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的徐悲鴻,原名壽康,年長后改名為“悲鴻”。出身貧寒,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
1901年,6歲時跟著父親讀四書五經,後來又學繪畫。
1902年,開始執筆學書,每日揮毫塗寫,興趣盎然。
1904年,已讀完《詩》《書》《易》《禮》和《左氏傳》等書目。正式從父習畫,每日臨摹晚清名家
吳友如的畫作一幅,並且開始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
1905年,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
1908年,13歲隨父輾轉於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
1912年,17歲時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並想藉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後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曾短暫求學於南京藝術學院的前身上海美專。
1914年,父親病故。為養家糊口,返回故鄉並開始在彭城中學擔任圖畫教員,同時在始齊女子學校及宜興女子學校教習圖畫。
1915年再度來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
震旦大學,為日後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
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
高奇峰、
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讚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
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
吳道子、
閻立本、
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
李成、
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
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后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於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朴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1917年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回國后應蔡元培之邀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結識著名文人陳師曾。
1918年5月14日發表著名的《中國畫改良論》(原名《中國畫改良之方法》)。爭取到公派赴法留學的機會。與魯迅會晤。
1919年3月,考入
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觀摩研究西方美術,攜夫人
蔣碧薇赴法。5月抵巴黎,入徐梁畫院進修接受正規的西畫教育。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
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
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於是,他刻苦鑽研畫學,並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於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後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
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
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鑽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後,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裡,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並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后,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系統地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地努力鑽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後階段還先後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義大利的米蘭、
佛羅倫薩、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後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1920年拜法國著名畫家達仰為師。
1921年離開巴黎,轉至經濟蕭條的德國柏林,求學於畫家阿爾圖爾·康波夫。
1925年與遊歷法國的黃孟圭結伴,途經新加坡回國。
田漢在上海舉行“消寒會”,向文化界人士介紹和舉薦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春日,返回法國。夏季,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在此臨摹藝術大師約當斯的《豐盛》,受益匪淺。自感這一年是創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畫《
簫聲》《睡》等。
