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鈐
中國政治家、實業家
朱啟鈐(1872年11月12日—1964年2月26日),字桂辛、桂莘,號蠖公、蠖園,生於河南信陽,祖籍貴州開州(貴州開陽),中國北洋政府官員,愛國人士。中國政治家、實業家、古建築學家,工藝美術家。
人物關係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晚年號蠖公,人們稱他桂老。祖籍貴州開州(今開陽),1872年生於河南信陽。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中國北洋政府官員,工藝美術家。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光緒舉人。
1881年寓居長沙,勵志攻讀。
1891年隨姨父瞿鴻機(時奉督四川學政)赴川,以捐府經歷試仕川省,曾供職鹽務局。
1894年任修鑿雲陽大盪子新灘工程委員。越年保舉知縣,分發江蘇試用。
1902年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工程提調。
1903年任京師大學堂譯書館監督。
1908年任東三省蒙務局督辦。
1910年任津浦路北段總辦。
1913年8月代理國務總理,稍後任熊希齡內閣內務部總長。
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
1915年擁護袁世凱復辟帝制,12月任登極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處長)。
1916年袁世凱死後,以帝制禍首之一遭通緝。
1918年獲赦免,8月當選為安福國會參議院副議長,未就任。同年發起成立北戴河海濱公益會,被推為會長,為海濱的開發與建設做了大量實際工作。
1919年任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和談破裂後退出政界,先後寓居津、滬。並曾經辦中興煤礦、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
1920年任《四庫全書》印刷督理。朱啟鈐對中國古建築藝術頗有研究,曾組織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對織綉、漆器藝術也頗有研究。
1921年遊歷歐美等國。
1914年,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發動紳士、商人捐款,將社稷壇開闢為公園,命名為“中央公園”,又名“稷園”,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中央公園是北京城內最早開放的公園,當時建設的主要景點,諸如四宜軒、唐花塢、水榭、來今雨軒、習禮亭、格言亭、投壺亭、迎暉亭和蘭亭八柱等,仍然是今天的中山公園的主要景點。當年園中有一楹聯——“名園別有天地,老樹不知歲時。”
1918年開始號召在北戴河避暑的中國上層人士,創辦地方自治公益會,朱任會長。公益會的成立,有效地控制了帝國主義分子企圖霸佔海濱的野心;限制了石領會、東山會等教會組織向西山一帶的擴張。
北京市的第一個公園——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創辦中國的第一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1946年與故宮博物館合併),任命治格(滿族)為所長;朱啟鈐又爭取到美國庚子退款20萬元,在故宮咸安宮舊址新建了文物庫房,這樣,古物陳列所基本具備了後來的故宮博物院的雛形。
1924年11月,馮玉祥將溥儀逐出故宮后,北京政府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清理故宮資產並籌備成立博物院。
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在故宮內廷展示北京故宮文物。同年開始籌辦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典建築文獻的整理研究。
朱啟鈐還是一位收藏家,病故之前即將大部分藏書捐贈北京圖書館。由於對家鄉貴州的眷戀之情,還要求將“捐贈北京圖書館的圖書中的黔人黔宦著作轉交貴州”。
1930年,得到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資助,成立了“中國營造學社”,自任社長。設文獻組和法式組,朱啟鈐兼任文獻組主任,建築學家梁思成擔任法式組主任。營造學社是最早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式樣、設計的學術團體,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學的基礎。
