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午山

何午山

何午山,電信與導彈控制專家。長期致力於電信工程專業,在軍用電子設備、軍事通信和電子對抗技術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地空導彈事業創業者之一。參與組織實施了第一代地空導彈的仿製生產,對後繼的發展途徑做過深入的研究。在預先研究領域做過多方面的探索,在反導技術上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組織建立了地空導彈總體部的技術保障體系,為該部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和環境支持。嚴謹務實的治學態度和紮實認真的科研作風,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人物簡介


何午山,生於浙江紹興一個詩書世家。祖父,清翰林,父親何允武,唐山交大畢業后一直在鐵路部門工作,歷任段長、科長、處長、工程師等職。何家子女10人,何午山是長子,父親對他期望很高,即使在抗日戰爭期間,父親遷往內地工作,家庭經濟來源困難,都一直鼓勵他讀書上進,這對後來他一生勤奮好學、努力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1934年,何午山從省立上海中學附屬實驗小學畢業后,直接考人省立上海中學。1940年9月考入國立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進駐外國在上海的租界,上海交大不能正常教學,加上轉入內地工作的父親資金郵寄發生困難,於是從當年2月起,經過交大同學會的幫助,幾經輾轉,途經蘇、浙、閩、贛、湘、桂、黔、川八省,歷時半年多才抵達重慶,轉入到重慶交通大學學習。由於路途延誤時間長,耽擱了一個學期的課程。到校后,他刻苦學習,不僅補上了耽誤的功課,取得了優秀的成績,而且從那時起,他就特別重視實際動手能力的鍛煉,利用住校有充分的課餘時間,通過組裝和修理收音機等活動,把書本知識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專業知識學的十分紮實,為後來他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7月,何午山從重慶交大畢業,獲學士學位。進入重慶中央無線電器材廠設計組工作,任工務員,從事軍用短波電台和短波步話機的研製工作。由於工作努力,肯於鑽研,成績突出,甚得上級的賞識。1946年廠方曾選派他去日本沖繩島接收美軍二次世界大戰的剩餘軍用物資。3個月後回國,任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上海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參加磁飽和交流穩壓器的研製,負責超短波接力通信接收機、短波通信機和廣播收音機的研製生產工作。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任中央重工業部電信工業局電工研究所副研究員。1953年9月隨建制從上海調到北京,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負責機載多頻段偵察接受機的改進和超短波偵察接受機頻譜分析儀的研製工作。
1957年12月,又隨建制調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直至去世。歷任副研究員,地空導彈總體部(二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副主任、二部科技委員會主任等職。30多年來,他不僅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發展規劃論證與型號研製工作,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反導彈武器系統總體方案的研究與技術途徑的探索,而且作為主管領導,還組織創建與發展了二部的技術保障工作,為總體部的型號研製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證和環境支持,為二部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他先後當選為中國電子學會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防部五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地空導彈型號委員會委員,二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及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二部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委員。
何午山一生埋頭工作,淡泊名利;治學嚴謹,鍥而不捨;學而不厭,追求創新;工作務實,嫉惡如仇;嚴以律己,為人師表;嚴格要求,誨人不倦。為此,他不僅多次被評為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而且永遠令後輩懷念。

個人簡歷


1940~1944年 重慶交通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
1944~1946年 任中央無線電器材廠重慶分廠工務員。
1947~1949年 任中央無線電器材公司上海研究所助理工程師。
1950~1952年 任中央重工業部上海工研究所副研究員。
1952~1957年 任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1957~1965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二總體設計部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設計部副主任。
1965~1983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二院二部副主任。
1983~1987年 任航天工業部二院二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1987~1994年 被航天工業部二院二部聘為技術顧問。
1994年7月 逝世。

主要論著


1 何午山。星球大戰——戰略防禦的新開端。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85
2 何午山.SDIPC3I所面臨的問題及我們的對策。國防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討會報告,1985
3 何午山。微電子技術是先進武器的基礎。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1989