1927年先後遊歷了瑞士及義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等地,觀賞到眾多名家畫作。5月,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達上海,任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后改稱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 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創作出取材於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
1928年1月,與田漢、歐陽予倩組織“南國社”。在上海成立
南國藝術學院,擔任繪畫科主任。2月,應南京中央大學的聘請任藝術系教授。10月,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年底辭職。
1929年專職在南京中央大學任教。在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美展彙刊》上連續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章,批判了歐洲美術界的現代形式主義藝術流派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提倡繪畫的寫實性、創新性。
1930年完成油畫《
田橫五百士》。夏,在江西南昌走訪民間木雕藝人范振華。
1931年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個人畫展。完成《九方皋》第七稿。
1932年在參照南齊
謝赫提出的中國畫“六法”論的基礎上,根據西洋繪畫的藝術法則提出了在素描創作上應遵循得“七法”。
1933年完成油畫《徯我后》。應法國國立美術館之邀前往巴黎舉辦中國近代繪畫展。
1934年遊歷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等歷史文化名城。至德國柏林、前蘇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等地舉辦中國近代畫展,宣傳中國傳統繪畫。此次歐洲之行,在法、比、德、意、蘇共舉辦展覽7次,在各大博物館、大學中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這次中國近代繪畫的歐洲巡禮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重視,宣傳了中國繪畫藝術。8月,返回南京。
1935年捐獻作品及收藏,擬在廣西桂林獨秀峰下建一美術館,由於全國抗戰爆發,未能實現。
1936年與
汪亞塵、顏文梁等人組織畫會“默社”。創作《逆風》《沉吟》《柳鵲》等畫作。
1937年在香港、廣州、長沙等地舉辦畫展。在香港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吳道子畫《八十七神仙圖》卷。10月,隨中央大學內遷赴重慶。創作《巴人汲水》。
1938年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接受印度著名詩人
泰戈爾的邀請籌備赴印度辦展覽。10月,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
1939年創作《珍妮小姐畫像》,為徐悲鴻最著名的
油畫人物肖像之一,為支持國內抗戰而作。同年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在印度國際大學舉辦中國近代畫展。
1940年繼續在印度逗留,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在
加爾各答舉行作品展。完成中國畫《愚公移山》,讚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灕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
1941年由印度回國,途經檳城、
怡保、吉隆坡等地,舉辦畫展,並將幾年來賣畫所得近10萬元美金全部捐出用於抗戰救災。
1942年在雲南保山、昆明舉辦畫展。至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重慶磐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
1943年繼續主持籌辦中國美術學院。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4年因長期過度疲勞,患嚴重的高血壓及
慢性腎炎,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作品銳減。
1945年大病未愈,仍堅持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在
郭沫若起草的《文化界對時局進言》上簽名,主張廢除國民黨的一黨專政。
1946年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
吳作人、李樺、
葉淺予、
馮法祀等一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家執教。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1947年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要文章。
1948年與夫人
廖靜文拒絕隨國民黨南遷,團結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全體師生員工保護學校。與吳作人、
艾中信、
董希文、馮法祀等人成立綜合性藝術團體“一二七藝術學會”。
1949年出席在前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首都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文聯的全國委員、文聯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和北京市人民政協委員。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為戰鬥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1950年在全國戰鬥英雄、勞動模範代表大會上為戰鬥英雄畫像。為創作《毛主席在人民中》畫了大量速寫和構圖。
