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五華山隱靜禪林風景區
中國著名風景區
蕪湖五華山隱靜禪林風景區地處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平鋪鎮,距離蕪湖市中心52公里。景區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五華山隱靜寺從古至今以“隱靜禪林”、“江東第二禪林”著稱於世,是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相傳地藏王在尋找修鍊佛法的住處時,見此山脈形似五
龍戲珠,故起名為“五華山”,地藏王“先主五華,後主九華”把五華山和九華山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兩者系稱姊妹山。
五華山歷史底蘊豐厚,位於山腰的隱靜寺始建於晉,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隱靜寺由杯渡禪師親手創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為他的修佛道場,也因此,五華山又稱為“隱靜山”。“隱靜禪林”是繁昌的古“十景”之一,其在我國的南傳佛教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很高的地位,被佛教界和民間奉為“江東第二禪林”,至今,每逢地藏王、觀音的生日和圓寂日等重大佛事活動,朝山拜佛的香客駱驛不絕,一天可以達到數千、甚至上萬人。李白、張孝祥等歷史名人都在五華山留有詩句佳作,相傳至今。
唐代詩人李白《隱靜寺》詩云:“我聞隱靜寺,山水鳴奇蹤。岩種朗公橘,門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這首詩描寫的,正是離繁昌國家AAAA級馬仁奇峰風景區僅20公里,位於繁昌平鋪鎮境內的五華山的美麗景觀。
五華山風景秀麗,並同時擁有豐富的人文、宗教文化積澱,在繁昌乃至蕪湖的諸多旅遊資源中,都可謂得天獨厚。五華山又名隱靜山有碧宵峰、紫氣峰等五座主山峰,最高海拔279米,該山“峰秀、水清、石怪、洞奇”,山體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2%,其中著名的“
五華竹海”面積約1000多畝,蔚為壯觀。五華山境內還有“地藏王足印”、“觀音岩”、“金魚泉”等十多處自然景觀,山腳下則有五華水庫,水面面積有90餘畝,水體清澈,與五華山構成山水資源統一體。
除了豐富的自然山水資源,五華山還擁有豐富的佛教文化等人文資源,其中的隱靜寺,建於南北朝時期,舊稱‘江東第二禪林’,是繁昌的古十景之一。李白、張孝祥等與蕪湖有著深厚淵源的著名詩人,都有關於五華山的題詠。漫步於五華山山道之上,遠處的寺廟隱約可見,山下的水庫碧水盈盈。
五華山人文歷史豐富,李白、蘇軾、莜成大、吳芾、張孝祥、楊堯臣、張佑等一批名人雅客游巡於此,留下多篇墨寶,給五華山歷史文化添上燦爛一筆。
五華山由碧宵峰、桂月峰、紫氣峰、行道峰、鳴磬峰五座主峰,以及鳳凰峰等三座配峰組成,最高海拔279米。五華山以“峰秀、水清、石怪、洞奇”而著稱,山體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2%,其中“五華竹海”面積有一千餘畝,蔚為壯觀,境內現有“青獅白象”、“地藏王足印”、“神仙洞”、“觀音岩”、“金魚泉”、“猴子洞”、“牛龜朝山”等自然景觀,位於山腳的五華水庫,水面面積90餘畝,容量47萬立方米,是小二型水庫,她三面環山,賦予了五華山山清水秀的優美景色。
傳說,朱洪武造好了南京城牆,帶著文武大臣、太子、皇孫到紫金山登高覽景,群臣的話使朱元璋心花怒放。“好是好,就怕紫金山上架大炮”一個皇太子脫口而出。朱洪武看了他一眼,令隨行賞了他一個桔子。回宮后,馬氏娘娘知道了皇兒說出那番話后,
又吃了父皇的桔子,毛骨悚然,因為她知道那是“剝皮抽筋”的暗示,有殺身之禍。在千鈞一髮之際,遵照母后的吩咐,皇太子化裝成平民,攜帶銀兩,騎上寶馬從花園後門逃走。朱洪武得到此消息后,急差御林軍追趕,追到新林鋪馬頭街,快到官山頭的地方時,皇太子聽見陣陣馬蹄聲,轉頭見後面旌旗飄飄,煙塵籠地,便棄馬前躍,躲到路邊一座拱橋下面,這樣才得以躲過御林軍的追趕。五華山隱靜禪林的和尚,聽到御林軍來抄廟屠僧的誤傳,老和尚為了保護眾僧徒的性命,下令放大火自焚廟宇,御林軍見五華山廟宇已毀,太子又找不到,回京城交不了差,官差們一合計,於是就地解散,自奔家門。官兵走後,太子出來一打聽,“隱靜禪林突然間大火衝天,廟宇盡毀,僧尼全逃,一片廢墟。”太子欲哭無淚,又回到橋下,一頭碰死在橋襠里。太子是龍子龍孫,因此,後人便將這座橋叫做“隱龍橋”。
潮溝有個叫朱文殊的人,信奉佛法,有一天,杯渡途經他家中,休息過後便拿自己的袈裟裹著銅片扔向空中,袈裟就飛了起來,杯渡隨著袈裟一路到隱靜山,這個時候,袈裟就停落了下來,此時,一個牧童剛好路過看到此情此景,誤以為是一隻白鶴飛了過去。杯渡對牧童說:“與汝有緣,當嗣吾法”,然後杯渡就住在山上了,起法號為龍安大師。傳說,杯渡禪師在建寺時,所需物品都是從木、米、油、鹽四池中取來的,
