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辛村

夏辛村

夏辛村,即夏辛庄,位於青州市區正東三十公里,譚坊鎮的東南部,原鄭母鎮最東北角,東與昌樂縣水長流村隔堯河相望,北與譚坊鎮夾河村接壤,村域1.94平方公里,聚落呈正方形,四邊各長450米。村莊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大棚西瓜和蔬菜,生活較為富裕。2008年起集市(逢農曆五、十)惠及鄉鄰,方便村民,進一步發展了村莊經濟。每年春節過後的農曆正月十八都會組織廟會,每年都會組織中國象棋友誼比賽,地方傳統習俗和氛圍相當濃厚。

村莊溯源


夏辛村,亦稱夏辛庄、辛庄,轄夏辛村、姜家莊兩個自然村。清代,姜姓自姜家莊與范姓同來立村,村名小姜家莊。《夏氏族譜》稱,夏永祥與其子夏光斗創立茹素道,擴村建寨,道徒遷來聚居(範圍達安丘、沂水等11縣),改村名夏庄、新莊,又號神仙府。解放后茹素道被取締,村名演化為夏辛庄。
村為遠近聞名多姓氏村落,現有姓氏33姓(1992年版《山東省青州市地名志》載:35姓),分別為:夏、范、王、姜、陳、秦、張、李、趙、許、馮、楊、閔、孔、宋、郭、梁、谷、吳、付、魏、尹、劉、唐、侯、於、率、鞠、曹、陶、高、胡、殷。2008年五月十五日設立農貿市場(大集)逢五排十為集貿日。

兩委建設


● ● 村委:1948年建村政權。村長: 范懷經1948-1955 農業社主任: 路安香1955-1956 1956-1960由程官村統轄生產大隊隊長:姜中就1961-1966 夏德遠1970-1984革委主任: 姜洪順1967-1968 范其智1968-1969村主任: 王玉璽1984- 張來福
● ● 支部:1961年設支部,歷任書記:傅修文1961-1980 夏德遠1981-1982 胡金清1983- 夏澤厚 范洪慶

村莊名士


夏永祥,字方田,號樂真,大清道光間邑之曲家莊人。《昌樂縣續志·篤行傳》:幼失怙,恃依伯母閻成立家,貧以佣為生。性孝友,每以不逮事父母為憾。歲時祭掃及父母忌辰,展拜墓前輒涕淚不止。故其奉伯母生事死葬,備極孺慕。與人交以善相誘掖,無禮相犯亦不較。久之,被其化者莫不服膺德澤而從之游。晚年家漸裕,好善之心愈切。篤信因果,持齋茹素,備歷艱險,而志彌堅定。同治間,為清廷所捕,充軍浙江。光緒十六年以六十八歲卒。
夏光斗,字星元,夏永祥之子,繼承父之衣缽,大力發展道徒。夏光斗,誕生時,其十指指紋皆為“斗”。時人皆曰:十指全斗者必得大富貴也。其父遂為之取名曰光斗。幼聰敏,及長工書法,有墨跡傳於世,嘗目其“風聲渡竹有琴韻,月影寫梅無墨痕”楹聯作品,可謂結構奇巧,筆力千鈞。光斗亦為大慈善家,鼓吹行善積德、遵行孔學,門懸善人匾額。災荒之年,每設粥施飯接濟饑民,又嘗出巨款修橋補路於青州
夏元同,字貫德,號雲門山人,1953年生於濟南,高中文化,1974年參加工作,曾從事煤礦安全技術,工會,文書等職,現為中國當代藝術協會終身名譽主席,中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終身書法家,中國國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協會會員,國際交流出版社編委,藝術中華雜誌編委,東方藝術研究院藝術顧問等職。系書香門后,自幼酷愛書畫藝術,曾祖父夏光斗為民國初期山東著名書法家,作品被省博物館收藏,受其墨跡之影響,不斷自學,刻苦臨幕,兼娶百家之長,以行草為主,擅長榜書,亦可畫梅,竹、山水,且諳熟籇刻,裝裱,作品多次參加展並分別入編20世紀,《中國學者墨跡選集》、《中國書畫藝術博覽》,牡丹杯《著名書畫家精品集》《藝術中華》,輝煌60年《偉大的文藝復興》、《青州書畫作品集》,《鳶都之光》老幹部雜誌社等,20餘部典集,並多次獲獎,其作品多次被日本、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團體和個人收藏。

文化遺存


村北,昔有光斗父母之大墓。相傳光斗乃孝子,三年守墓,嘗一日一斗土堆其上。墓前有碑三通。時臨朐孝廉、益都縣令王蔭遠撰碑文千餘字,記其父夏永祥生平,書法銳利。墓碑文革後作建橋之用,至今四十年矣。
村北有一大土台,名“鬥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