1951年抱病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
1953年抱病指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工作,為結業班的學生講課,為教員油畫和素描進修小組上課。為抗美援朝的
志願軍畫《奔馬》。9月23日,擔任第二次文代會執行主席,腦溢血症複發。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悲鴻繪集》 | 民國十九年 | |
《悲鴻畫集》 | 民國二十一年 | 中華書局 |
《悲鴻近作》 | 民國三十年 | 中華書局 |
《悲鴻素描選》 | 1953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畫家徐悲鴻》 | 1957年 | 北京出版社 |
《徐悲鴻素描》 | 1958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徐悲鴻的油畫》 | 1960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徐悲鴻素描》 | 1980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徐悲鴻彩墨畫》 | 1981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徐悲鴻畫冊》 | 1984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悲鴻畫選》 | 1985年 | 四川美術出版社 |
《徐悲鴻畫集》 | 1986年 | 北京出版社 |
《徐悲鴻藝術文集》 | 1987年 | 藝術家出版社 |
《徐悲鴻畫集》 | 1987年 | 北京出版社 |
《巴黎歲月——徐悲鴻早年素描》 | 1988年 | 藝術圖書公司 |
《徐悲鴻畫集》 | 1988年 | 北京出版社 |
《徐悲鴻畫集》 | 1988年 | 北京出版社 |
《徐悲鴻油畫集》 | 1988年 | 人民美術出版社 |
《藝壇巨匠——徐悲鴻》 | 1995年 | 中國和平出版社 |
《紀念徐悲鴻誕辰一百周年展刊》 | 1995年 |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徐悲鴻畫集》 | 2005年 |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
《徐悲鴻講藝術》 | 2005年 | 九州出版社 |
《徐悲鴻文集》 | 2005年 | 上海畫報出版社 |
《中國近現代書畫真偽鑒別·徐悲鴻卷》 | 2005年 | 大象出版社 |
《現代書畫投資·徐悲鴻卷》 | 2005年 | 北京出版社 |
《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徐悲鴻》 | 2005年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徐悲鴻生平與作品鑒賞》 | 2005年 | 遠方出版社 |
《奔馬圖》 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 | 《奔馬圖》 |
《群馬》 徐悲鴻的群馬,是徐悲鴻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群馬取材於1940年克什米爾當地的駿馬,徐悲鴻當時見到此馬格外興奮,《群馬》靈感油然而生。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繪了兩匹背向觀眾的馬,後面又配一匹側向的馬,為了使畫面有變化,又在右邊畫了一匹低首覓食的馬。 | 《群馬》 |
《珍妮小姐畫像》 為畫家徐悲鴻最著名的油畫人物肖像之一,作於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鴻時年44歲。此作品是徐悲鴻為了支持國內抗戰,而在南洋舉行義賣募捐時的作品。畫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廣東,為當時星洲名媛。在當時傳為佳話。此畫得到畫籌四萬新幣,為這一時期與南洋募捐中畫籌最多的一幅(總數為十一萬一千多元新幣),徐悲鴻本人也是非常滿意這幅作品,特意請攝影師為其和畫作拍照留念,后成為《悲鴻在星洲》一書的封面。 | 《珍妮小姐畫像》 |
《九方皋》 九方皋故事記載於《列子》:伯樂暮年之向秦穆推薦九方皋找千里馬的故事。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線為主要表現手段和描繪方式的優秀的中國畫作品。 | 《九方皋》 |
《田橫五百士》 這幅《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的成名大作。故事出自《史記·田儋列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后,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正是有感於田橫等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節",著意選取了田橫與五百壯士惜別的戲劇性場景來表現。 | 《田橫五百士》 |
《負傷之獅》 創作於1938年,當時日寇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國土淪喪,生靈塗炭,徐悲鴻怨憤難忍。他畫的負傷雄獅,回首相望,含著無限的深意。他在畫上題寫:“國難孔亟時與麟若先生同客重慶相顧不懌寫此以聊抒懷。”表現了作者愛國憂時的思想。這是一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畫作。中國被稱作東方的“睡獅”,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國土,“睡獅”已成了負傷雄獅。這頭雙目怒視的負傷雄獅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準備戰鬥、拼搏,蘊藏著堅強與力量。 | 《負傷之獅》 |
《愚公移山圖》 作於1940年,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 | 《愚公移山圖》 |
