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遊戲
民間遊戲
在民間各地流傳著許多具有濃厚生活氣息、風格各異的遊戲,這就是所謂的民間遊戲,它在許多人的腦海中留下了屬於童年的美好回憶……在那遙遠的童年時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有時間便和鄰居小夥伴們在空氣新鮮、陽光充足的空地上、院子里玩踢毽子、跳房子、撿棋子的遊戲。民間遊戲具有濃厚區域文化氣息、玩法簡單易學、趣味性強、材料簡便、不受人數、場地、環境限制,需要我們去傳承。
民間遊戲是指流傳於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耍”,主要流行於少年兒童中間和節日里成年人娛樂節目之中。有些遊戲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完備,最後形成了競技項目或雜技藝術。生動有趣,沒有功利色彩的民間遊戲和競技活動,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感到親切。這種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情融在一起。不論是鬥百草、放風箏、騎竹馬、盪鞦韆、捉迷藏、鬥蟋蟀,還是跳房、跳百索、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等,幾乎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津津有味地說出許多許多。遊戲特點:
① 隨意性。從遊戲的組織和取材角度來說,民間遊戲具有一定的規則,但又具有隨意性。一些遊戲可以就地取材,找一些木棍、石子、葉子,就可以開始遊戲,如利用石子或果核,按不同的圖形玩“走子”遊戲。
② 趣味性。民間遊戲能夠代代流傳是因為具有極強的趣味性,符合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例如,跳皮筋可以邊說兒歌邊跳,玩法上可以從一根到兩根、三根。再如摔煙紙盒,其中好看的圖案、扇的動作和紙盒摔在地上發出的聲音都給幼兒帶來了樂趣。
老鷹捉小雞類遊戲、扯皮條、指星過月、摸瞎魚、捉迷藏、跳年、割韭菜與老虎換山、掏個火、拉大鋸、打瓦、打鬼、挑急急令、斗拐、猴抱蛋、小雞趕火燒與摔泥凹凹、穿白楞葉與拍煙牌、揣包兒、叫手勢與打鼻子眼、扣沙布袋、彈槐豆與堆寶塔、官打捉賊、足達熊、過家家
鬥牛、斗羊、鬥鴨、斗鳥、鬥鵪鶉、斗狗、斗蟻、鬥魚、鬥蟋蟀
鞭春牛、放爆竹、元宵觀燈、元宵節轉黃河、鬥百草、賽瓜、乞巧、走月亮與圓月、重陽登高、九九消寒圖、冰嬉
舞獅子、台閣、舞龍與耍龍燈、扭秧歌、踩高蹺、跑竹馬、跑旱船、跑驢與老漢推車、皮影戲、木偶戲、拉洋片兒
跳百索與跳皮筋、抖空竹與跳竹竿、放風箏、打柴火與搶木棍、玩嘎什哈與抓子兒、操磉與劈甘蔗
猜謎語、射覆與猜枚、繞口令、翻交交與摺紙、解九連環、拼七巧板
猴戲、鼠戲、蛙戲、金魚排隊、蠟嘴鳥演劇
酒令與茶令、躲身數、出老婆拳與猜火柴、擊鼓傳花、捉曹操
下圍棋、下象棋、下五道、下連、下鹿棋與走憋死牛、阿斯掏與罕躍、豬娘棋、雞婆棋、趕牛角與趕羊蛋、走北京、五棋與撐四角、殺秫黍與炮打洋鬼子、陸博、雙陸、打馬、骨牌 擱方又被稱為{“下方”、“丟方”、“六道棋”}
拔河、扳手腕與掀碌碡、賽龍舟、對頂木杠與推桿、舉重、角抵、相撲與摔跤、拔腰與拉海龜、馬上拉力
民間遊戲可劃分五類:室內生活遊戲、庭院活動遊戲、智能遊戲、助興遊戲、種類博戲。
打仗遊戲
庭院活動遊戲多指少年時期的戶外活動而言。如捉迷藏、丟手帕、老鷹抓小雞,大多是集體追逐性、競賽性的嬉戲活動。像彈球、踢毽子、抽陀羅、抓石子都是遊戲性質的競技娛樂活動。隨季節不同還有跑風車、堆雪人等遊戲。
老鷹捉小雞
踢毽子
各類博戲,是賭賽輸贏的遊戲,早在戰國時就有了“六博”,以後又發展出骨牌、擲骰子、葉子戲等賭博形式。葉子戲即紙制賭牌早在唐代中期已風行,有不同類型,明清以後,葉子戲發展為一百零八張,經梁山好漢命名。以後又以象棋子為賭具的,又創製了竹塊刻成的“麻將”等賭具,形形色色,玩法不一。這種遊戲以其賭博性質而形成了遊樂職業,開設賭場,有甚者為賭博傾家蕩產,造成命案,自進入私有制社會以來,博戲便形成一種惡俗,在社會主義社會應予以嚴厲革除。
