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社會化

農業生產社會化

農業生產社會化是指按專業分工和協作聯繫起來的農產品的社會生產過程。反映不同企業之間、不同生產部門之間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為進行農產品生產而發生的生產聯繫。是與農業生產專業化相伴而生的,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現代農業是高度社會化的大生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生產部門和企業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和部分,彼此之間是緊密連結著的。

特徵


農業由孤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轉變為分工細密、協作廣泛的社會生產。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之一。
這個發展過程主要是通過農業企業專業化,農業作業過程專業化,農業地區專業化,農業商品專業化以及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發展完善來實現的。因此,農業生產社會化實際上是農業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服務體系形成與發展過程的總稱。
主要特點:各個農業生產單位都建立在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其再生產過程只有依靠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和密切協作才能完成。

表現


主要是:①農業企業專業化。即農業企業之間分工日益發展,每個企業的生產項目由多到少、由分散向集中。②農業企業規模擴大。在粗放經營條件下,一般表現為耕地(或農業用地)擴大,勞動力增加,簡單協作明顯;在集約經營條件下,一般表現為資金增加、技術密集、勞動力減少、分工發達,兩者均表現為企業商品產值的增加。③農藝過程專業化。即農業生產總過程由一個企業單獨完成,轉變為由若干專門從事某一環節或某一階段經濟活動的企業共同完成。從而出現了農業前、農業中、農業後部門,出現了分佈在這些部門中的社會服務組織。④農工商一體化。即農業生產總過程由農業本身自我完成,轉變為必須依賴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等部門與之密切配合來完成。從而出現農工商在組織上緊密結合的趨勢。⑤農業生產區域化。即農業在地區間的分工、協作日益發達。每個地區憑藉自己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各具特色的生產結構。⑥農業商品化。農業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通過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實現各企業、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上述這些轉變,使農業生產的目的由滿足生產者本身的需要,變成為滿足社會的需要;使農業生產本身從個人行動變為社會行動;使農產品從個人的生產成果變為許多人、許多企業共同完成的社會成果;使農業中的生產資料由個人提供變為由整個社會提供,從而使農業生產日益具有社會性。

產生髮展


農業生產社會化是在資本主義侵入農業后發展起來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農業中分工越來越細,協作範圍越來越廣。20世紀60年代以來,農業生產社會化高度發展,分工和協作不僅越出地區,甚至越出國家的界限,擴大到世界的範圍。高度農業社會化形成了強大的社會生產力,同時也同農業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矛盾。
社會主義農業制度是與農業生產社會化相適應的。但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是在經濟落後、小農經濟眾多、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低的國家中發展起來的。這些國家為了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發展生產力,為了鞏固農業中的社會主義制度,也都正在促進農業生產社會化的發展。

中國社會化


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於存在忽視農業中分工與商品經濟發展的傾向,所以發展很慢。1978年以後有了較快的發展。80年代初期,農業中出現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商品經濟轉化的新形勢,農業生產社會化發展的步伐加快。

主要途徑


進一步發展中國農業生產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是:①實行有利於農業由自給半自給經濟向較大規模商品經濟轉化的各項政策。②繼續穩定和完善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一方面,幫助和鼓勵農民在家庭經營基礎上,通過集約化途徑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鼓勵農村分工分業的發展,使土地逐步集中,以便越來越多的人脫離耕地從事林、牧、漁業和轉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③支持專業戶的發展,使“小而全”的家庭經營分化為較大規模的專業化家庭經營,並進一步促進生產的集中與聯合。④發展多種形式的為農業商品經濟發展服務的社會化組織,在種子、飼料、技術、農機、灌溉、加工、運輸、銷售、信息、信貸等方面為專業化生產者提供社會服務,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⑤在農村實行農工商綜合經營,支持各種形式的農工商聯合經營或一體化組織的發展。⑥改善農業生產布局。在全局指導下,根據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發展農業生產的地域分工;通過建設農產品商品基地等途徑,使各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商品優勢以及全面的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