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辟

漢語詞語

邪辟,漢語詞語,拼音為xié pì,同“邪僻”,意思是乖謬不正;品行不端的人。

引證解釋


1、乖謬不正。
管子·正世》:“夫民貪行躁,而誅罰輕,罪過不發,則是長淫亂而便邪僻也。”
賈誼《新書·容經》:“諺曰:‘君子重襲,小人無由入;正人十倍,邪辟無由來。’”
晉 干寶《晉紀總論》:“廉恥篤於家閭,邪僻銷於胸懷。”
蘇轍《私試進士策問》:“身蹈於禮而耳屬於樂,如此而後邪辟不至。”
紅樓夢》第一百回:“薛蝌見這話越發邪僻了,打算著要走。”
2.品行不端的人。
《晏子春秋·諫上七》:“故明所愛而賢良眾,明所惡而邪僻滅,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周書·皇後傳序》:“至於邪僻既進,法度莫修,冶容迷其主心,私謁蠹其朝政,則風化凌替,而宗社不守矣。”
3.不合正道。
《荀子·勸學》:“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韓非子·解老》:“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