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溝鎮
湖北省仙桃市轄鎮
張溝鎮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距離仙桃城區僅15公里,所屬地區為中國湖北。北接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南臨革命老區洪湖,作為仙洪、仙監公路交匯處,是仙桃城區南擴的第一支撐點,已被納入仙桃城區整體規劃修編。
張溝現轄45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3個漁場。全鎮國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338.47畝,總人口7.8萬人。有漢、回兩個民族。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張溝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據嘉靖年間《沔陽志》記載:此地名淪浪,並建功立業有淪浪館一座。清乾隆時,外來人日多,其中有江西張某依小溝定居,張家溝因此得名,後來形成集鎮。1956年為張溝區,1958年撤區,設張溝鎮公社,1961年恢復區制,劃出郭河。1984年設張溝鎮,1985年劃出新里仁口。
1996年,張溝鎮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鳳凰、聯團、三同、朱家坊、西堤、肖家松、藏鶴亭、雙碾子、龍寺潭、新西、范有台、三汊河、慶豐、楊橋、肖灣、楊庄、宋新場、鄉南、張溝、鎮東、鎮南、鎮西、鎮北、邵家河、夾街、邊家灣、龍豐27個行政村和張溝居委會;新里仁口鎮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新里仁口、西港、張家場、新潭、唐李灣、劉家橋、排湖、馮家橋、老閘溝、新閘溝、孟家灘、唐彭腦、呂家埫、八台、四合溝、五嶺、馮沈灣、接陽18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新里仁口鎮,併入張溝鎮。2004年,鎮政府駐張家溝,人口79016人,面積143.8平方千米,轄張溝、里仁口2個居委會和劉家橋、新潭、西港、張家場、小張家場、唐李灣、馮家橋、排湖、鳳凰、聯潭、三同、朱家坊、西堤、肖灣、藏鶴亭、雙碾子、龍寺潭、新西、邵家河、夾街、范家台、三汊河、慶豐、楊橋、肖家腦、楊庄、宋新場、鄉南、馮沈灣、四合溝、接陽、五嶺、八台、唐彭腦、呂家埫、孟家灘、新閘溝、老閘溝、龍豐、邊家灣、張溝、鎮東、鎮西、鎮北、鎮南45個行政村。
張溝
市境為沖積平原,西北高而東南低,地勢平坦,起伏甚微。西北鄭場八屋台為最高處,海拔34.50米(吳淞基面,下同);東南角之五湖為最低處,海拔21.50米。全境地勢約呈1/7000的坡度傾。境內平原、水域大致構成“八地半灘分半水”的格局。
張溝鎮屬亞熱帶季風候區,四季分明,雨量豐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但時有旱澇、寒潮、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34.8小時,平均每天5—6小時,日照率為46%,基本滿足農作物的需求。年平均氣溫16.5℃,春秋季節氣溫變化劇烈。一般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14.2℃(1977.1.30);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39.3℃(2003.8.2)。無霜期258天。
位於市境南部。面積143.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8965人(2010年六普)。轄2個居委會、4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張家溝,距市區17千米。東荊河、通河過境,是仙(桃)洪(湖)、仙(桃)監(利)公路在鎮區交匯。紀念地有鄂中特委舊址,古迹有新石器時代越舟湖遺址。
2001年,撤銷新里仁口鎮,併入張溝鎮。2004年,鎮政府駐張家溝,人口79016人,面積143.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和45個行政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城鄉分類代碼 | 名稱 |
429004110 | 001111 | 張溝居委會 |
429004110 | 002220 | 仁口居委會 |
429004110 | 200122 | 鳳凰村 |
429004110 | 201220 | 聯潭村 |
429004110 | 202112 | 三同村 |
