產研究的學術機構。

大事記


時間大事記
1930年2月中國營造學社正式成立。是年,《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創刊。
1931年學社設文獻和法式兩部,前者重資料收集,後者重事物測量和法式整理。
1932年春梁思成首次赴薊縣調查獨樂寺。建於遼代的獨樂寺,上承唐代遺風,下起宋式營造,是研究中國建築發展和《營造法式》的寶貴資料。
1933年調查山西大同應縣及河北正定趙縣等古建築,發現多處宋遼金時期的古建,包括應縣佛宮寺木塔和趙州橋。
1934年調查山西河北多處古建。同時,應浙江建設廳之邀,計劃杭州六和塔的修建計劃,並調查浙江古建。
1935年春故宮文物整理委員會聘請學社為技術顧問,學社得以修葺北平許多古建。又籌劃了山東曲阜孔廟重修計劃,同年還調查了河北河南蘇州北平等多處古建。
1936調查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多處古建。同年,日寇侵華在即,學社同志將在華北地區的古建築測畢,為中國古建築遺產留下儘可能多的寶貴資料。
1937年繼續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山西等地開展調查。其中,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被確認為唐代建築,其發現意義重大。
1938年2月學社臨時遷往昆明。10月,對昆明古建進行考察。11月赴滇西北部進行考察。
1939年9月開始計劃已久的川康地區調查,調查古建包括漢闕,崖墓摩崖石刻,樂山大佛等。這是學社同仁最後一次野外考察。
1940年冬隨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往四川南溪縣李庄。
1941年以後學社無力組織野外考察,集中精力整理資料,其中梁思成編寫了《中國建築史》和《圖像與中國建築史》。
1944年梁思成率羅哲文編寫《戰時文物建築保護目錄》,使許多古建倖免於難。
1945年抗戰勝利學社經費來源已經枯竭。教育部建議將學社與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或中央博物館合併。梁思成遂決定到清華大學創辦建築系,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也隨梁思成到清華大學。

貢獻


學術貢獻

中國營造學社李庄舊址正面
中國營造學社李庄舊址正面
在成立之後的短短5年間,學社成員先後調查了全中國137個縣市,1823座各類古建殿堂房舍,詳細測繪建築206組,繪製了測繪圖稿1898張,經他們調查被重新發現的珍貴建築遺存上起漢唐下至明清各歷史時期均有分佈,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國古建築發展脈絡。許多現在名揚海內的珍貴古建築如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遼代觀音閣均系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經田野調查和詳細測繪研究而被人們重新認識的。從這一角度講中國營造學社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對中國傳統建築研究和保護所作出的貢獻是空前絕後的。

培養人才

營造學社不僅在學術上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專業人才。不同於一般的學術團體,一般的學人若想加入營造學社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進入營造學社后還需經過專業訓練,這使得營造學社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團體,同時更加像一所專門學校,因而培養了大量建築專業人才,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羅哲文等許多建築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均出自中國營造學社門下。

出版專著

中國營造學社還有大量專業著作刊行,共撰寫和出版了有關我國古建築專著30多種,包括:
羅哲文書寫的中國營造學社
羅哲文書寫的中國營造學社
《中國建築參考圖集》
清李斗著《工段營造錄》
梁思成編訂《營造算例》
明計成著《園冶》
梁思成著《清式營造則例》
等珍貴資料。此外營造學社的會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也是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史料。
李庄鎮“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華網2006年9月5日。
中國營造學社李庄舊址
中國營造學社李庄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