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火勺

延慶火勺

被譽為延慶區“十大特色文化遺產”的延慶火勺,是風味特色小吃。和燒餅、驢肉火燒不同,延慶的火勺是用天然的火爐烘烤而成,裡面有瓤,有一股椒鹽的香味。延慶火勺的製作叫做“打火勺”,一個“打”字簡潔、生動、內涵豐富。

歷史


明朝時期,永寧古城駐有軍隊,由於士兵來自不同地區,飲食習慣各有不同,逐漸地便誕生了一種類似於燒餅的乾糧,以適應各地士兵的飲食習慣,並且具有保存時間長,便於攜帶的特點,以符合駐軍飲食的需要。火勺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但並沒有發生太多的變化。

火勺製作


延慶火勺用溫水和面,經烙、烤兩道工序製作而成,直徑大小在8-10cm左右,一面帶有金線圈、呈虎皮色,乾脆適口,具有濃郁的麥香和椒鹽味。因為外皮無油,內含水分極少,延慶小火勺便於攜帶又易於保存,現已成為享有盛譽的地方小吃,深受國內外賓客的喜愛在延慶,火勺日銷量可達5000斤左右,成為延慶人民不可缺少的食品。
延慶火勺
延慶火勺
延慶火勺
延慶火勺
延慶火勺瓤嫩皮脆,好吃便宜,易和其他食物搭配,形成一種新口味兒,而且既可作早點又可當正 餐。剛出爐的火勺,只要沿邊兒輕輕一捏,就會裂開一道口兒,愛吃素淡的可以在裡面夾上油條;愛吃葷的可以夾上各種熟肉,如果把那肉切得細細的,再加上大蔥香菜鮮辣椒,就成了肉夾饃,那就更有滋有味了;暴火熗個湯,加上佐料,把火勺切成細條燴,趁熱連湯帶水的吃到肚裡很舒坦;延慶火勺還有一絕,因瓤包得嚴實,帶它做乾糧不油包兒,且不易變質。
打延慶火勺有四手絕活:面要滋潤,瓤要鮮嫩,棰子要清脆著聽,爐火要不暴不溫。麵粉和好發酵加鹼,和面要肥、鹼適量,十斤面加二斤面肥,一邊和面一邊加鹼,直到那面和得不軟不硬,筋叨滋潤不沾手,呈現出淡杏黃色,用手一拍“啪啪”脆響有彈性才行。面和好揪成小劑,每劑再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用特製火勺槌擀成小餅碗狀,用另一部分麵糰“火勺瓤”沾上花椒油鹽包在其中,再擀成碟狀后,放在餅鐺上再烙八成熟,下面烙好翻過來再烙上面,然後再放爐邊烘烤。那講究點的火勺鋪,打火勺的白爐匠敲火燒棰子是拿手絕活。那棰子尺把長,硬木,中間若一個掐頭去尾的心裡美蘿蔔;兩端是比大拇指稍粗,頭尖尖的把兒。白爐匠每擀一個火勺都要用它在案子上
敲一陣,棰子的聲音渾厚而沉實,棰把的聲音輕逸而脆生,比快板書的開場板還好聽,教人覺得那火勺的香味兒不是烤出來而是棰子敲出來似的。敲火勺棰是學做白爐匠第一課,不會敲火勺棰子的,火勺打得再好也沒人用。最後是火候得當,那爐火要既不暴又不溫,每爐放10多個火勺,烤10多分鐘即可熟。過火或不及就會焦糊或塌癟,就沒了它該有的味道。烤好的火勺裡面充滿了熱氣,象個透香的圓荷包。做好的火勺飽滿如鼓,皮焦脆,瓤鮮香,味美價廉,人人愛吃。好火勺扔上房,滾落到地上準會摔成三瓣,兩瓣是脆巴巴的皮兒,一瓣是鮮靈靈的瓤兒。火勺正面中間有一個圓圓的圈兒,如淡黃色的月暈環繞著一團圓月,如果圈兒不明顯或變黑,就是火勺火候沒掌握好。

製作方法

• 製作火勺需要以下配料:麵粉、老面肥(反覆使用,含有酵母的麵糰)、酵母、花椒粉、鹼、鹽。
• 火勺直徑大小在8-10cm左右,採用溫水和面,為半發酵麵食,內部夾著一塊蘸
• 了花椒鹽和油的麵糰作為餡心。
• 製作方法為用火勺槌擀成餅狀,先烙后烤,火勺烙到八成熟後放到火爐邊烤制。

製作要點

“延慶火勺”發麵和爐火烤是傳統火勺製作必備的特點,這樣做出來的火勺香而脆,深受老鄉們的喜愛。延慶人偏愛“延慶火勺”的原因有:一、繼承了傳統製作工藝,原料採用自然發酵面,不摻食用添加劑;二、口味突出,香而脆;三、傳統火勺的鋪子依然保留著傳統的吃法,熱火勺出爐,尚可將其側剖夾入熟肉或油條食用,別有一番風味,或者一碗豆腐腦加一個火勺,幾個人圍坐在路邊的桌旁,邊吃邊看過往的行人和路邊的花草,能更多的體味和諧社會生活的快樂。延慶火勺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美味,它更賦予人們思考的時間和回歸自然的體驗,讓人們在京郊綠色生態天然氧吧的延慶又多了一份享受。

特點與使用方法


• 打好的火勺帶有金線圈、呈虎皮色,是空心的,裡面有溫度很高的熱氣。因此,在食用時需加以小心。
• 火勺以外皮略微焦糊為佳,火勺瓤與火勺外皮可分離,外飽滿酥脆,里鬆軟鮮香,乾脆適口。
• 火勺外焦里嫩,味道微咸,具有濃郁的麥香和椒鹽味。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切開,把熟肉、雞蛋、油條等不同的食物夾在火勺裡麵食用。
• 火勺在延慶的日銷量可達5000斤左右,成為延慶人民不可缺少的食品。

榮譽


• 2010年,入選第十一屆中國美食節暨第九屆國際美食博覽會“中華名小吃”,獲得中國餐飲界的最高獎項(中國美食節金鼎獎)。
• 2011年,入選延慶“十大特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