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斐
徐靜斐
徐靜斐,出生於1929年,是安徽農業大學蠶桑系教授。曾任全國蠶學會副理事長,安徽蠶學會理事長,安徽省科協副主席,國家農業部第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曾獲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也是“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她在蠶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11月26日9時16分,徐靜斐在合肥去世,享年90歲。
人物關係
1929年11月,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48年9月,就讀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
1949年1月,參加第二野戰軍先前獨立支隊。
1949年5月,在南京軍管會駐安徽大學擔任聯絡員。
1950年6月,在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擔任科員。
1951年6月,擔任蕪湖市人民政府秘書處機要員、秘書、副組長。
1954年9月至1956年9月,在安徽農學院蠶桑系學習。
自1956年9月任職於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蠶桑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中國蠶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蠶學會理事長。
1996年6月,光榮離休。
2019年11月26日9時16分,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的女兒、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徐靜斐在合肥去世,享年90歲。
徐靜斐
出生后,爸爸給她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lily(麗麗),這個名字的外文意思是百合花。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像百合花一樣潔白無瑕。靜斐這個名字,是因為她成人以後,生母蔣碧微與父親離婚,她得到了繼母廖靜文的許多從生母那裡得不到的愛,為了表示對繼母廖靜文的敬愛之情,於是改名“靜斐”。
童年時代的徐靜斐是在南京中央大學度過的,那時父親徐悲鴻正在中央大學美術系任教授。父親工作雖然很忙,但對子女的教育仍然抓得很緊。每當吃飯時,徐悲鴻先生從不忘要靜斐和兒子徐伯陽將貼在牆上的法語單詞或對話念一遍。吃飯時,如果發現孩子把飯粒撒在桌子上,徐悲鴻總要孩子們拾起來吃了。並且經常教導孩子們說:“你們天天吃著雪白的大米,卻不知道艱難,這可不行啊!”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徐靜斐從小養成了愛學習、能吃苦的好習慣。
徐靜斐13歲時,隨著父親徐悲鴻來到重慶,進入沙坪壩的中央大學附屬中學讀書。一天,徐靜斐前去參觀父親在中央圖書館主辦的畫展。那天,父親高興地拉著女兒靜斐的手說:“麗麗,我今天送給你15幅畫,你就在這兒選吧!”靜斐一聽高興極了,在著名畫家也即是父親的學生吳作人、呂斯百的幫助下,選了有關雄獅、鷹、奔馬以及竹子等15幅父親的作品。小靜斐將這些畫交給媽媽蔣碧微保存。後來靜斐的媽媽去了台灣,也將這15幅畫帶到了台灣。遺憾的是,這些徐悲鴻當年送給徐靜斐的珍貴禮物,而今下落不明。
1948年的夏天,徐靜斐高中畢業后,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學醫學預科班,準備將來去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這也是她在孩提時代就萌發的願望。當媽媽蔣碧微得知這一消息后,一向反對女兒學醫的她,便通過關係,將女兒從醫學預科轉到了外語系。
徐靜斐在學習上非常刻苦,一年之後,她以優異的成績成了飲譽金陵女子大學的高材生,同時還擔任一年級學生自治會的學習部長。受金陵女子大學地下共產黨員的影響與幫助,徐靜斐積極參加了金陵女大的“讀書會”,這是一個由進步學生組成的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在這裡,徐靜斐讀了不少進步書刊,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同時看清了國民政府的腐朽。
1948年初冬的一天,徐靜斐寫了一篇揭露國民黨的文化特務張道藩(張也是她母親蔣碧微後來的丈夫,徐靜斐的繼父)的文章,貼在女大的牆報欄里。一時間,轟動了金陵女大。從此,徐靜斐成了大學生中的風雲人物。可她的這一舉動,遭到了母親和繼父的指責。
徐靜斐知道,自己在這個家裡再也呆不下去了。正當她在人生的道路上處於十分艱難的情況,突然接到了一份中央黨組織同意她去解放區的通知,就這樣,徐靜斐便以約朋友出去聊天為名,告別了父母,便一去不復返了。從此,徐靜斐投入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行列。
1949年4月,徐靜斐隨中央一野戰軍黨委派遣的金陵南下幹部支隊,參加接管南京的工作,不久又被派往安徽工作。
這時,在北京的父親徐悲鴻和繼母廖靜文出於對女兒的關心,多次寫信告訴女兒,希望她回北京工作。並且告訴她,北京的工作已經安排好了。但是,徐靜斐認為,自己還是應該聽從組織的安排,於是留在了遠離京城的安徽合肥。