裡面的東西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之,隱靜寺成為了杯渡禪師在五華山傳播佛教的道場。隱靜寺在宋代改為普惠寺,明代又恢復為隱靜寺。在這裡,修鍊出許多得道和尚、佛門大師。有文字記載和民間公認的有名僧名尼、杯渡、地藏王菩薩、朗公、嚴和尚、圓滿大師、妙義禪師、法海和尚等。晚唐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隱靜寺便是四百八十寺之一。杯渡禪師,南北朝劉宋時代僧人,冀州人,出生、姓名均不詳,距今1500年。據《佛祖通載》描寫:“神僧杯渡,初出冀州,如清狂者,挈一木杯,渡水必乘之,因號焉。”
蕪湖五華山隱靜禪林風景區
蕪湖市繁昌縣政協常委
蕪湖市繁昌縣佛教協會會長
蕪湖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大九華山觀音峰念佛堂堂主
安徽五華山隱靜禪林主持
蕪湖五華山隱靜禪林風景區
關於這條古道還有一個凄美的傳說……
傳說神牛、靈龜同去朝拜地藏王,各自都想搶個早朝,以示佛心誠篤,得到地藏王的賞識,給予引薦,渡往極樂世界。神牛途中貪睡,醒來后自知落後,便奮蹄狂奔,以致牛蹄踩到了靈龜的背上,留下一個永不消失的蹄印,而神龜的身體則陷進了地底,只剩龜頭露在外面,形成了今天的神牛蹄印與龜頭翹首石。
觀音庵,從前人們都稱呼“觀音岩”。因為庵堂后牆是碧霄峰的懸崖,觀音菩薩的神龕,就是石壁雕刻而來的。關於觀音庵,有一個傳說……
相傳在元豐年間有一個書生上京趕考,途中不知路該怎麼走,此時,又突降大雨,情急之下,書生跑到一處石崖邊躲雨。朦朧間,看到一老嫗,便向她詢問進京的路,老嫗話音剛落,忽見雨停天開,可是老嫗卻不知去向。書生此時心想:“莫非菩薩顯靈?若真如此,請菩薩保佑我金榜題名”。結果,這個書生真的考中了狀元,他便還了願,在石壁上雕刻了幾尊菩薩像,我們今天看到的觀音菩薩的神龕就是當時雕刻的,也就是著名的江南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相傳,當年印度神僧杯渡修建廟宇時,所用物資皆出自這些池裡。欲說這是神話,可是至今木池裡仍能隱約看到飄著半截木頭……最為神奇的是池裡還生活著一種小魚,它們粗不過小拇指,長不過二寸,在這泉水裡異常活躍,把它們移居到另一個地方,卻怎麼也養不活。至於為什麼取名金鬣魚,你仔細觀察下它們便會找到答案,是不是發現金魚背上的花紋和馬鬣很相似呢?據查史料,在別處還沒發現類似金魚品種。
地藏王經常在靠椅山後面嶺頭路邊坐卧休息,在石頭上,留下一個側身如卧的印記,傳說在此處坐卧閉目養神,有健身祛病功能。
地藏王菩薩剛來中國時,並不是直接到九華山去的,而是先到了平鋪的五華山。忽然有一天,地藏王在定中看見遠方有九座蓮峰高聳,祥雲彌散,更適合做修行的道場,於是就動身去了九華山。他是從五華山一步跨到九華山去的,九華山的拜經台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隻腳印,剛好一左一右。因此有地藏王菩薩“先主五華,後主九華”之說。
地藏王菩薩來五華山修鍊佛法后,如來佛祖非常器重他,命青獅元帥、白象將軍親自為地藏王當護衛神。青獅白象深感責任重大,便一左一右,密切地注視著一切,不讓任何妖魔越雷池一步,確保地藏王坐禪空間,純化歸真。
地藏王菩薩,又稱金喬覺(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髮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金喬覺出家后,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地藏王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王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相傳,地藏王在尋找修鍊佛法的住處時,見此山脈形似五龍戲珠,故起名為“五華山”,後來建寺廟予以紀念,即稱之為“五龍寺”。
五華竹海面積約1000多畝,進入這裡,四周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毛竹、楠竹、紫竹各具其點,競相蓬勃。在這竹的海洋,樹的濃蔭里,整個山體顯得鬱鬱蔥蔥,令人興趣盎然,流連忘返。
竹類植物四季青翠、挺拔雄勁、瀟灑脫俗、婀娜多姿、虛心有節、不畏霜雪,具有多方面的觀賞特性。根據竹子之地下莖有散生、叢生和混生型之分,及地上竹子有大、中、小型之別;還有青、黃、綠、紫、麻之色;更有方、圓、異之類。在圓林造景藝術中可以形成疏密有致,別具一格的景緻,或與其它植物,或與山、石、水等相配成景,無不相宜。在竹的海洋里暢遊,你會深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