擅長素描、油畫、中國畫。他把西方藝術手法融入到中國畫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的素描和油畫則滲入了中國畫的筆墨韻味。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人物、歷史、神話,無不落筆有神,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后》、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嚮往。他畫的奔馬、雄獅、晨雞等,給人以生機和力量,表現了 令人振奮的積極精神。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近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1920年發表的《中國畫改良論》,是他第一篇論述中國畫改良的重要著作。文中提出“古法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的著名主張,提倡寫實,反對抄襲,並提出“改之方法:學習、物質(繪畫工具)、破除派別。”1929年發表《惑》《惑之不解》等文,明確倡導現實主義,反對P.塞尚、H.馬蒂斯等人的藝術,又認為“美術之大道,在追索自然”。
1932年著《畫范·序》,提出“新七法”:①位置得宜,②比例準確,③黑白分明,④動作或姿態天然,⑤輕重和諧,⑥性格畢現,⑦傳神阿堵。並指出:“苟有以藝立身之士,吾唯以誠意請彼追尋造化,人固不足師也。”
1942年發表《新藝術運動之回顧與前瞻》一文,論及藝術的美與藝術家的修養:“夫人之追求真理,廣博知識,此不必藝術家為然也。唯藝術家為必需如此,故古今中外高貴之藝術家,或窮造化之奇,或探人生究竟,別有會心,便產傑作”,“藝術家應更求廣博之知識,以美備其本業,高尚其志趣與澄清其品格”。
1947年先後發表《新國畫建立之步驟》《當前中國之藝術問題》等,重申注重素描的嚴格訓練,提倡師法造化,反對模仿古人,指出:“藝術家應與科學家同樣有求真的精神”,“若此時再不振奮,起而師法造化,尋求真理,……藝術必亡。”徐悲鴻繼承了中國古代畫論中關於“師法造化”的優良傳統,又強調了藝術家的追求真理、探究人生,見出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這是他對現實主義美術理論的貢獻。
繪畫創作
徐悲鴻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油畫和素描作品。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著他各個時期的作品1000餘件,其他作品散見於台灣、香港、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數十件油畫精品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徐悲鴻的創作活動大致分4個時期。
①旅歐時期(1919~1927年)。徐悲鴻初到法國留學時,現代主義諸流派正風靡巴黎,但他遵循導師贈言“勿慕時尚,毋甘小就”,悉心研究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藝術名作,刻苦錘鍊繪畫技巧。1924年前後,對繪畫規律進一步融會貫通,臻於成熟,1926年進入第一個創作高峰,自認此年“吾作最多,且時有精詣”。這個時期的油畫創作主要有:《老婦》《持棍老人》《撫描》《自畫像》《蕭聲》《黃震之像》以及《男人體》《女人體》等習作。他留下的近千幅素描,也大部分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②盛期(1928~1936年)。這一時期,他的創作極豐,形成了明確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獨樹一幟,代表作有《田橫五百士》(1928~193O年)《九方皋》(1931年)《徯我后》(1930~1933年)等。這些作品集中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創作思想,代表著他一生的主要創作道路。例如《徯我后》,取自《詩經》的“徯我后,後來其蘇”之句,意指百姓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畫面描繪農村苦旱,一群男女老少在田裡仰天而望,期待著甘霖。此畫所作年代,正當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中華民族瀕於危亡之際,曲折地表現了畫家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感情。在中國畫創作上,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多且成就高,畫的較多的是馬、牛、獅、雀等,造型精練,生動傳神。著名的作品有《馬》《日長如小年》《群牛》《新生命活躍起來》《顢頇》《逆風》《晨曲》等。
③抗戰時期(1937~1945年)。這是徐悲鴻藝術創作的鼎盛時期。先後創作了《風雨雞鳴》(1937年)、《灕江春雨》(1937年)、《巴人汲水》(1937年)、《群馬》(1940年)、《愚公移山》(1940年)、《泰戈爾像》(1940年)、《奔馬》(1941年)《靈鷲》(1941年)、《群獅》(1943年)、《山鬼》(1943年)等著名作品。這一時期,也是畫家在思想上和藝術風格上高度成熟的時期。“七·七”事變后,國難當頭,徐悲鴻“遙看群息動,佇工待奔雷”,以畫筆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鬥爭。他畫躍起的雄獅、
長征的奔馬、威武的靈鷲等,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奮起覺醒的熱切期望。他的中國畫世作《愚公移山》取材於《列子·湯問》篇中的一個寓言,藉以表現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堅韌不拔,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念。從悲天憫人到人定勝天,這是徐悲鴻藝術思想的一次升華。畫家為創作這幅畫準備了多年,畫了許多精確的人物素描稿,並曾考慮過用油畫或壁畫的形式表現。該畫在構圖和筆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國畫線描的表現力,又融匯了素描的造型準確,以前無古人的獨創形式表現了主題。
④後期(1946~1953年)。這一時期,徐悲鴻在美術教育和繪畫創作上繼續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藝術主張。他從解放區的美術創作中看到了自己過去的不足,勇於接受革命真理,深入人民生活,表現戰鬥英雄勞動模範和革命領袖人物,為自己開拓了嶄新的創作領域。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油畫《戰鬥英雄》《海軍戰士》《騎兵英雄邰喜德像》,中國畫《奔馬》《雙鵲》,素描《毛主席在人民中》(畫稿)《勞動模範》《魯迅與瞿秋白》(畫稿)等。
