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母鎮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下轄鎮

鄭母鎮,位於山東省青州市東南部,面積78平方公里,轄45個行政村,區位優越,得天獨厚,交通四通八達,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工業企業發展迅速,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規模不斷擴大。

歷史沿革


鄭母鎮 2張
鄭母鎮
鄭母鎮漢魏時期即形成的村落。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載:“漢鄭康成舊葬處,在府城東四十里鄭墓店。”《齊乘?高士傳》云:“袁紹屯官渡,逼(鄭)玄隨軍,不得已,載病至元城,卒葬於劇東。后因墓壞,歸葬礪埠(今高密)。劇東舊葬地,即今益都府東五十里鄭母店是也。因高密有鄭公鄉,土人訛為鄭母雲。”舊志所載鄭母墓,系沿襲民間俗說。據此考證村子村當建於漢代,初以東漢鄭玄(鄭康成)墓取名鄭墓,后訛為鄭母。舊時,鄭母店為益都縣設兵防的六店之一。
村內程姓、趙姓皆於明初自棗強遷來。鄭母鎮清代屬益都縣孝悌鄉。1929年後屬益都十區。1948年後屬益都縣鄭母區。1952年後屬益都十七區。1955年後屬鄭母區。1958年至1984年屬鄭母公社。1984年建鎮。1992年1月,撤銷趙坡鄉併入鄭母鎮。2007年8月31日青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通過關於對部分鎮、街道行政區劃進行調整的決定: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併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鄭母鎮文化氛圍濃厚,歷代名人輩出。
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書董進,明代侍郎冀煉、狀元趙秉忠,為該鎮歷史上“四大名人”。
王曾,生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青州(今鄭母鎮)人。咸平四年(1001年)參加鄉試、會試,翌年赴殿試,三場考試均名列第一。集解元、會元、狀元於一身,成就“連中三元”佳話。官至丞相,封沂國公,卒后贈侍中,謚“文正”。著有《王文正公筆錄》。
趙秉忠(1573~1626),明末大臣,益都(今青州)鄭母鎮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狀元。歷任翰林院修撰、侍讀學士、中允諭德、禮部侍郎、太子賓客、禮部尚書等。其殿試狀元卷1983年從其第十三代孫手中發現,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為隋唐科舉制度以來“五百狀元唯一卷”,為舉世珍寶。
狀元王曾、趙秉忠同屬鄭母村人,謂全國唯一的“一村兩狀元”。現該鎮被譽為狀元之鄉、丞相故里、將軍搖籃。
十畝田村位於鄭母鎮駐地北1.5公里,洗耳河北側,石埠嶺南坡。元大德六年(1302年)董氏墓碑載:董進原籍即墨縣於金貞佑二年(1214年)隨祖母徙至益都嶺前堰立村,為元代將軍,其子董堅封萬戶侯,“賜地十畝以為塋。后其子孫於塋旁立村,故因以名其里焉”。村西南原有董進及其子董堅之墓。御賜祭葬,有石人、石馬、石豬、石羊,1968年被毀。

文化


鄭母鎮 2張
鄭母鎮
山東青州有個鄭母鎮,坐落於鄭母村。鄭母地名來源於東漢經學大師鄭玄。
鄭玄回到家鎮高密后,廣收門徒,聚眾講學。169年,宦官製造的“黨錮之禍”牽連到鄭玄,鄭玄被禁錮達14年之久。在這寂寞困苦的年月里,鄭玄“隱修經業,杜門不出”,開始了他那遍注群經的不朽業績。獲釋后,鄭玄仍舊潛心著述。
天文歷算鄭玄作為當時儒學的集大成者,吸收今古文兩家以“思政百家之不齊”,結束了200餘年的今古文爭辯,而且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語言學的領域裡也做出了很大貢獻。由於鄭玄質於辭訓,學識淵博,加上他常將當時的典章制度和經文中的典章制度對比,詳加考異、溯源,所以他的註釋比較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為後人對經書的解釋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清代乾嘉學派訓詁考據的樸學,正是對鄭玄學風的繼承和發展。雖然他的註釋存在著一些問題,但這與他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同時,鄭玄的道德文章不僅為時人所景仰,而且也被歷代文人墨客所敬。
鄭玄病逝后,為他送葬的門生自郡守以下多達千餘人。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后因墓壞,歸葬故里,今高密市雙羊鎮鄭公村,人們為他立祠,稱鄭公祠。《齊乘》卷五云:“劇東舊葬地,即今益都府東五十里鄭墓店也。因高密有鄭公鎮,土人訛為鄭母雲。”《山東通志·古迹》:“益都縣,鄭康成舊葬處,在縣東四十里鄭墓店。袁紹屯官渡,逼康成隨軍,不得已,載病至元城卒,葬於劇東,即今鄭墓店也。”今按:鄭墓店,后訛為鄭母店,1948年解放后仍沿俗說,稱為鄭母,先為鄭母區,後為鄭母公社,1984年建鄭母鎮,鎮政府駐鄭母。鄭母鎮屬今青州市(原益都縣),位於市區東20公里,香山西南,康浪河北岸。鄭母又設東鄭、中鄭、西鄭三個村,鄭玄舊葬處在西鄭,當地老人尚能指出墓之所在位置。此處古稱劇東,是因漢初設劇侯國,治所在今山東昌樂縣西,東漢改為劇縣,而鄭玄舊葬地在劇縣東部,故稱。所以青州鄭母原名鄭墓,后改諧音字鄭母。這便是青州鄭母的由來。