1951年2月,徐靜斐與一同從南京軍管會派往安徽工作的副軍事代表黎洪模同志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1953年9月,父親徐悲鴻先生在北京不幸病逝時,徐靜斐正在醫院生第二個孩子。家裡人怕影響她的身體,沒有將這一噩耗告訴徐靜斐。等她的孩子滿月後,她才得知這一消息。當徐靜斐拿著北京繼母拍來的電報時,為自己沒有能和父親見上最後一面,傷心得幾乎暈了過去。
父親去世不久,繼母寫信告訴她說:父親臨終前非常惦記著你,父親的遺願希望你還是能學個專業。在信中,繼母知道徐靜斐家庭經濟有困難,並告訴她學習的費用由繼母負擔,並希望靜斐能實現父親的遺願。父親的遺願和繼母的關懷,使已是兩個孩子媽媽的徐靜斐下定決心,準備再次走進大學的校園,從此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刻苦複習功課。
1954年,安徽農學院招收一批調干生,徐靜斐毅然報了名。此時,她肚裡還懷著她的第三個孩子。肚中的孩子已有8個多月了,她的腳腫脹得連鞋都穿不上,當她挺著一個大肚子走進考場時,在場的人都用一種驚奇的目光望著她。考場下來不到10天,她生下了第3個孩子。不久,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安徽農學院錄取。
在農學院幾年的學習期間,徐靜斐既要帶孩子又要讀書,還擔任班上的主要幹部。在校期間,徐靜斐總以父親為榜樣,常常想到父親在法國留學時,每天只能吃兩片麵包,就能堅持14個小時的學習。於是,她就咬緊牙關,克服了眼前的所有困難,終於在畢業時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而留校當助教。
此後,徐靜斐雖說有了自己的專業知識,但她的人生道路仍然是十分艱難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每一次政治運動一來,她幾乎都要受到打擊。其主要原因是因為母親蔣碧微解放後去了台灣的緣故。為此,每次運動一來,徐靜斐總是被一些人說成是出身有歷史問題,甚至還被誣為台灣的“國民黨特務”。在那是非顛倒的日子裡,徐靜斐仍然一絲不苟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終於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使自己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農學方面的專家。
1963年,徐靜斐在研究蠶神經內分泌的過程中,發現了蠶的另外兩群新的神經內分泌細胞,這一現象是日本權威的蠶學研究學家小林勝利沒有發現的。她的這一研究成果後來發表在《昆蟲學報》上,在蠶學研究界受到了重視,並稱她的這一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徐靜斐的這一研究也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1979年徐靜斐開始從事遺傳距離預測水稻雜交優勢的研究。1981年,此項研究成果獲國家農業部農牧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983年,她帶著一篇用多元分析預測水稻雜交優勢的論文赴印度新德里,參加在那裡舉行的第15屆世界國際遺傳學大會,在會上她應邀宣讀了自己的論文。她的研究立即受到了同行專家的好評。徐靜斐的這一研究成果,也填補了國際多元分析預測作物雜交優勢的空白。因此,徐靜斐1985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6年6月,剛從教學科研崗位退下來的徐靜斐教授沒有閑下來,立即投入到社會工作中去。
一天,徐靜斐教授親自組織並參加了300名女知識分子的大合唱。演出結束回家,剛要上車,突然感到自己的左腿怎麼也提不起來,此時,她用盡全身力氣準備登上汽車時,大腿碰到車門上,從此,徐靜斐教授就再也站不起來了。經醫院拍片診斷,左腿股骨撕裂。此後,躺在病床上的徐靜斐教授想到的是,今後再也不能東奔西走了,該怎麼辦呢?對於一向閑不住的她來說,怎麼坐得住呢?終於她想到自己應該重操父親的舊業——學習繪畫。
晚年的徐靜斐或許是自幼受父親遺傳基因的影響,學畫畫似乎比較順當。加之自己每天起早貪黑地刻苦學習,很快就會畫各種花鳥畫、工筆畫及其他一些小寫意畫。就這樣,徐靜斐一天天,一張張地畫下來。幾年的工夫,總共畫了800多幅畫,還創作了1000多幅書法。她的書法和繪畫已進入比較高的水平,在美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徐靜斐長期從事遺傳育種教學及科研工作,教授過《遺傳學》、《蠶體解剖生理》、《專業英語》等課程。她主持的水稻科研項目獲農牧漁業部技術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她以淵博的知識、嚴謹的學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大學生和研究生,為安徽農業大學教學科研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多次被評為省優秀教師、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省勞動模範和優秀共產黨員。1984年10月代表全省勞動模範去北京參加國慶觀禮。1986年獲全國總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上世紀90年代她帶隊在大別山區科技扶貧,取得突出的成績。
作為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的女兒,徐靜斐秉承父親遺志,愛祖國、愛人民。她把母親留給她的房產無償捐給國家,1991年她拿出畢生積蓄50萬元,成立安徽省徐悲鴻教育基金會,以表彰教書育人先進個人。
父親:徐悲鴻
母親:蔣碧微
繼母:廖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