跳格子
在民俗調查中,民間兒童遊戲自製玩具最具有民俗特色,像古代傳下來“青梅竹馬”所描繪的小兒女嬉戲情狀,“竹馬”即遊戲中以竹竿代馬的寫照,至今還有典型性。另外,鞭炮、煙火屬於節日助興玩具。
類民俗活動主要流行於兒童與少年中間,對於他們的遊戲很值得做專門的研究。在他們的遊戲中往往可以窺測兒童的整個精神世界,孩子們自發地創造了許多為成年人也不太理解的遊戲,正是民俗文化應當認真探討的內容。
民間遊戲內容廣泛而豐富。其中有許多遊戲能促進大肌肉發展,如發展跑、跳、鑽爬、平衡等動作。在預設逐日計劃時,可以按目標適當選用適合年齡特點、班級實際情況的民間遊戲。例如:中班上學期促進動作發展目標之一為——跑,“在一定範圍內四散地追逐跑”。此目標分別制定在月、周計劃中,最後落實於日計劃中完成。在預設活動時,可以按班級實際情況分別選擇“貓捉老書幾更天”、“荷花荷花幾時開”、“蘿蔔”等民間遊戲。它們能基本實現“在一定範圍內四散追逐跑”的目的,且遊戲形式生動有趣,孩子在愉快的嬉戲中發展跑的動作,達到目標要求。
戶外小型分散活動一般以玩運動器具、小型體育玩具和小遊戲為主。這其間,一般可以安排一些活動量適宜,或可以培養孩子交往、謙讓、合作精神的民間遊戲。例如:“跳皮筋”、“炒黃豆”、“跳格格”等,孩子可以根據意願,自由尋找夥伴,自選玩具,自選玩法或自己商量制定規則、改變玩法。
來園是孩子愉快的開始一天生活的關鍵。為豐富活動內容,可以適當的選擇一些發展孩子小肌肉或手眼協調能力的民間遊戲。如“挑棍”、“彈蠶豆”、“煙盒三角塊”、“抓籽”等。
一日活動中有許多零散時間,可以選擇一些不受時間、場地限制、玩具攜帶方便、便於收攏的民間遊戲,穿插在零散時間中進行。如“翻花繩”、“捉猴”“找東南西北”、“石頭、剪子、布”等。這樣不僅使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過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同時減少了排隊、等待時間,靈活地貫徹在一日活動中,體現了動靜交替,的原則,讓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推鐵環
摔哇嗚流行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後兒童常玩的遊戲。玩時,人數多少無限制,各自備泥一團,並用泥團捏成各式各樣的“泥碗兒”。捏好后,高唱“東鄉的、西鄉的,都來聽俺放槍的”,也有高唱“東北風、西北風,摔個響兒給你聽”,然後用力將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內空氣衝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參賽者各喊“吃蛋兒”或“吃片兒”。誰喊出早就按誰說的算。然後,其他參賽者拿出備用泥團捏成片或蛋堵於泥洞上面。最後以各自的泥團多少決定勝負(多者勝於少者)。
2、玩鬧爾布
雕刻十二屬相的48張牌、再加鬧爾布(佛像)、浩日勞(經筒)、阿日斯楞(獅子)等三種圖象的牌各4張,共計用60張木牌玩耍的遊戲。具體規則是,以十二屬相的順序排列大小,誰的大牌多,誰就有嬴的條件。
3、彈嘎拉哈
此種玩法,《塞上雜記》亦有載:"為此戲者,先記一骨為馬兒,以二骨卜地分甲乙,珍先於鬼,背先於梢。甲以骨若干,對拋於地,珍、鬼、背、梢從其類以彈之,間有豎立者,愁必負其類之難得也。中則取者彈此而擊,彼則前之所取,皆罰出不中。乙檢余骨,復拋而彈,終計所得之多寡為勝負,馬兒為人得去,倍數以續。"所謂彈嘎拉哈,就是用右手拇指、中指扣外去彈嘎拉哈,碰相同面形態的。如碰不到或碰不同形態的和碰兩個以上的嘎拉哈,則為失利,輪為下個人彈。兩個或幾個人輪流往複,直到把所有的嘎拉哈贏盡,以贏多者為勝。
4、打尜