經濟


工業

鄭母鎮 2張
鄭母鎮
鄭母鎮農副產品鄭母鎮區位優越,得天獨厚。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運輸縱橫交錯,北依309國道、南臨濰泰公路各5公里,膠王公路橫貫東西,北距濟青高速公路17公里,膠濟鐵路3公里,西距濟南國際機場130公里,東距青島國際機場170公里,距濰坊港40公里。
鄭母鎮工業企業發展迅速,現已有工業企業近百家,形成農副產品加工、機械、電磁線、建築建材、輕工、農藥等行業為主體、各行業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特別是“中晨銅材有限公司”為龍頭的個體私營企業,發展快、效益高,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活力,其產品銷往二十多個省、區。
鎮黨委政府優化結構,瓜菜總面積發展到4.5萬畝;利用荒山荒嶺大力發展養殖小區和雞鴨養殖大戶35戶,河北、王泉、程官、王盤等小區已初具規模,形成了瓜菜、雜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工業上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第一要務,強化措施,狠抓落實,著力建設工業城鎮,先後引進了濰坊市航宇鋼管、德利農林、鴻基化工、昌盛電纜、中嘉肥料、鴻溪工貿、旺源液壓機械、龍迪工貿等一批大項目。同時,中晨銅材、康浪河澱粉、海軍麵粉廠、魯源泵業等現有企業實現了規模擴張。全鎮工商企業發展到150多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發展到20家,形成了機械、機電、電子、金屬、化工、食品等六大門類,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第三產業以鎮區為載體,形成了沿膠王公路鄭母至趙坡5公里的隆起帶,集貿市場和瓜菜市場繁榮活躍,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鄭母鎮西瓜鄭母鎮區平原丘陵參半,美麗富饒,盛產西瓜、蔬菜和各種名優果品,已建成四萬畝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和萬畝優質果品基地,年產西瓜9500萬公斤,各色時令蔬菜3000萬公斤,蘋果等乾鮮果品2500萬公斤。鄭母山藥、吉林菠菜、香山地瓜,以其特有的水質、土壤條件和栽培技術,獨特的色香味及口感,歷史上就已成為特色產品。
鄭母鎮小城鎮建設蓬勃發展,鎮政府駐地教育文化設施先進配套,小學、初中、高中齊全,已建成集郵電通信、供水供電、光纜電視、醫療保健等一應基礎公益事業設施為一體,具有現代化載體功能的新型小城鎮。體現淳樸發風的鄭母集貿市場,集日逢五排十,綿延五里,每次參加交易人數高達5萬人次。鎮區商業網點已發展達600多家,經營品種齊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推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經上級批准,在鎮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規劃建設佔地60萬平方米集商品批發、零售、休閑於一體的鄭母商城。進商城經營的客戶將受市鎮兩級政府對開發園區規定的一切優惠政策。

