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
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
林若(1924年10月-2012年10月7日),男,廣東潮安人,中山大學文學院畢業,本科學歷。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在任職廣東省主要領導期間,大力推動廣東改革開放各項事業向縱深發展,制定了國內最完備的一部規定現代公司制度的地方性法規,支持點燃廣東農村改革的第一把火,並堅持價格改革。曾強調要聽取最真實的民聲,要讓人大代表敢於講話,不能講錯話就抓辮子、扣帽子。2012年10月7日20時10分,林若同志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林若同志1924年10月出生,廣東潮安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進步思想。在梅州東山中學讀書期間,孜孜追求革命真理,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在校學習期間,團結、引導進步青年跟著共產黨走,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47年1月,由於身份暴露,前往東江游擊區工作,歷任東江第二支隊教導員、粵贛湘邊縱隊支隊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主任。1950年3月後,歷任中共廣東省珠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組組長,中山縣土改工作隊隊長,東莞縣五區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工委書記,東莞縣委宣傳部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1966年7月,任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第一副書記。“文革”期間曾受到衝擊、迫害。1971年2月後,歷任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省委運動辦副主任,中共廣州市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77年7月,任中共湛江地委書記。1982年12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1985年9月,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1990年5月,兼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1997年起擔任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省老區促進會理事長等職務。2004年9月離休。
林若同志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林若同志在東莞工作期間,積極參與土地改革,大力推動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的改造,興修水利,振興教育,為改變當地貧窮落後面貌忘我工作。到湛江工作后,他積極支持農業實行包產到戶,湛江農村經濟形勢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
林若同志擔任省委書記期間,國務院批複廣東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林若同志團結帶領省委領導班子,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緊密結合廣東實際,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銳意進取,明確提出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商品經濟、鼓勵市場競爭、改進領導方法等方面必須樹立新觀念、新標準的思路,大力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推動廣東改革開放各項事業向縱深發展。
林若同志十分重視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將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傾注到落後山區的開發建設中。自1985年他主持省委工作起,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開一次山區工作會議,研究制定山區開發的戰略舉措,引領山區廣大幹部群眾走治山致富的道路,打開了山區經濟發展的新局面。他果斷作出“五年消滅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重大決策,並身先士卒,親自帶隊進村駐點,參與植樹造林,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工程。1991年3月,廣東省被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第一省”的榮譽稱號。1993年底,“十年綠化廣東”的目標提前兩年基本實現。他積極推動鄉鎮企業發展,多次率隊到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學習取經,並結合廣東實際研究和制定扶持鄉鎮企業發展的有力措施,強調對鄉鎮企業要堅決放寬政策,要開“綠燈”。此後,廣東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東莞、中山、順德、南海成為當時聞名全國的廣東“四小虎”。