1937年因北平淪陷而停辦。其間,先後出版了《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工段營造錄》《元大都宮苑圖考》《營造算例》《牌樓算例》《清式營造則例》《梓人遺制》《哲匠錄》《同治重修圓明園始末》等書刊。朱啟鈐評價:“中國營造學社在歷史上,在美術上皆有歷劫不磨之價值。”
1939年,天津水災,營造學社存於英資麥加利銀行庫中的全部調查測繪資料慘遭損毀,朱啟鈐立刻電告梁思成、劉敦楨設法搶救出這批資料。但是膠版被水泡壞已無可挽回。朱與原學社職員喬家鐸、紀玉堂等人一起將這批圖紙膠版逐漸攤開整理晾乾,作為原始資料留存。由於底片已毀,朱啟鈐又指導喬等人將過去洗印的照片重新翻拍,複製了一套底片妥為保存。為了支持梁思成、劉敦楨二人在大後方的研究工作,他又從這批複制膠片中選出了一批最重要的古建築圖片各加印兩套,寄給梁、劉二人各一套。梁思成能夠在四川撰寫中國建築史,就因為手邊還有這樣一套重要的參考資料。20世紀50年代,中國建築史的研究也主要是依靠朱啟鈐整理出來的這批資料。還有大批古建築的測繪圖稿,凝聚了全部學社成員多年的辛勤勞動,但因紙薄又經水泡,稍不小心即被碰破。朱更是對喬等人千叮嚀萬囑咐,小心翼翼地將它們逐頁晾乾,重新裱在座標紙上,生怕碰損。今天,這批測繪圖稿珍藏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只要看到這批圖紙的人,無不為之深深感動。朱啟鈐確可稱為我國20世紀最早的一位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卓越組織者及開路先驅。今天我們在為北京中軸線上的明清建築宮殿而驕傲時,在分享北京奧運會可以彰顯人文奧運的文化快樂時,在努力完善文化北京的一個個主題時,不能不感謝留住北京傳統建設根系的朱啟鈐先生。
堅持民族氣節:
1937年日本侵華以後,江朝宗出面聯合一批舊官僚組織“維持會”,江任會長兼“北平特別市”市長。年底在日本侵略者操縱下,以王克敏為首的偽臨時政府成立。但日本人認為王克敏資望不夠,壓不住陣,欲請朱啟鈐這樣北洋時期的首腦人物出來捧場。因而對朱施展了種種威脅利誘的手段,但朱堅持不就偽職。由於朱一直不肯就範,於是敵偽對朱加緊迫害,先是派特務監視朱的住宅,朱仍未屈服,繼之又以朱住的趙堂子衚衕是警備地區,一般人不宜居住為由(因當時偽政府的頭目之一王克敏住在朱的隔壁),強行用低價徵購了朱在趙堂子衚衕的住宅,共有八組四合院和全套傢具。朱被迫移居北總布衚衕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一直裝病在家,始終未與日偽同流合污。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啟鈐被推為中興輪船公司董事長,設法將公司所有船隻盡量由香港召囚,集中於上海,支援新中國的建設工作,得到人民政府的表揚。后改為公私合營。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未與日本資本合作,故按股分定息六厘,以示鼓勵。上海解放后,周總理派章文晉到上海接啟鈐到北京,定居東四八條住宅。
1950年,把珍藏的明岐陽王李文忠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
1952年,中興煤礦公司改為公私合營,啟鈐繼任董事長。
1953年,5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7年,周總理到東四八條朱宅訪問朱啟鈐。
1961年,周總理在全國政協為朱啟鈐主持祝壽活動。12月7日,周總理到啟鈐家訪問並與朱氏全家合影。
1964年2月26日卒於北京,享年92歲,幾乎長達一個世紀。
著有《哲匠錄》(與瞿兌之、闞鐸合輯)《李仲明營造法式》《蠖園文存》《存素堂絲綉錄》《女紅傳征略》《絲綉筆記》《芋香錄詩》《清內府刻絲書畫考》《清內府刺繡書畫考》《漆書》《紫江朱氏家乘》《貴州碑傳集(稿本)》等。主持編印《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共七卷)。
1927年根據日本傳抄本重新刊刻久已失傳的《髹飾錄》。刊有宋李誡《營造法式》。
1991年9月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蠖公紀事—朱啟鈐先生生平紀實》。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母親 | 傅夢瓊 | (1834-1900),女,字清猗,清朝貴州貴築(今貴陽市)人。河南按察史傅壽彤之長女,貴州開州(今開陽縣)朱慶鏞之妻。 |
父親 | 朱慶鏞 | —— |
繼室 | 於氏寶珊 | 貴陽人,於德懋之長女,生於1877年逝於1927年,葬於北戴河。 |
兒子 | 朱海北 | —— |
