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村

雲南保山市隆陽區轄村

紅花村原名為“荷花村”。因荷塘多、荷花美而得名,交通出行都要靠小舟,可以想象當時的“荷花村”風情,后逐漸演變至今的“紅花村”。但荷花多而美仍是紅花村的一大特色,景色可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行政村隸屬隆陽區永昌街道辦事處,地處保山城邊,距永昌街道辦事處4.5公里,東鄰河圖鎮,南鄰漢庄鎮,西鄰蘭城辦事處,北鄰沈官村。轄大紅花、小紅花等11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011戶,有鄉村人口4146人,其中農業人口4096人,勞動力219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46人。全村國土面積1.6平方公里,海拔1642米,年平均氣溫15.6℃,年降水量966.4毫米,適合種植蓮藕、水稻、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231畝,人均耕地0.3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行政村隸屬隆陽區永昌街道辦事處,地處保山城邊,距永昌街道辦事處4.5公里
紅花村
紅花村
,到永昌街道辦事處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隆陽區4公里。東鄰河圖鎮,南鄰漢庄鎮,西鄰蘭城辦事處,北鄰沈官村。

氣候特徵

全村國土面積1.6平方公里,海拔1642米,年平均氣溫15.6℃,年降水量966.4毫米,適合種植蓮藕、水稻、蔬菜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村耕地面積1231畝,人均耕地0.3畝。

交通


紅花村原名為“荷花村”。因荷塘多、荷花美而得名,交通出行都要靠小舟,可以想象當時的“荷花村”風情,后逐漸演變至今的“紅花村”。但荷花多而美仍是紅花村的一大特色,景色可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人口民族


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46人。該村現有農戶1626戶,共鄉村人口4408人,其中男性2194人,女性2214人。其中農業人口4249人,勞動力2194人。

社會


基礎建設

民居
民居
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130戶通自來水。有1130戶通電,有96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0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85.1%、9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2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55戶(分別佔總數的64.5%和57.9%)。該村到永昌街道辦事處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
水渠
水渠
為硬化的路面;本村通公共汽車,有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擁有汽車38輛,拖拉機7輛,摩托車31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227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2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9畝。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53戶;已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沒有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7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0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1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3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教育

水塘
水塘
該村建有小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在校學生401人,距離河圖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31人,其中小學生401人,中學生130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2個,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該村現有農戶1130戶,共鄉村人口4158人,其中男性2114人,女性2044人。其中農業人口4104人,勞動力2202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白族14人,彝族2人,其他民族3人。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980人,參合率96.3%;享受低保1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街道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4人,該村距離永昌衛生院3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6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沒有。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紅花小學,中學生就讀到河圖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30公里,距離中學2.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401人,中學生140人。

醫療衛生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02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1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00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經濟


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6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產業為主。
柑桔
柑桔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8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02萬元,佔總收入的21.1%;畜牧業收入180萬元,佔總收入的7.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34頭);漁業收入258萬元,佔總收入的10%;第二、三產業收入1436萬元,佔總收入的60.2%;工資性收入66萬元,佔總收入2.7%。農民人均純收入3720元,農民收入以一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1人(占勞動力的9.1%),在省內務工154人,到省外務工47人。
該村的主要產業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8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4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0%。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蓮藕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蓮藕產業。

政治


基層組織

住宅
住宅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106人,少數民族黨員2人,其中男黨員87人、女黨員19人。該村黨支部2007年被評為區、街道辦事處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5人組成,下設4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80人。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8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27畝。年末集體總收入1萬元,有固定資產54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新農村建設資金不足;2、農民對發展前景認識不足;3、村內部分道路未硬化。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到2009年糧食產量達15萬公斤,魚產量達15萬公斤蓮藕達125萬公斤,蔬菜達105萬公斤;2、到2009年工業總產值達190萬元,利潤達76萬元;3、到2009年人均純收入達2950元;4、到2009年為村民辦五件實事;5、到2009年解決村民最關心的清淤排障和道路硬化問題。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8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227.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30萬元,有固定資產54.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