429004110 | 203220 | 朱坊村 |
429004110 | 204220 | 西堤村 |
429004110 | 205220 | 肖灣村 |
429004110 | 206122 | 長豐村 |
429004110 | 207220 | 先豐村 |
429004110 | 208220 | 旭灣村 |
429004110 | 209122 | 新西村 |
429004110 | 210122 | 東升村 |
429004110 | 211112 | 紅光村 |
429004110 | 212112 | 慶豐村 |
429004110 | 213220 | 楊橋村 |
429004110 | 214122 | 肖腦村 |
429004110 | 215122 | 楊庄村 |
429004110 | 216122 | 宋場村 |
429004110 | 217220 | 鄉南村 |
429004110 | 218122 | 勝利村 |
429004110 | 219220 | 紅旗村 |
429004110 | 220220 | 前豐村 |
429004110 | 221220 | 新華村 |
429004110 | 222220 | 新潭村 |
429004110 | 223122 | 西港村 |
429004110 | 224122 | 張場村 |
429004110 | 225122 | 新生村 |
429004110 | 226122 | 前進村 |
429004110 | 227122 | 排湖村 |
429004110 | 228220 | 三利村 |
429004110 | 229220 | 龍豐村 |
429004110 | 230220 | 紅星村 |
429004110 | 231220 | 綠化村 |
429004110 | 232220 | 接陽村 |
429004110 | 233220 | 旭光村 |
429004110 | 234220 | 八台村 |
429004110 | 235220 | 中心村 |
429004110 | 236122 | 聯合村 |
429004110 | 237122 | 新河村 |
429004110 | 238122 | 團結村 |
429004110 | 239122 | 和平村 |
429004110 | 240122 | 鎮東村 |
429004110 | 241112 | 鎮南村 |
429004110 | 242220 | 鎮西村 |
429004110 | 243112 | 鎮北村 |
429004110 | 244112 | 張溝村 |
429004110 | 245220 | 越舟湖漁場村 |
鎮名:張溝鎮。
美稱:魚米之鄉。
區位:仙桃市中南部,與洪湖市一衣帶水,距仙桃市區15公里。
交通:距宜黃高速公路僅13公里。仙洪、仙監公路交匯於此,向南通湖南,西達監利,東走武漢。
人口:7.8萬。
聯繫:郵政編碼:433012。
電話區號:0728。
張溝鎮總人口7.8萬人。有漢、回兩個民族。
張溝鎮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陳錦:協助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工作,主抓經濟工作。
一級主任科員李軍紅:主管工業工作,負責人大、招商引資、安全生產、科技、郵政、電力、環保和統計工作,聯繫管委會總支。
鎮黨委副書記徐敏:主管政法綜治信訪維穩、疫情防控工作,牽頭衛生健康工作,代管紀檢監察工作,聯繫張場總支。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李少華:負責財經財貿、機關管理工作,主管鄉村振興項目管理、城建、城管、清潔工程、垃圾分類、人社工作,聯繫城建總支。
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丁文祥:主管組織人事、老乾、關工委、團委工作,分管城建、城管、城投工作,聯繫城建總支。
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武裝部長盧華偉:主管農業農村、武裝工作,負責美麗鄉村建設、農村廁所革命、秸稈禁燒、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利、土地管理、農村電力、鄉村道路等工作,聯繫白廟總支。
鎮黨委宣傳委員、統戰委員、副鎮長郭峰:主管宣傳、統戰、文化、體育、教育、旅遊工作,分管文明創建、民政、退役軍人事務管理、精準扶貧、食品藥品安全、政法綜治信訪維穩工作,聯繫紅陽總支。
派出所所長羅斌:主抓治安工作,協管政法綜治信訪維穩、消防安全工作。
副鎮長廖林嶺:主管婦聯工作,分管工業工作,聯繫管委會總支。
工會主席尹胡濤:主管工會工作,分管衛生健康工作,協管農業農村工作,主抓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秸稈禁燒工作,聯繫白廟總支。
