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擺脫貧困的結果 展開

擺脫貧困

1992年習近平創作的政治理論著作

《擺脫貧困》是習近平創作的政治理論著作,首次出版時間是1992年7月。

該徠著作收錄了習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共29篇,內涵豐富,該著作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作品簡介


《擺脫貧困》緊緊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觀點和方法,如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鳥先飛”的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等,深刻回答了推進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該書真實記錄了習近平在寧德地區工作期間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探索,展現了他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思想。

作品目錄


序(項南)
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
提倡“經濟大合唱”
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群眾
閩東之光——閩東文化建設隨想
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從政雜談
秘書工作的風範——與地縣辦公室幹部談心
滴水穿石的啟示
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
把握住新的機遇
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
為官一場造福一方
把握好新聞工作的基點
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
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
畲族經濟要更開放些
閩東的振興在於“林”——試談閩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
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關於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富裕問題的思考
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
困境的突破——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的思路
發揮人大作用,把閩東的事業推向前進
積極穩妥地推進共青團的改革
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
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
一種嶄新資源的開發——談加強對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疏導
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
走一條發展大農業的路子
扶貧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
同心同德興民興邦——給寧德地直機關領導幹部的臨別贈言 

創作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曾於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全市的9個縣,後來又跑遍了寧德市絕大部分鄉鎮。他以身作則,帶領幹部倡導實施“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的“四下基層”工作制度,深入了解區情民情,共商脫貧之路。《擺脫貧困》一書正是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認識規律、尊重規律的大背景下誕生的。

作品鑒賞


思想
“擺脫貧困”的理念傳承
第一是“精準扶貧”的方略,也就是“扶持誰”的問題。早在1988年閩東九縣調查中,習近平就提出了“要有比較明確的脫貧手段,無論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業,都要推廣‘一村一品’(即每個村都要抓一種有特色的產品)”。這裡實際上強調的是扶貧的針對性——“精準扶貧”針對每家每戶的不同情況“建檔立卡”,從而實現扶貧的因地制宜和因人而異,在某種程度上是習近平當年在寧德地區搞脫貧的總體思路的延伸。
第二是通過加強基層黨建來扶貧的思路,也就是“誰來扶”的問題。當年,習近平敏銳地洞察到,貧困地區致富難的重要原因在於改革開放之後農村黨組織凝聚力不強了,更有甚者認為“包產到了戶,不要黨支部”——這與黨的十八大以前部分基層黨組織普遍出現寬鬆軟的局面何其相似。在習近平和廣大群眾的努力下,寧德地區逐步重新樹立了“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黨支部”的理念,使農村黨組織成為“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正如當年的寧德實踐,現在全國範圍內共選派了77.5萬名駐村幹部和19.5萬名第一書記,通過駐村幫扶,實現對貧困村駐村幫扶的全覆蓋,讓駐村扶貧“下得去、待得住和真扶貧”。
第三是扶貧模式的創新,也就是“怎麼扶”的問題。當年習近平對“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對關係”做過深入分析,頗有點毛澤東主席“論十大關係”的格局。其中,關於正確處理開放與扶貧的關係,習近平當時就已經認識到用“開放”帶動扶貧的重要功能,通過開發資源和開放市場,實現畲族地區脫貧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這與當前“精準扶貧”過程中,通過金融扶貧和產業扶貧,實現從“別人給錢”到“自己賺錢”的轉變,其內在思路是完全一致的。現在“勞務輸出脫貧”的創新模式,即通過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和農民工市民化來推動貧困戶脫貧,也可追溯到當年習近平對寧德地區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脫貧的實踐。
文風
文筆實,雖然該著作的核心是講寧德作為落後的少數民族地區如何擺脫貧窮,但讀起來沒有空而無物的大道理,或是高高在上般頤指氣使,只有簡單平實的大實話,全然感受不到書的作者是主政一方、年輕有為的領導,而更像是一位語重心長的大哥哥坐在身邊,與我們談心。如談到秘書工作時習近平說要努力做到“五不”,即“不自恃、不自負、不自詡、不自卑和不自以為是”,朗朗上口卻切中要害。
習近平善用比喻,他用“滴水穿石”的故事形象比喻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巨變,只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並由此聯繫到為官一方不應當急功近利,“不需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
依據牢,別看當時的習近平年紀輕輕,寫文章卻是有理有據。一面是用數據做支撐。當談到寧德地區的畲族貧困人口問題時,畲族貧困戶多少、佔比多少、脫貧率多少,作者對這些數字了如指掌,看得出習近平早已將這些世情民情內化於心,而不是“趕鴨子”般地倉促羅列到文章上去的。
另一面是有歷史沉澱和理論深度。該著作既有歷史典故,又有對經典文獻恰到好處的引證。講做縣官的重要性,用海剛峰“官之至難者,令也”的名言做旁證;談做官的動機,卻舉出李白、杜甫官不過五品,說明做事留名與官階大小並無必然聯繫等。在分析“為官之德”時,習近平引用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原始氏族社會中酋長的道德傳承性的論證,指出道德的力量之於人性的普遍價值,由此引申出對共產黨領導幹部道德水平要嚴格要求。
方法好,這個“好方法”並不是方法論意義上的,而是習近平當年做地委書記時的工作方法——密切聯繫人民群眾和調查研究。習近平認為這是解決貧困地區發展問題的根本方法之一,也是提高領導威信的必要條件——因為領導的威信“靠上級封不出來,靠權力壓不出來,靠耍小聰明騙不出來,只有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為人民辦事,才能逐步地樹立起來”。
為此,習近平甫一上任,就花一個月跑遍寧德地區九個縣,針對閩東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交雜的現實狀況,提出了“弱鳥如何先飛”的戰略發展思路。他密切聯繫群眾和調查研究的這個法寶,與毛澤東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以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群眾工作法則一脈相承。他將這種務實的工作方法和作風一直堅持下來,逐步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作品評價


已故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雖然近平同志已調離寧德,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時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尤權:書中提出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包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理論營養和哲學內涵,充分體現了習近平同志的政治立場、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尤其是書中所展現出來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彰顯了理論邏輯、實踐邏輯以及歷史邏輯的高度統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典範,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幾內亞駐華大使特別代表、政治文化參贊巴·迪埃赫諾·馬德儒:這本書將為幾內亞擺脫貧困、發展經濟提供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簡介


習近平
習近平
習近平,男,漢族,1953年6月生,陝西富平人,1969年1月參加工作,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獲得榮譽2019年11月30日,入選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

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30日,入選2019“農民喜愛的百種圖書”。

版本信息


《擺脫貧困》出版於1992年7月,收錄了習近平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講話、文章,共29篇,12.1萬字。
2014年徠8月18日上午,上海新華傳媒上海書城副總經理江利表示,500本《擺脫貧困》作為為上海書展準備的。《擺脫貧困》還收錄了10張彩色照片,其中有習近平總書記於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時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工作照6張,記錄了他35歲到37歲時的工作影像。
2014年12月14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和《擺脫貧困》兩書來台銷售首發式在台北舉行,兩本書將在台灣主要書店上架銷售。首批分別引進1500本,將進入台灣南北各地書店,也會通過誠品、金石堂等連鎖書店進行銷售。
2017年8月23日,由中國外文局下屬的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擺脫貧困》英文版、法文版在第二十四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國內首發。
2018年4月9日,由外文出版社翻譯出版的《擺脫貧困》英、法文版電子書上線,面向國內外讀者銷售。
2018年11月20日(當地時間),習近平主席著作《擺脫貧困》西文版首發式暨中阿治國理政研討會在阿根廷議會大廈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