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黃
陽黃
陽黃 病症名。黃疸之屬濕熱者。見《傷寒微旨論》。《景岳全書·雜證謨》:“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由濕熱蘊蒸肝膽,膽熱液泄,外滲肌膚,下流膀胱,而致一身面目及小便盡黃。證見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伴食慾減退或噁心嘔吐,大便不暢,腹脹脅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治宜清化濕熱。熱重於濕者,用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大柴胡湯等;濕重於熱者,用茵陳五苓散等。參見黃疸、濕熱發黃條。
● 英文名稱:Yang Jaundic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 陽黃證,因濕多成熱,熱則生黃,此即所謂濕熱證也。(《景岳全書·雜證謨》)
● 陽黃是指邪熱亢盛,以發熱、煩渴、身目黃色鮮明如橘子色、小便色深如濃茶為主要表現的黃疸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陽黃為黃疸的一種,以“黃色鮮明如橘皮”為特徵。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症的一種病證,其中尤以目睛黃染為其最主要特徵。黃疸根據陰陽屬性,分為陰黃和陽黃,陽黃以屬陽的癥狀為主。
● 主要表現:一身面目及小便盡黃,其黃色以“鮮明如橘皮”為特徵。
● 其他表現:食慾減退或噁心嘔吐,大便不暢,腹脹脅痛,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等,均為濕熱內蘊之症。
● 脾、胃、肝、膽功能失調,致內濕生成。熱為陽邪,與內濕相搏,濕熱蘊蒸肝膽,膽熱液泄,外滲肌膚,下流膀胱。
● 《金匱要略》曰:“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中醫學認為黃疸的發生均與“濕”有關。濕邪有“從熱化”和“從寒化”兩種傾向,前者發為“陽黃”,後者發為“陰黃”。
● 陽黃髮病急,病程短,黃色鮮明,病理性質屬陽熱實證;陰黃髮病慢,病程長,黃色晦暗,其病理性質屬陰寒證。
● 陽黃,類似現代醫學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由於肝細胞存在炎症,血中間接膽紅素增高,而表現出黃疸癥狀。
● 一般來說,及時、規範地治療后,本病患者可以較快康復,如現代醫學的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病程較短,預后良好。
● 但若治療不當,病情也會加重,可出現神志不清、身黃如金等急黃癥狀。
● 若長期不能得到正確治療,病情遷延日久,也可變為黃色晦暗如煙熏的陰黃,如現代醫學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