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

清朝人物

(1821—1866)字石知,號曉峰。家學淵源,歷祖天縱,大中、式謨,毓駒、其培皆負詩文名,詩載《播雅》者5人。旭僅諸生,因博學被聘《遵義府志》徠採訪生員。清咸豐甲寅(1854),協襄軍務(守城抗擊農民義軍),廷授訓導。同治丙寅(1866)任職荔波,適苗民起義軍陷城,趙旭受傷投江自沉。趙旭“安貧樂道,不事營求”。著《播州詩文集》50卷,其中《播州遺詩》6卷,遺詩488首。鄭珍為之作序。有評“其學其行,風骨高騫”、“盛氣不可一世”。《詩選》選入《賤士》等19首,近體與古風兼善,尢以古體富於詩史品格。

人物介紹


趙旭(1821—1866)清朝貴州桐梓縣人。字石知,號曉峰。幼年喪父,青年時代隨其叔至山東騰縣祖父官署居住。先後遊學吳楚,閱歷學識極富。家學淵源,歷祖天縱,大中、式謨,毓駒、其培皆負詩文名,詩載《播雅》者5人。

任職經歷


回桐梓后,曾九次鄉試不第。長期居家課讀,與"西南世儒"鄭珍、莫友芝情誼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諭。旭僅諸生,因博學被聘《遵義府志》採訪生員。清咸豐甲寅(1854),協襄軍務(守城抗擊農民義軍),廷授訓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縣教諭時,以實績加翰林院孔目銜兼署都勻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農民起義軍攻破荔波縣城,旭受重傷后投江死。趙旭博學多才,關心桑梓的文化事業,曾採訪桐梓掌故,編成《桐鑒》6卷、《被桐鑒》1卷、又編成《桐梓耆舊詩抄》1卷、《桐梓藝文志》4卷、《文學爾雅注》1卷、《琴鶴堂先澤拾遺》1卷、《蜀碧補遺》6卷。趙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創作。著有《播川詩抄》8卷,選詩500餘首。鄭珍為之作序。有評“其學其行,風骨高騫”、“盛氣不可一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長期居住在農村,對貧苦農民的生活較了解。他寫的詩,多反映貧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大膽揭露清軍的腐敗的社會的黑暗。語言樸質無華,通暢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詩選》選入《賤士》等19首,近體與古風兼善,尢以古體富於詩史品格。

《病中》一詩


病 中
四境干戈雜管弦,太平粉飾意恬然。
處徠堂燕雀人方樂,思水鯈魚我欲憐。
鑿窟不甘同兔狡,善刀敢謂喻牛全。
時非天寶官非諫,無病呻吟固是顛。
這是一首巧用典故和意象描繪太平景象下危機四伏、暴風驟雨前夕的史詩鏡子,這是一個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賤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