四級調研員彭萬聯:分管文化、體育、教育工作,協管食品藥品安全,聯繫管委會總支。
四級主任科員平志偉:分管農村清潔工程、垃圾分類工作,協管工業、農村財務工作,聯繫張場總支。
張溝鎮
不斷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形成了以輕為主的工業體系。紡織服裝、醫用衛材和無紡布、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產業輕結構”的格局初步形成。紡織行業以邁亞集團、銀豐集團、聯亮、光益、裕波公司為龍頭,形成20萬先進紡錠、10萬精紡的規模,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檔面料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牛仔布生產工地。邁亞集團2000年3月實現股票成功上市,進入國家直接調度的“512強”。醫用衛材和無紡布行業以琪美、金仁達公司和亞太摯友、新發塑料等一批億元企業為代表,正向企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年出口交貨值5億多元,是全國最大的醫用衛材和無紡布加工出口基地。醫藥化工行業以絲寶集團、仙光公司、仙隆集團和凱亞葯業、盛通葯業、諾得勝製藥以及愛克膠囊等幾大骨幹企業作支撐,帶動日化、醫化、農化全面發展。食品加工行業依託台灣旺旺、福建親親、香港宏發等品牌企業高點突破,成為新的產業支撐。
張溝鎮
目前,全市工業、供銷、商貿、糧食、棉花、物貿6大系統近600家國有集體企業已實現集體轉制,6萬多名國有企業職工轉變了身份,實現了勞動用工市場化。改革使整個經濟結構轉到以民營為主體的格局上來,整體經濟的運行機制轉到以市場為主導的格局上來,民營經濟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投資主體、稅收主體和就業主體。2002年,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基建、投資、房地產三項投資佔全市三項總投資的82%,提供稅收占工商稅收總額的91.5%,吸納就業人員佔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的89.3%;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4.8%。通過深化改革,仙桃經濟發展的體制優勢和機制優勢更加突出,台灣旺旺、福建親親、美國亞太摯友、海南天森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企業和項目紛紛落戶仙桃,2002年全市引進項目488個,引進資金20.6億元。
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外向型經濟成仙桃經濟的重要支撐。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向型企業187家,佔87.4%。其中三資企業68家,自營出口企業36家,供貨制企業83家,形成出口主體、出口產品和出口市場三個多元化的格局。外貿出口連續多年居全省縣市首位。2002年全市外貿出口441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無紡布製品出口佔全國總量的40%,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和醫用衛材加工出口基地。邁亞公司與巴西新奧里藏特市合資興辦毛毯廠。目前,仙桃不僅工業對外開放,企業、商業、城建等行各業都對外開放,經濟外向度達到30%以上。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全市主要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三大產業中,二、三產業已佔據主導地位;在農、輕、重比例關係中,農業的比重逐步下降,輕、重工業的比重逐漸上升,且輕工業比重遠遠高於農業和重工業。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中,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1.8:41.4:35.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重為75.6:24.4。2002年,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3153元,比上年增長2.27%;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20元;人民的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消費水平穩步提高。2002年,職工年均工資6807元,比上年增長4.72%。