女兒 | 淇筠、(適章以吳,生章文晉)、松筠、津筠、湄筠、洛筠(適張學銘)、浦筠、沚筠、汀筠、浣筠(適吳俊升之子) | —— |
朱啟鈐喜好收藏,尤以緙絲③收藏為最,據說朱啟鈐堪稱“中國緙絲收藏第一人”。據朱啟鈐後人說,民國初年,清皇室貴族日趨潦倒。朱啟鈐從恭親王奕欣的後人手中購得一批緙絲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朝。有日本人聞訊后,曾出價百萬想購買,朱啟鈐不為所動。但當時時局動蕩,朱啟鈐惟恐國寶有失,遂以20萬元轉讓給了張學良。1950年,朱啟鈐將珍藏的明岐陽王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
解放後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等。極喜藏書,特留意地方文獻,故儲書頗多。有藏書樓曰“存素堂”。在經營營造學社期間,收藏河渠、建築等類圖書,自稱:“河漕為經國大猷,工官之掌錄,幕客之秘籍,方州文獻,臣僚奏議,故家架藏,往往而出”。編撰有《存素堂入藏圖書河渠之部目錄》1冊,著錄有400餘種,是研究中國水利史必備資料。《存素堂入藏黔籍之部目錄》1冊,著錄黔人文獻有400餘種。1953年,他將多年所藏書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其中黔人文獻歸貴州省圖書館。刻書有《黔南叢書》8種,著有《李仲明營造法式》《存素堂絲綉錄》《貴州碑傳集》等。
朱啟鈐與周總理在一起
1957年深秋的一個傍晚,周恩來到東四八條111號看望朱啟鈐。周恩來說他在北戴河看到一篇碑文,上面有他叔父周嘉琛的名字,問朱啟鈐知道不知道。朱啟鈐說:“民國二年,我任內務部總長,舉辦縣知事訓練班時,你叔父是我的門生,當時他正在臨榆縣知事任內。”周恩來笑著說:“那你比我大兩輩,我和章文晉(朱啟鈐的外孫)同輩了。”
談話時,朱啟鈐因耳聾經常打斷周恩來的談話,家裡人就向他擺手示意。周恩來看到后說:“不要阻止他,讓老先生說嘛!”
朱啟鈐擔心死後被火化,託付周恩來:“國家不是說人民信仰自由嗎?我不願意火葬,我死後把我埋在北戴河,那裡有我繼室於夫人塋地,我怕將來辦不到,所以才和你說,你幫我辦吧!”周恩來高聲回答:“我一定幫你辦到,你相信我,放心吧!”朱啟鈐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啟鈐對家裡人說:“總理是我在國內外所遇到的少有的傑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們國家的好領導。可惜我生不逢時,早生了30年,如果那時遇到這樣的好領導,我從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辦到。”
註:
①廣亮大門,是北京四合院中等級最高的宅門,是具有相當品級的官宦人家採用的宅門形式。
②垂花門,在底邸、宅院建築群常作為二門,起著聯繫和分隔內宅和外宅的作用。
③緙絲,即刻絲,中國傳統絲織工藝品之一,盛於宋代。
位置
——趙堂子衚衕3號和東四八條111號
介紹
朱啟鈐故居
趙堂子衚衕3號,舊時的門牌是趙堂子衚衕甲2號,在衚衕稍有曲折處北側,恰處“五路通祥”之地,坐北朝南,是一座佔地近3000多平方米的四進四合院。
這座宅院是朱啟鈐在20世紀30年代購置的一所未完成的建築,由他自己重新設計並督造。據朱啟鈐之子朱海北回憶,院內的彩畫及建築上的做法,完全按《營造法式》進行,所用木工、彩畫工都是為故宮施工的老工匠。可以說這座宅院的建設傾注了朱啟鈐大量心血。
宅院的街門為“廣亮大門”①,街門西側是6間倒座南房,街門東側有4間南房,4間南房並不是一條脊,東側3間稍向南移。因此,街門東側的南院牆向東南傾斜。進入廣亮大門,正對著的是一條貫通南北的走廊,形成一條南北軸線將整個宅院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共8個院落,院內迴廊環繞。西部一進院有6間倒座南房和一座兩卷“垂花門”②;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北房3間、西廂房3間,在北房西側建有兩間耳房。東部一進院有南房4間、正房3間,在正房西傾建有兩間耳房,北房與二進院的南房為三卷鉤連搭歇山頂建築,用料講究,工藝精細;二進院有北房、南房、東廂房各3間,在北房和南房的西側各建有兩間耳房;三進院有北房5間、東廂房3間;四進院原來應該是宅第園林,如今已經改建。
歷史
該院建成后,前半部為“中國營造學社”,後半部是朱啟鈐及其眷屬的住宅。北平淪陷時期,日本侵略者強行購買此宅,抗戰勝利后發還。1953年,朱啟鈐搬到東四八條111號居住。
此宅現為單位宿舍,現有房屋113間,建築面積2056平方米。原有的主要建築改變不大,只是部分廊子被擴建成房屋,院內又添建了一些小廚房之類的簡易房屋。
1984年1月10日,東城區人民政府將趙堂子衚衕3號作為“朱啟鈐故居”,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