農業

鄭母鎮農業發展鄭母鎮位於青州市東部,距縣城16公里,總面積129.16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委員會,118個村民小組,4113戶,20432人,耕地面積9.23萬畝,人均4.4畝。鄭母鎮溝壑區自然條件十分嚴酷,年降水量250-450mm,分佈不均,60%集中。
旱作農業項目是2007年省農牧廳、省財政廳下達的重點農技推廣項目。該項目通過給農戶每畝補貼27元的地膜來推動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溝播栽培技術的示範。在2005——2006年鎮農技人員在該鎮新城、雷岔等村試驗,全膜覆蓋玉米比半膜的畝增產20%以上,2006年秋覆膜最高畝產可達625公斤,接近水地的產量水平。
為了擺脫旱地農業受制於水的困境,鎮上在全面推廣地膜半覆蓋栽培技術的同時,大力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技術。該技術變地膜半覆蓋為全覆蓋壟溝栽培,變只在壟面覆膜為壟面、壟溝全覆膜,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墒、增溫效果,從而達到增產、增收之目的。全膜玉米栽培比地膜半覆蓋栽培畝增產72公斤,增幅20%。該技術主要在石灘、新城、碧玉、雷岔等4個川區村推廣,涉及12社780戶,以種植玉米為主,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2500畝(秋覆膜700畝,頂凌覆膜1000畝,春覆膜800畝)。其中石灘示範點面積1500畝,涉及7社480戶。
全膜雙壟集雨溝播是乾旱地區最適宜的旱作農業技術,在連續4個月沒有降雨的情況下,全膜玉米長勢仍然十分良好,乾旱沒有對全膜玉米造成威脅。因為該技術具有保墒增溫、降水疊加、雨水富集、增產增收的特點,大旱之年,在其它作物絕收的情況下,全膜玉米成了唯一的產糧希望。
鄭母鎮洋芋鄭母鎮還建設了洋芋栽培基地。引進培育良種,擴大洋芋種植面積,啟動完善銷售市場,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在南岔、朱川兩村建成2000畝洋芋良種繁育基地;其中南岔村推廣洋芋機械化耕作技術500畝。在雷岔、趙河、陽窪等村一帶建成2000畝洋芋種植示範帶,引進新大坪、隴薯3號、隴薯6號等新品種380噸;確保新修梯田全部種植良種洋芋,並通過串換良種,健全鎮良種覆蓋率達到70%以上,並確保全鎮洋芋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二是建設蔬菜基地。以新城村無公害辣椒為品牌,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蔬菜品種,發展早熟甘藍蔬菜。蔬菜種植由新城村延伸到石灘、玉關、小河等川區村,年種植規模性蔬菜1000畝;三是建設育苗基地。小河村育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擴大育苗面積,增加苗木品種。2007年,小河村育苗基地增加果樹、棗樹、槐樹等苗木品種,把小河育苗基地建成全鎮乃至全縣最大的苗木基地;四是建設草畜基地。優化畜種結構和畜禽結構,突出發展舍飼型、草食性養殖,使肉牛、肉雞、獺兔等特殊養殖達到一定的規模。在壯大雷岔草畜基地的同時,在趙溝、南岔等村新增優質牧草6000畝,使全鎮草畜產業不斷壯大。五是建設藥材基地。在分散種植的基礎上,適當集中連片,壯大規模。在小河、玉關、雷岔、朱川等村沿線,建成藥材種植示範基地,逐年向其他村輻射,使全鎮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

社會


文化事業

鄭母鎮 2張
鄭母鎮
鄭母鎮建設鄭母鎮以興修梯田為主的改善農業基本條件建設工程。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採取“一事一議”的籌資辦法,機修老闆與村上籤合同,村上付款。其中1000畝以上的點5個(上岔灣點、張家灣點、野狐灣點、姚咀梁點、岳岔李家灣點),500畝以上的點6個(老虎灣點、南岔點、冉窯點、李川點、趙溝點、陽窪點),其餘各村都規劃了200畝以上的點。已投入推土機30台,完成機修面積3000畝,力爭11月底全面完成實現梯田化鎮的目標任務。二是以集雨節灌為主的水利建設工程。堅持抓水興水,“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齊抓,走“水、田、林、草、路”相互配套的旱作高效生態農業之路。要利用地形優勢,結合機修梯田,修建塘壩,增加灌溉面積;三是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生態建設工程。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加大補植補造和管護力度,抓好偏遠陡坡地里6000畝紫花苜蓿草產業開發,使全鎮生態環境治理程度提高到30%;四是以增加糧食產量為主的地膜覆蓋工程。在石灘、新城、碧玉、雷岔等4村推廣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玉米種植2500畝,涉及12社780戶。全膜覆蓋玉米比半膜的畝增產20%以上,秋覆膜最高產量可達625公斤。五是以農村“四通”(村村通路、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鎮投入推土機4台,修通了碧玉至陳山、碧玉至朱川、李川至黑石頭、坡頭至玉關等鎮村、村社農路10條60餘公里,投入資金30餘萬元,養護道路16.1公里。韓岔至趙河通達工程投入資金21萬元,長6公里,現已全面竣工,通車使用。有線電視在擴大新城、碧玉兩村覆蓋面的同時,要延伸到雷岔等村。
三是充實力量,從機關選派能人。對軟弱渙散的村或暫時沒有合適人選的村,選派機關幹部駐點幫扶。其次,全面實施農業產業化綜合開發,實現規模拉動。鄭母鎮按照區域化布局,培植了瓜菜、雜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生產。去年全鎮共發展標準高效農業示範基地12個,建設農貿市場14個,鄭母鎮科技示範基地共培植各類樹苗8萬棵。第三,紮實抓好實用科技知識培訓和推廣,實現科技推動。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區規模不斷擴大,東西長3公里,南北長2公里,商居兩用樓達到1000多間,鎮區商業網點達1500多家。文化、教育、道路交通、郵電通信、供電、光纜電視、醫療保健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