張溝鎮位於市境東南部,東鄰武漢、北依東荊河,仙漢公路貫通全鎮,轄36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有227個村民小組。國土面積1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057.32畝。全年實現國民生產總產5223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47579.8萬元,同比增長11.8%,銷售收入45216萬元,同比增長10.7%,全鎮工業用電總量達57.8萬度,同比增長4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22元,比上年增長384元,國地兩稅入庫稅收334萬元,創近幾年最佳形勢,財政收入603.3萬元,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各項稅收任務。
張溝網箱養鱔
全年合同引資1805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5150萬元,同比增長44%。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成效顯著。投入22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投工投勞建設紅旗下萬畝高產田示範基地;投入80萬元修愛全鎮第一條通村水泥公路;投入100萬元改造村級電網;投資40萬元改造維修?閘泵站14處;植樹造林50萬株,投資130萬元進行城鎮建設。其中,投資50萬元改造沙湖大道,籌資近80萬元解決集鎮照明、下水道及臨街門面改造工程。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計生工作已入全市先進行列,人口出生性別比控制在108以內,政法工作穩步推進,信訪秩序明顯改善,社會大局穩定,全年末發生一起省市掛牌的重大惡性案件;社保體系逐步完善,社保擴面向縱深發展,民政福利基本做到了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文化、廣播電視、衛生、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投入30萬元紮實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工程,投入100多萬元進行血防滅螺,並爭取到日本對華無償援助1000萬日元,改造擴建鎮血防醫院,投入近80萬元進一步改善中、小學教學條件。
種植業
張溝鎮種植業的主體是糧食、棉花、油料和瓜菜四大類,耕地複種指數為224.3%。糧食:1997年,糧食總產89.96萬噸,為歷史之最,平均單產398公斤。2002年糧食種植面積123.44萬畝,總產56.92萬噸,平均單產461公斤,單產創歷史最高記錄。棉花:2002年棉花種植面積24.75萬畝,比上年減少1.38萬畝;單產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總產1.796萬噸,與上年持平。
油料:2002年油料播種面積86.02萬畝,其中油料76.32萬畝,佔88.7%;總產6.36萬噸,其中油菜籽的產量5.23萬噸,佔82.2%。
張溝鎮
張溝鎮把水產養殖業定為農業的戰略產業。從1999年到2002年,全市新增水產養殖面積30萬畝,達到55.6萬畝。水產品產量繼1995年(10萬噸),2000年(15萬噸),2002年達到20萬噸,水產品產值8.9億元,佔多種經營產值的47.4%,占農林畜牧業總產值的36.4%。全市水產品總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躍居全省第一,中國第二。
農副產品
張溝鎮農副產品從初級產品到精深加工產品共有380多個品種,名特優農產品達到228種,佔60%。有“蛋中之王”美譽的沙湖紅心鹽蛋,清朝時被譽為“御宴極品”;聞名遐爾的九珠無鉛松花皮蛋、名典梨酒、沙湖紅蓮、仙宇調料、水洗麻仁、湖沁牌優質大米、口口福豆奶、范關白酒等50多個產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久負盛名的毛嘴滷雞、沙湖干刁子魚、漢水源豆豉等風味獨特;有“水中軟體黃金”美譽的美國匙吻鱘、中華絨毛蟹、黃鱔、黃古、鰻魚、鱖魚等“水族”精品。此外,還有“伊人”牌西甜瓜、沔城蓮藕、沙湖蓮籽、三伏潭西紅柿、彭場南瓜、郭河保健蛋等名優瓜菜品牌。黃鱔養殖是張溝鎮的傳統產業,在水產養殖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全市發展黃鱔網箱15萬口,產量5000萬噸。註冊了“天星”牌、“沔州”牌兩個產品商標。沙湖鹹蛋曾為清朝皇室貢品。蛋黃為硃砂紅,呈沙糖顆粒狀,剖開后油質四溢,色彩鮮艷。198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年產量1000萬枚,年創匯40萬美元,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九珠牌無鉛松花皮蛋蛋白質膠凝,呈褐色半透明體,表層點綴朵朵松針狀結晶花紋,蛋黃凝而不固,層次分明,在氣溫55℃時保持6個月不減味不變質。年產量4000萬枚,佔中國皮蛋出口量的千分之一。
