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慧寺
山東陽谷阿城
海慧寺,在山東省陽谷縣城東北50華里京杭大運河東岸的阿城鎮海慧(會)寺村,是清代一處較為典型的廟宇與會館相結合的建築群。
目錄
山東陽谷阿城海慧寺。時海慧庵比丘隆盛,在金陵(南京市)募造大佛3尊,在運回東阿途經阿城時,應鎮內商民請求,將佛像供奉於財神廟中,並陸續修建了中殿及兩廡,改財神廟為“海慧寺”。其後,在乾隆、光緒年間又進行了續修和擴建。
海慧寺主要由大殿、大悲閣、會館、劉公祠等部分組成,佔地近百畝,原有樓宇殿閣168間,現僅存81間,其主體建築經二百餘年風雨剝蝕,仍基本完好。
寺院與會館建築布嚴謹,軸線分明。沿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前殿、中殿、後殿(即大雄寶殿)。山門匾額上書“海慧寺”三字,門前置石獅一對,造型生動。前院東西兩側建有鍾、鼓二樓,正殿(前殿)三間,內塑關帝、韋馱神像,東西山牆分列四大天王。中院三間中殿,系穿堂式建築。大雄寶殿位居後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奉三尊木雕彩繪三世佛坐像,像高一丈三尺許,底座高三尺余,左右為十八羅漢。殿前豎有石碑二通,為康熙手書。後院東西有對稱的兩座院落。西院主建築為大悲閣,內供千佛,又稱千佛閣。院前兩通石碑鐫刻有寺院沿革歷史的碑文。東院主建築為方丈閣和藏經樓,小巧肅雅。閣前是塔園,閣東為劉公祠,另成一處院落,系後人為建寺有功的寄寓阿城的山西籍解職官員劉勷(曾任山東巡撫)所立。
海慧寺西側為運司會館,因系山西商人捐資營建,又稱山西會館。院落兩進,自成體系。門前為長達數十米的大影壁,門洞上建戲樓,院內二層轉樓,上面一層與戲樓相連。正面三間大廳,是山西籍人士集會議事的場所,穿過大廳進入後院,即為關帝廟,供奉關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