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共高潮
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它政策重點由對外抗日轉移到對內反共,開始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之後,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則進一步確定了以軍事反共為主、政治反共為輔的方針。在這種背景下,國民黨反動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停止了正面戰場的戰略性進攻,並把對國民黨政府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的方針,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方針。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統治集團中親日派和英美派發生分裂,汪精衛親日集團公開投敵,親英美的蔣介石集團則繼續留在抗戰陣營中,但是,他們也表現出很大動搖性。
1939年2月,沈鴻烈在魯村召開全省軍政會議,提出四條反動措施:(一)“統一劃分防線”,將八路軍山東部隊的防區劃在滕縣、泗水、寧陽等日偽軍密集的狹小地區,以限制八路軍的發展和借日偽之手消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二)“槍不離人,人不離鄉”,以限制共產黨擴充軍隊、擴大活動區域;(三)“統一行政、軍不幹政”,以阻止共產黨、八路軍進行群眾工作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四)“給養糧秣統籌統支”,不準八路軍自籌給養,以控制八路軍的給養。
1939年春,沈鴻烈以山東省政府主席的名義,逼迫山東分局取消膠東北海行政公署,又逼迫八路軍部隊撤出濱海地區泊兒鎮一帶。5月,國民黨政府軍政部直接下令,驅逐八路軍山東縱隊出山東到北寧路作戰。但其陰謀未能得逞。此後,以沈鴻烈為首的頑固派提出“寧偽化,不赤化”,“寧亡於日,不亡於共”,“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反動口號,並組織“掃馬(馬克思主義)大隊”、“反列(列寧主義)大隊”,積極反共。
于學忠部到山東后,沈鴻烈夥同東北軍中的頑固分子繆徵流等人一起,繼續策劃限制共產黨的辦法,規定山東縱隊在泰安、徂徠山以西,滕縣以北,津浦路以東活動,並限令魯南、膠濟路以北八路軍各支隊在幾天之內開赴指定地點集結。這些規定、命令被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所拒絕。
山東頑固派製造了襲擊、殘害共產黨員和抗日軍民的“太河慘案”、“雪野事件”、“淄河事件”等一系列反共磨擦事件。據統計,1939年6月到12月,國民黨頑固派僅向山東縱隊所屬部隊就進攻90多次,殺害抗日軍民1350多人,還扣押抗日幹部、戰士近1000人。
1939年12月,國民黨胡宗南部侵佔了陝甘寧邊區的淳化、正寧、寧縣等五個縣城和邊境的十六個區;中國共產黨從抗戰大局出發,一再忍讓,在對其談判未果后,被迫自衛反擊,堅決打退了來犯之敵,恢復了隴東大部地區。在山西,閻錫山則發動了十二月事變,進攻抗日決死隊(新軍),新軍和八路軍協同作戰,擊退了來犯之敵,並從抗日大局出發,主動提出停止摩擦,后雙方達成了停止武裝衝突、划區抗戰的協議;1940年2月至3月間,國民黨石友三、朱懷冰等部配合日偽進攻晉東南太行區的八路軍總部,八路軍一二九師與晉察冀南下部隊相配合,殲滅朱懷冰部主力兩個師的大部及反共游雜武裝萬餘人。之後,八路軍主動提出休戰,雙方議定以臨(汾)屯(留)公路和長治、平順、磁縣一線為界,該線以北為八路軍防區,以南為國民黨軍隊防區。至此,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