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死不相往來
老死不相往來
拼音: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徠解釋:指彼此不聯繫,不交流情況。
出處:春秋·楚·李耳《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一直不發生聯繫
【結構】複句式
【年代】春秋
【燈謎】左眼與右眼
【歇後語】雞狗做鄰居
指彼此不聯繫,不交流情況。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認為相鄰的兩個國家彼此可以望見,兩國雞狗的叫聲都可以聽見,各自吃自己的國家豐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風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互相發生戰爭與磨擦。司馬遷認為這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誘惑力還要加強。西漢初年中國第一次全方位應用道家理論治國,產生了中華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貨殖列傳》中關於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其有關理論和實踐情況主要記述在《淮南子》、《史記徠》、《漢書》等道家諸書與史書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第一篇就講述了道家“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的例子:東南西北方的物產各不一樣,北有氂牛,西有畜牧,東有漁鹽,南有木材,那麼這些東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麼辦呢?司馬遷說:“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徵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能各憑其能,各竭其力,各滿其欲。所以,賤貨能貴賣,貴物能賤買。人們各經其業,各從其事,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日夜無休,不招自來買賣,不求自出交易。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調節的證明。”
互不來往
你來我往
作謂語、定語;形容彼此一直不發生聯繫
ever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1、蓋在太古,民物未繁,原可閉關統治,老死不相往來。清·薛福成《英吉利用商務辟荒地說》
2、有些人不是這樣做,而是像老子說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毛澤東《黨委會的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