他穩步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注意充分發揮價格的市場調節作用,在全國率先放開物價,大力推行國有企業改革,給企業放權讓利,使各項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他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使廣大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他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切實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旗幟鮮明地懲治腐敗。1983年至1986年,他親抓廣東整黨工作,組織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懲治了一批腐敗分子。經過努力,廣東兩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果,人民生活明顯改善,法制建設不斷加強,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煥發出勃勃生機。
1991年1月,林若同志轉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他高度重視人大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地方性法規,積極推動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辦事,對廣東依法治省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還注重加大監督力度,積極推進人大監督機制不斷完善。
1997年1月,林若同志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之後,仍然發揮餘熱,擔任廣東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廣東省老區促進會理事長等職務。他關注國計民生,經常以一個老黨員的身份進行調查研究和思考寫作,圍繞改革發展和社會熱點問題建言獻策,為解決老少邊窮地區“讀書難、行路難、看病難”等問題竭盡全力。
林若同志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始終對黨和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甘於奉獻、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本色。
林若同志堅持原則,顧全大局,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年代,他雖經無數的坎坷曲折,但始終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刻苦好學,善於思考,一生孜孜不倦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他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始終踐行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始終把解放思想視為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法寶,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攻堅克難,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就。他具有高超的領導藝術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一生正直坦蕩,任勞任怨,平易近人,生活儉樸,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他既是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注重科學決策的典範,又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愛護幹部、團結同志的榜樣。
林若同志為廣東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堅持真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廣東人民的一大損失。我們為失去了一位深受群眾愛戴的老領導、老同志深感悲痛。斯人已逝,風範長存。林若同志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省軍區黨委原第一書記林若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10月7日20時10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廣東省軍區黨委原第一書記林若同志遺體於2012年10月13日在廣州火化。
林若同志病重和住院期間,廣東省領導同志汪洋、朱小丹、歐廣源、黃龍雲等前往醫院探望,並指示醫務人員全力做好救治工作。
林若(1924.10~2012.10.07),廣東潮州人,中共黨員。
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革命工作;
1945年,中山大學文學院學生;
1947年,粵贛湘邊縱隊支隊政治指導員;
1948年,粵贛湘邊縱隊支隊政治教導員;
1949年,粵贛湘邊縱隊支隊團政治處主任;
1949年,中共廣東省珠江地委政策研究室城市組組長;
1951年,廣東省中山縣土改工作隊隊長;
1952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五區工作委員會書記;
1953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委宣傳部部長;
林若
1963年,中共廣東省東莞縣委書記;
1966年,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第一副書記;