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17歲時父母為他娶親,但他不滿這門婚事離家出走,后被父親抓回來結婚。18歲生子取名為劫生,意即“遭劫而生”,但家人為他改名為吉生,后早夭。徐悲鴻不願被家室拖累,到上海學畫。認識老師兼同鄉蔣梅笙教授,同時認識他二女兒蔣碧薇(棠珍),蔣碧薇原已安排好許配給蘇州查家,在徐悲鴻到法國前與他私奔。後來生了兒子
徐伯陽,女兒
徐靜斐。28年後分手做了張道藩的情人。廖靜文是徐悲鴻的學生,徐悲鴻身體不好的時候照顧他,1946年嫁給比自己大28歲的老師,生子徐慶平、女徐芳芳,一直陪伴徐悲鴻直到他去世,結婚共7年。
徐悲鴻早年
徐悲鴻長女徐靜斐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父親和母親蔣碧微常常吵得不可開交。母親專橫跋扈,脾氣非常暴躁,因此,徐靜斐在感情上並不依戀母親,她幾乎沒有感受到多少真正的母愛,也沒有得到過多少家庭的溫暖和幸福。但是,徐靜斐極愛戴僅比她大6歲的繼母廖靜文。從40年代她與廖靜文相識,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她與這位感情豐富、心地善良、深明大義的繼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特別是讓徐靜婓感佩不已的是,繼母雖然比父親小28歲,卻極為敬重父親的人品和畫品,為父親作出了巨大的犧牲,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
1945年與蔣碧微女士離婚。
1946年1月,與廖靜文女士結婚。
1951年7月,患腦溢血,半身不遂。
1952年抱病卧床一年有餘,腦溢血病症尚未完全消除。自9月起,加強身體鍛煉。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逝世於
北京醫院,享年58歲。周恩來總理前往弔唁。入葬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
與人打賭
徐悲鴻先生剛剛去法國留學的時候,開始有一位外國同學瞧不起中國,徐悲鴻先生很義正言辭地對那個學生說:“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國家,那麼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我們來等到畢業的時候再看。”此後,徐悲鴻先生髮憤圖強努力練習,鑽研繪畫。
換伯年畫
徐悲鴻一生崇拜任伯年,自說是任伯年“後身”,因任伯年死的那天,正是徐悲鴻出生之日。想不到,任伯年五十六歲去世,徐悲鴻也只活了五十八歲。
徐悲鴻注意收藏任伯年作品,但由於徐悲鴻不願賣畫,生活拮据,見到任伯年畫,只能拿自己的畫和別人交換。最初,徐畫三、四張才換任畫一張,後來逐漸減少,到四十年代,一張徐畫就能換任畫一張。
徐悲鴻為任伯年編寫了年譜。他在其中評價道,任伯年繪畫最精彩處,在對象嘴和腳的描繪,挺拔而有力。
枯枝朽木
1929年9月,徐悲鴻由蔡元培引薦,就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轉而聘
齊白石為教授。當時的北平畫壇,死氣沉沉,以摹仿古人為能事,保守勢力相當頑固。木匠出身的齊白石大膽創新,變革畫法,可惜,卻得不到多少響應,北平畫壇對他一片冷嘲熱諷。
當徐悲鴻乘坐四輪馬車來到齊家時,齊白石為其誠心而感動:“我一個在星塘老屋拿斧子的木匠,怎麼敢到高等學府當教授呢?”
“你豈止能教授我徐悲鴻的學生,也能教我徐悲鴻本人啊!”徐悲鴻說,“齊先生,我徐某正要借重您這把斧子,來砍砍北平畫壇上的枯枝朽木!”
江蘇宜興市屺亭鎮悲鴻故居
徐悲鴻紀念館有兩處:一處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北大街53號,2010年該館開工再度擴建,新館預計2013年5月開館,一處位於宜興亦園內。北京徐悲鴻紀念館建立於1954年,它是由中國政府在徐悲鴻故居基礎上建立的第一座美術家個人紀念館。該館原址在北京市東城區東授祿街16號,周恩來總理親書“悲鴻故居”匾額。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原紀念館被拆除。1973年,周總理指示重建新館。宜興徐悲鴻紀念館,1988年10月26日開館。
2003年,為了紀念和弘揚徐悲鴻先生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巨大貢獻,設立了全國書畫院系統最高美術獎項“徐悲鴻美術獎”。陳玉先、姚思敏、
蔡超等十人為首屆獲獎的書畫家。
徐悲鴻先生是中國百年藝術史上“丹青巨擘、教育巨子”,他對中西方的審美和文化差異進行了比較,提倡對民族藝術加以取捨、改良,形成了自己的藝術改良理論:“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此思想與本學院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思想不應而和,
徐悲鴻藝術學院創立初衷就是要實現設計與藝術完美結合,培養時代創新人才。國內有兩所以徐悲鴻冠名的藝術學院,分別為上海海事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和
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
2021年7月,徐悲鴻的5幅原創作品線上拍賣,5幅作品中包括《
天馬行空》等2幅近70年來首次面世的作品。
2021年7月19日,起拍價60萬元,經過14輪競價,藝術巨匠徐悲鴻的原作《揚蹄》以102萬元的價格,在阿里拍賣上拍賣成交。此次網路拍賣吸引了十多萬人次圍觀。這是徐悲鴻美術館首次在網上試水拍賣徐悲鴻原作。
徐悲鴻和他的畫派不是沒有缺陷和不足。這些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由於他個人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時代的因素造成的。(邵大箴 評)
儘管他的技術革新對中西繪畫是一種貢獻,然而他不是第一流的藝術家。(蘇立文 評)
徐悲鴻可以稱為
畫匠、畫師、畫聖,但是他是“美盲”。(
吳冠中 評)
毫無疑問,徐悲鴻的最大貢獻在於對中國畫的改革(良)。這種改革(良)對當時,包括對現在,表面上看是一種發展和進步。(王進玉 評)
當為古今畫界伯樂之魁首而非之莫屬也!直教聲名遠播,萬遠名世而不朽!(朱明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