打尜多為男孩玩耍。10~15厘米長的木棍兩端削尖便成“尜”。玩時人數不限,一般分兩組,就地畫一方框為“城”。各組選一人站“城”內,輕捏尜一端,把尜放在“城”里,用一尺余長木板將尜用力打出,尜落點遠者那組先正式開打,另一組為接方。遊戲時,把尜放至“城”口,然後兩組人輪換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擊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揮動木板將尜用力擊出。一人打空再換一人接著打,最後一人打空時,另一組人則急忙揀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則一邊快速向回跑,一邊可伺機用木板阻擊拋擲在空中的尜。跑回“城”邊,揮動手中木板,不讓對方將尜扔進“城”內,若扔進“城”內,則兩組交換。若扔不進“城”內,打方可繼續向前打第二輪。直到接方再也無法將尜扔進“城”內,接方就認輸。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具有生活氣息、風采各異的遊戲,它給許多人帶來了童年的歡樂。民間遊戲簡單易學,趣味性強且種類繁多,對促進孩子身心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一:促進孩子動作的發展。許多民間遊戲能促進孩子走、跑、跳、鑽等大肌肉動作,例如:“跳繩”、“蘿蔔”、“城門幾丈高”等。一部分民間遊戲能發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的配合協調,例如:“抓籽”、“吹羽毛”、“彈蠶豆”等。
其二: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研究表明:積極的夥伴之間的社會化更可能出現在自由遊戲中,而不是出現在成人組織或設計的活動中。民間遊戲使孩子三五成群一起遊戲,通過互相協調、模仿,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使孩子助人、合作的心理品質得到發展,並學會自己解決人際矛盾,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其三:促進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民間遊戲的順利進行,取決於孩子對遊戲規則的掌握,取決於孩子的自我評價及別人的監督。這就發展了孩子辨別是非,正確評價自我及他人的能力。同時在遊戲中,孩子會不斷克服自身弱點,遵守規則,選擇並忍受當前的挫折和不安,鍛煉自己承受挫折、失敗的能力,逐漸形成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
其四,民間遊戲也有很明確的規則,這些遊戲規則是必須遵守的,而這就會使參與者因想參與遊戲而極儘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為,去遵守規則。這無疑是合作協調的好開端。在遊戲中也能幫助孩子擺脫自我為中心,向社會合作發展。經典的“老鷹捉小雞”遊戲:一人扮老鷹,一人扮母雞,其他人扮小雞,在母雞的翅膀保護下,小雞們一個一個緊緊抓住,躲閃,保護隊尾的小雞不被鷹老抓走,而老鷹只能抓隊尾的一隻小雞。如果老鷹隨意抓小雞,不守規則,就會免去參加遊戲,為了參加遊戲,幼兒只能遵守遊戲規則。
其五,民間遊戲還附兒歌唱和,孩子必得邊唱邊玩,在遊戲中相互交流,逐漸學習表達,並豐富了辭彙,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如:“網魚”遊戲中:兩個孩子雙手互搭成網,其餘孩子成一列,從網下鑽過,邊鑽邊唱兒歌:“一網不撈魚,二網捕撈魚,三網撈條大尾巴魚。”“熊和木頭人”中則當熊前行時有“山山山,山上有個木頭人,三三三,三個好玩的木頭人,不許說話不許動。”的兒歌唱念。“老鷹捉小雞”中則有“老鷹天上飛,小雞地下跑,老鷹捉小雞,就是抓不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