1967年, “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
1971年,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常委;
1973年,南方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4年,中共廣東省委運動辦公室副主任;
1975年,中共廣東省廣州市委書記;
1977年,中共廣東省湛江地委書記;
1982月09月,中共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廣東省湛江地委書記;
1982年12月,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1983年06月,中共中央委員、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當時設有第一書記);
1985年07月,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
林若
1988年03月,中共中央委員、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
1990年05月,中共中央委員、廣東省委書記、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兼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04年9月離休。
是中共十二大至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七屆、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支持點燃廣東農村改革第一把火
林若
1977年,林若調任湛江地委書記。在這一年的冬天在海康縣(現雷州市)北和公社譚葛大隊試點邁開包產到戶的第一步。
包產到戶迅速改變了譚葛大隊,生產長期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局面。作為湛江地委書記,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林若還不能號召大家像譚葛村這樣干。但是,林若堅決支持改革。消息傳開,湛江不少地方也開始包產到戶。
到1980年上半年,湛江率先允許各地試行包產到戶,儘管當年下半年中央下發的75號文件只允許貧困的“三靠隊”包產到戶。1980年底,湛江大部分農村實現了包產到戶,一個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局面開始出現在湛江農村。
“珠江模式”有林若的功勞
東莞、中山、順德、南海是從珠三角的桑園蕉林中飛躍出來的,被人們譽為廣東“四小虎”。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把“四小虎”的發展模式總括為“珠江模式”,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被經濟學界合稱為中國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進程的三大成功模式。這個“珠江模式”里就有林若的一份功勞。
改革開放初期,江蘇、浙江的鄉鎮企業發展很快,廣東的鄉鎮企業與江浙相比,差距很大。1984年5月,林若帶隊到江蘇考察鄉鎮企業發展。1984年,在返粵后的全省各市地委書記會議上,林若作了報告,強調對鄉鎮企業要堅決放寬政策,要開“綠燈”,不要開“紅燈”,更不要採取“紅眼”政策,一見經營好、賺錢多的鄉鎮企業就往上收,甚至改變它的所有制形式。
1986年底,省委、省政府發出了《關於發展鄉鎮企業若干問題的補充規定》。這個文件為鄉鎮企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其中還規定,銷售人員可以獲得占銷售總額0 .5-1%的提成,這在當時是全國首創。
價格改革堅定闖關
2004年9月14日林若接受廣東主要媒體專訪
以火柴提價為例,解放以來,火柴零售價格規定為每盒2分錢,工廠虧本嚴重,生產越多虧本越多。大家都不願意生產,市場供應緊張。廣東物價部門準備把零售價提到每盒3分錢,社會上馬上就有了反應,說廣東不得了,火柴要提價50%!上級部門也出來批評,為了提價1分,後來足足討論了兩年。物價上漲,不僅在本地引起了社會“陣痛”,而且其他兄弟省份也有意見,向中央告狀,認為廣東提價搶購鄰省物資,引起當地物價上漲,擾亂了市場。
1988年12月,國務院批複廣東作為綜合改革試驗區,廣東又進一步提高農副產品的購銷價,油、糖的價格也放開了,全省的零售物價指數上升達30%。群眾反應強烈,搶購商品保值之風在各地蔓延。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改革論爭再起。於是,有人主張定死價格,恢復憑票供應。
是堅持改革,還是退回來?面對巨大壓力,以林若為班長的省委沒有對物價改革鳴金收兵,而是堅持改革,決不後退,對出現的問題力求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去解決。一方面,出台措施,嚴禁亂漲價;另一方面,加強對價格改革的領導,避免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到1990年,廣東計劃定價的農副產品從1981年的118種縮小到蠶繭和煙葉兩種;計劃管理的工業消費品由1980年的392種減少到幾個品種。
鐵腕剎貪腐歪風
1983年冬季開始,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決定,用三年時間分期分批對黨的作風和黨的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林若從1983年到1986年,親抓廣東的整黨工作。
在此期間,省內有些地方和部門參與非法炒匯、競相購買小汽車、利用公款請客送禮,後來還發生多起幹部貪污受賄、攜款外逃等案件;震驚全國的“海南汽車事件”也發生於此時。
1985年,省委舉辦了為期20天的縣委書記學習班。在此次學習班上,林若在講話里批評了“會撈錢的幹部就是好乾部、開拓型幹部”,“來路不當用途正當就沒有多大錯誤”,“要騰飛靠浮財”等“一切向錢看”的錯誤思想。