代表人物


鄭母鎮 2張
鄭母鎮
鄭母
鄭母鎮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文化氛圍濃厚。著名人物有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書董進、明代侍郎冀鑭、狀元趙秉忠,特別是1983年發現的趙秉忠狀元卷填補了中國宮廷檔案空白,成為舉世珍寶。被譽為狀元之鎮、丞相故里、將軍搖籃。為充分發揮文化旅遊資源,鄭母鎮認真做好了生態、文化旅遊文章,一是對康浪河、洗耳河進行綜合治理,沿河兩畔建設狀元文化娛樂休閑設施,在康浪河以北、狀元樓遺址以南,規劃建設狀元府、狀元一條街,逐步恢復建設侍郎府、丞相府。二是搞好狀元路至香山的東西文化旅遊線開發。
這個小村莊歷史上曾出過四名宰相、尚書級的高官:山東省青州市鄭母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鄭母村,這個小村莊歷史上曾出過四名宰相、尚書級的高官:宋朝丞相王曾、元朝尚書董進、明代侍郎冀鑭、狀元趙秉忠等,其均葬於原籍,被稱為四大御葬,其生前活動遺跡隨處可見。特別是1983年發現的趙秉忠殿試卷填補了我國宮廷檔案空白,成為舉世珍寶。
王曾
王曾“連中三元”
王曾(978~1038年)字孝先,青州鄭母村人。三元狀元。
趙秉忠
趙秉忠與“狀元卷”中國科舉制度有著將近1300年的歷史,但保留下來的狀元墨跡試卷卻只有一張,那就是明代青州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對策。趙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明青州鄭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親趙僖官至禮部右侍郎。這個小村莊歷史上曾出過四名宰相、尚書級的高官。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25歲時高中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后因秉性剛直,被削職還鄉,53歲含恨而死。
李守力,山東青州人。1968年生,1991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高級工程師,國家一級項目經理(建築專業),現任國際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易經研究院院長。從小深受傳統文化熏陶,二十年潛心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在易學、風水、儒學、道學佛學、養生等方面均有涉獵,尤其在哲學、地理學、人文學、命理學、堪輿學、奇門學等傳統技藝方面有特殊的愛好。
鄭玄
鄭玄(127-200),字康成,高密人(古北海青州),東漢著名的經學大師,博通古文經學、精於天文歷算,對中國古代文化遺產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儒家思想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是兩漢經學之集大成者。
他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遍注群經。鄭玄一生著述達百餘萬字,其中以《毛詩箋》、《三禮注》影響最大。鄭玄所注群經,有《周易》、《毛詩》、《儀禮》、《周禮》、《禮記》、《論語》、《孝經》。又注《尚書大傳》、《周易乾鑿度》、《乾象曆》等。此外又著有《天文七政論》、《魯禮諦袷義》、《六藝論》、《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等。鄭玄注經,皆兼采今古文,集漢代經學之大成。范曄《後漢書·鄭玄傳》評論他的經學成就說:“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蕪,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鄭玄經注詳於典章制度,名物訓詁,統一了今古文之爭,對後世經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鄭玄的論著多散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鄭玄佚著多種,略可見其遺說。深遠的影響。鄭玄的論著多散佚。清人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鄭玄佚著多種,略可見其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