張溝黃鱔市場
張溝鎮近年來大力發展網箱養鱔,打造特色產業。2005年以來,我們沿主要溝、路、渠,規劃構建了“百里網箱養鱔經濟圈”,並實施三段式發展戰略。一是整體開發八台至三同橋,二是有計劃地推進西乾渠沿線開發,三是起步發展張新公路沿線。現在,全鎮已開發形成了東乾渠板塊,先鋒核心區板塊,北乾渠板塊,慶豐核心區板塊,西乾渠南段板塊,西乾渠北段板塊,張新公路板塊等七大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帶動輻射下,又形成了越舟湖、大小三角垸、東荊河沿線、西港村、張前公路沿線等五大基地。全鎮新開挖漁池專養面積近萬畝,累計達2萬多畝,共可吊網箱25萬。
建設專業村。網箱養鱔是千家萬戶發展的致富門路,我們把工作重點向群眾基礎較好,開發面積較好,開發面積較大的村傾斜,建成養鱔專業村,作為領跑軍,起帶頭輻射作用,2006年以來全鎮共培育過萬口的養鱔村10個。
建設大市場。2006年底,金士達和先鋒村簽訂合約,投資400萬元在先鋒村興建2萬平方米的大市場,大市場建成後集魚苗供應、成魚銷售、飼料、魚葯、魚具供應於一體,全面服務鱔農。
建設網箱養鱔協會。張溝網箱養鱔協會於2003年正式註冊登記,協會網路所有養鱔戶為養鱔戶提供技術支持和全程技術服務、信息諮詢等。目前,協會已由過去的1個村20多名會員,發展到30多個村1600多名會員,並且建立起了慶豐、北乾渠等七個養鱔技術交流中心。協會採取舉辦培訓會、印發技術資料、組織定期交流等多種形式,切實提供技術服務,確保了養鱔業的正常發展。
扶持黃鱔周邊企業。為了促進黃鱔產業的健康發展,在政府已經產業人士的支持下創辦了仙桃鑫農繩網科技有限公司,使漁民的生產工具本地化,降低漁民的生產成本,也優化了整個產業鏈。
“全村雖然只有96畝魚池,但網箱養鱔有2.5萬口,這都是開發改造三低田來實現的”,9月16日,張溝鎮宋場村支書操緒才告訴記者,“今年秋冬農業綜合開發,再搞個220畝,全部用來養鱔”。“三低田”,就是指低湖田、低產田、低效田。在張溝鎮,象宋場村這樣擴張水產面積、主推名特優水產的,44個村部各有一本帳:新生村今年開發養殖水面350畝,新華村345畝。張溝鎮堅持把水產業作為全鎮最大的特色農業來打造,作為農民的增收主渠道來開闢,慶豐村在市國土局的扶持下,計劃開發1000畝三低田,全部餵養刁子魚、才魚、鱖魚等名特優水產品。三同村依託長江大學科研力量,擴大黃鱔良種繁育規模,先鋒村大力推進無公害網箱養鱔,積極申請黃鱔產地認證和商標註冊。全鎮計劃用三年時間開發“三低田”3.2萬畝,使全鎮養殖水面翻一番,其中網箱養鱔達到65萬口,農民人均年收入將達到6800元以上。
距宜黃高速公路僅13公里。仙洪、仙監公路交匯於此,向南通湖南,西達監利,東走武漢。
滄浪館是張溝著名景點。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沔陽,名曰滄浪河。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之時,游經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屈原如何面對現實,傳為歷史佳話。唐代中期,為紀念屈原,沔陽先賢們在張溝建了滄浪館,滄浪館位於張溝鎮通州河北面,現張溝影劇院旁,曾為宗教活動場所。陳友諒曾在此設過武館,張難先生曾在此教學。
張溝境內公路完全實現了水泥硬化,村組間公路基本實現了油渣化,農民生活用水實現了自來水化,有線電話覆蓋全鎮每一個角落,有線電視寬頻網也正在迅速普及之中。全鎮有公辦中小學9所,在校學生1.1萬名,公、私辦幼兒園2所,衛生院、衛生所各兩座,對各類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能確保及時到位,社會福利事業和扶貧濟困、低保工作開展得實實在在。
張溝鎮是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始建於明初名為“滄浪村”,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裡名勝古迹眾多,有明朝古居“滄浪館”,有佛教聖地“三官廟”等,泉水古潭遍布全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張溝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