通過3年的整治,黨內不正之風被糾正,而廣大幹部也在整黨工作中提高認識,辨清是非,增強黨性。更可貴的是,廣東經濟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勢頭,沒有因為治理整頓而停步。
群眾反映強烈的幹部以權謀房的問題,也是林若整治的重點。當時,群眾把少數幹部以權謀私營建的私房叫做“臭蟲房”、“王府樓”,把幹部在大街上建起的連片私房稱為“官僚街”、“螞蟥街”。在一次會議上,林若向在場幹部念了一封一位廣東老幹部的親筆“諫言信”,“看了這封信,心情非常沉重”的林若,也在會議后,揭開重拳力整黨內腐敗行動的大幕。
省委、省政府指定一名省委常委和副省長負責查處以權謀房的工作、成立專門辦事機構、派出工作組調查研究。此次行動全省收回各種補、繳、罰款將近1億元,收回、收購、沒收私建房屋一批,收回尚未建私房的土地55萬多平方米,查處了一批嚴重的經濟案件,突破了一批大案要案,懲治了一批腐敗分子。
任職人大,快步探索以法治省模式
1991年,林若從廣東省委書記兼任廣東省八屆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崗位 上“轉戰”,成為專職的人大主任。
“國家要長治久安,就要推行法治,不能靠‘人治’,‘人治’的隨意性太大。”意識到全省人大的權力沒有真正到位、法制建設滯后,林若加快了地方立法的步伐,用法治來解決經濟混亂和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
1994年,廣東省委、省人大決定把深圳作為“依法治市”試點,推動行政機關嚴格依法辦事,被視為廣東頗具特色的以法治省模式探索的開端。
1994年通過的《廣東省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條例》成為國內首次關於人大監督工作的立法,此後,人大的監督機制不斷深化、鞏固。
林若特彆強調要聽取最真實的民聲,要讓人大代表敢於講話,不能講錯話就抓辮子、扣帽子。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
作為省委書記的林若同志,出行時沒有警車開道,下鄉調研輕車簡從。麵包車上,除了他以外,還有省委辦公廳和政研室的領導、秘書、記者以及警衛員。遇到交通堵塞,警衛員還得拿一面小紅旗下車做疏導。
林若同志經常走路或騎自行車上班
林若同志十分注意生活細節。每次出差下鄉,他都要求接待他的單位要簡樸,不要違反制度。
凡是來自基層的同志給他送的土特產,他都轉送給省委站崗的警衛戰士或省委幼兒園。
林若同志對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嚴格要求。林若同志有三個兒子,一個做工程師,一個在東莞企業工作,一個做大學老師,小兒子結婚後還住“筒子樓”。1990年前後,省紀委根據工作需要,將內設的處升格為副廳級的室。時任省紀委書記王宗春同志向林若同志彙報,他很爽快地贊成了,但附加一個條件———“我林若的老婆不能提(升)”。當時,林若的愛人彭慧蘭是省紀委幹部處處長,是個老幹部,論資歷、能力、表現,是完全應該提的。但林若同志說“如果我的老婆提升了,人家就會說紀委內設機構升格的原因是我想提高自己老婆的級別”。所以,彭慧蘭同志一直到離休都是處級幹部。
林若同志經常教育身邊的工作人員,“在個人升遷問題上不要有刻意的追求,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還有步行的。”
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廣東省委所有的機構都擠在一棟老樓里(也就是現在的省委宣傳部所在的4號樓)。作為省委書記,林若和他的秘書同在一個房間,而且房間沒有個人衛生間,都用公用衛生間。後來新的紀委樓建好。當時林若還在想會不會太鋪張浪費,不想搬過去。後來林若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他始終沒有搬進新樓工作。
林若自評
“我這輩子壓根就沒想過做省委書記,其實叫我當一個分管農業的副書記,我會幹得更好……想想也問心無愧,該做的做了,能做的我都做了,不能做的留給別人做,一代代幹下去,廣東決不會比別省差。”
林若
1971年,林若任中共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報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從此,作為南方報人,每每在南方日報改革、發展的重要關頭,他都對南方日報給予了巨大的關懷與支持。至今,南方報人還親切叫他“報人書記”。
曾經有某單位佔用文化單位的房子,經他批示仍不搬,他把南方日報記者和當事單位負責人叫來說:“再不搬,南方日報明天見報。”事情得以解決。
1989年10月23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林若出席南方日報40周年社慶及新址落成典禮,
2009年10月,南方日報創刊60周年。林若欣然題詞:“風起南方,領跑中國”,極大地鼓舞了南方報人。
林若“被死亡”
2005年1月15日,中共廣東省委原第一書記任仲夷去世,《新京報》刊登去世消息時錯配發了林若同志的照片,是網上先搞錯的,編輯未見過任仲夷同志和林若同志的長相,就相信了網上的照片。
事後,《新京報》社長戴自更打電話給《南方日報》的范以錦,請他與林若同志溝通一下,誠懇認個錯,並徵求他對此事的處理意見。范以錦給林若同志打了電話,一聽這事,他首先“哈哈哈”大笑了三聲,然後說:“記者、編輯不是有意的,還處理什麼呵?更正一下就行了。”但繼而嚴肅認真地說,我們有些年輕同志不太了解歷史,又不注重學習,往往容易出錯。有些采編人員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加上比較浮躁、比較粗心,編校質量問題較多。新聞工作是一項崇高神聖的工作,馬虎不得,要教育年輕人必須嚴肅認真對待采編工作,防止差錯出現,“尤其要和年輕人說一說,提醒注意。”寬容犯錯,體現了老領導對新聞工作者的厚愛;嚴肅認真的批評,體現長者對後輩的期待。
隨後,范以錦把此話轉給北京報社領導后,該領導感慨,想不到林老如此寬容,講到報紙的點上了,做報紙年輕人居多,不夠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