技術成就


1960年蘇聯撤走專家后,國防部五院全面轉入自行設計階段。為了貫徹聶榮臻元帥關於科研工作“預研、研製、生產三步棋”的指導思想,各單位都加強了預先研製工作。何午山在二部主管預先研究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他在參加領導反導彈武器系統大總體工作時,在深入調查研究,充分佔有資料的基礎上,於1972 年和二部其他領導一起,共同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地空導彈型號委員會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當時美國對是否部署反導彈武器尚在爭論之中,依據我國財力和工業、科學技術實際水平,發展反導彈防區技術條件尚不成熟,從戰略總體上應該著重發展進攻性武器。對於反導彈武器系統現時只能搞預先研究,積累技術儲備。上級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於是二部積極認真地開展了預先研究工作。多年來,何午山在反導彈技術的多途徑、反導彈、反衛星防禦系統的探測系統、大系統的模擬試驗、核電磁脈衝效應與抗核加固等領域,都付出了辛勤勞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主管強激光反導彈武器總體的研究工作中,他發現我國玻璃器件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短期內均達不到武器系統所要求的水平,便主動建議有關部門暫停上海光機所在這方面的探索,將已有技術成果應用於其他領域。1981年,他組織實施了對實踐二號衛星的跟蹤、測軌、軌道預報和目標反射截面的標定工作,組織領導了指控中心指揮所設備的研製。在實踐二號衛星搭載試驗任務中,二部研製的設備成功地實現了相控陣雷達單脈衝雷達和中心指揮所之間的數據通信聯繫,從而為我國建立以空間目標探測為主要對象的指控系統奠定了初步技術基礎。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作為實踐二號衛星搭載試驗的總指揮,為防萬一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他用極短時間在備用計算機上編排並調試通過了一套衛星軌道預報程序。當這次試驗因意外情況發生主設備難以有效正常工作時,這套計算機程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保證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此外,他還長期擔任《戰略防禦》刊物的主編,為其撰寫和翻譯了大量文章。晚年積極參與了863-409高技術的研究工作,並撰寫了多篇相關論文和研究報告,為有關部門的決策和相關人員的繼續研究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

人物評價


何午山工作一貫認真負責,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科研事業,始終以事業需要為自己需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幾次調動工作都是在科研工作就要出新成果時轉交給他人,愉快地來到新的工作崗位。作為一位工程技術專家,他不僅自己工作踏踏實實,一絲不苟,不講空話,不圖虛名,而且嚴格要求其屬下,從不護短。在他任二部科技委主任期間,他不僅嚴格審查報給他審批的各種技術設計方案和設計報告,指出任何一個可能的錯誤和疑點,儘可能不給分系統研製單位和協作單位造成誤解或麻煩,而且他還多次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堅持對水平不高的技術成果不予報獎,更不能報高獎。
他科研作風嚴謹,雷厲風行,十分珍惜時間,不但自己工作起來,身先士卒,爭分奪秒,而且對他人的時間也十分珍惜。不管他手頭工作有多忙,當別人向他請示問題時,他都立即停下手來,給予解答。有時別人見他忙,說過會再來,他總是說:大家都忙,不要因為我而延誤了工作時間。對此,群眾無不表示由衷的欽佩。業餘時間,他除了有時欣賞他喜愛的古典音樂外,總是抓緊空閑閱讀國內外科研文獻和資料,從不用於吃喝娛樂,他認為那樣是對生命的浪費。
何午山青年時期患過肺結核病,身體並不強健,而且愛人長期患病,難以自理。在這種十分困難的家庭環境條件下,他不僅從未因私而誤公,而且毅然從容地支持自己惟一的女兒赴西藏支援邊疆建設。何午山長期擔任二部技術領導,但他從來“當官不像官”,始終以一位普通的勞動者自居,嚴格要求自己,模範遵守法紀和勞動紀律。1979年實行獎金制之後,他長期拒絕領取發給他的那份並非特殊照顧的獎金。當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國家已經按月付給了我工資,我又沒有干更多的工作,也就沒有必要額外再多領取更多的報酬。”根據他的地位和資格,在公務活動中,他完全有權利要求單位派車接送。但是,只要有可能,他都堅持乘公共汽車出行。同樣,按照他的地位和資格,改革開放后,他本有許多機會到國外參觀訪問。但他從不為之所動,堅持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到國外去見世面,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