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樂器

鑔,漢語二級字,讀作chǎ,是一種中國打擊樂器,即小鈸。或稱鑔子、鉸子等。中國民間常用類型一般為黃銅鑔和鐵鑔兩種。因為鑔是無固定音高樂器,所以 總的來說小鑔聲音最高其次是中鑔,大鑔的聲音是最低的。

民族樂器


鑔,蒙古、藏、侗、傣、漢等各民族互擊體鳴樂器。又稱水鑔、小水鑔、鑔鍋。流行於全國各地。
鑔
同時又稱之為 鈸,屬中國民樂中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鈸(鑔)和小鈸(鑔),它們是由兩個圓形的銅片(直徑由15厘米到69厘米不等)互相撞擊發聲的。它通常與鑼、鼓一起組成鑼鼓隊進行演奏。中國鈸亦有在西洋音樂里出現,但其尺寸通常都在11厘米以下,如指鑔。
小鐵鑔
小鐵鑔
民間常用類型一般為黃銅鑔和鐵鑔兩種。
*註:經常被人將其錯寫為“釵”。
因為鑔是無固定音高樂器,所以 總的來說小鑔聲音最高其次是中鑔,大鑔的聲音是最低的。

歷史記載


鑔是由鈸派生而來的一種中國樂器。相傳在宋人所繪《番王按樂圖》中,有其為胡人舞蹈伴奏形象,可知年代已久。

形制結構


鑔
響銅製,缽形,外觀與鈸十分相像,一般鑔體較小,故民間稱 小鈸為鑔。鑔面較平,厚度比鈸稍薄、較鐃略厚,中部碗小頂圓。通常面徑12厘米~20厘米,碗徑為面徑的2/5、碗高1.5厘米~2.5厘米,碗頂鑽孔系以綢布,兩面為一副。

演奏方法


演奏時,持鑔和演奏技巧與鈸相同,發音清脆明亮。常用於佛教、道教音樂和文娛、宣傳活動中。在藏戲、京劇、豫劇晉劇等戲曲、少數民族民間樂隊、河北吹歌、十番鑼鼓、福州評話、福建南音、潮州鑼鼓等器樂合奏和舞蹈伴奏中,也是重要的節奏樂器。在樂隊中,它多與鑼、鋩、鼓相結合,為旋律敲擊板、眼。
鑔在演奏時,一般最常見的就是演奏者雙手各拿一面鑔,互相敲擊發出聲音。也有用單片來演奏:用小錘或筷子、木棍敲擊鑔的邊緣,能發出非常不同的音響效果,用於民族樂隊和說唱伴奏。比如,流行於福建和台灣地區的福州評話就是用單片鑔演奏,演唱者右手拿鈸,大拇指上套一個磁環,碰擊鑔的邊緣使其發出聲音,左手持小棍或筷子敲打鈸來表演。流行於四川的曲種荷葉也是用單片鑔演奏。

演奏總方法


1.平擊:兩面鑔正面對敲(敲后可打開舞起),發音響亮,大鑔的平擊常用於增強輝煌宏偉氣氛。
2.悶擊:兩鑔相擊后不立即分開,即合在一起,使他發出短而悶得聲音,根據需要控制餘音。
3.錘擊:用小錘或筷子、木棍敲擊單片鑔。
4.磨擊:兩鑔合上交叉磨動,能發出“沙沙”的聲音,常用來表現水聲風聲和和人物內心焦躁不安的情緒。
5.邊擊:兩鑔鑔邊向擊,發音較平擊輕便。
6.較擊:一面鑔呈水平,另一面鑔豎立,用豎立鑔的鑔的鑔邊垂直敲擊水平鑔的中心凹處,聲音短而急促。

天津俗語


天津俗語“打鑔”,說的是一切玩笑和不負責任的行為。“打鑔”一說,內涵極是豐富,這裡面也還有著好大的學問。
相聲大師馬三立有一個老段子《黃鶴樓》,表演一個對京劇一竅不通的“外行”,愣充內行的可笑行逕。本來他什麼也不會,還和人吹他是老票友,沒有他不會唱的戲,人家說咱今天唱一出《黃鶴樓》吧,他說“嘛叫《黃鶴樓》?”唱起來一句詞不會,人家說他是外行,他還說:“你這不是拿我打鑔嗎?”對於人家對他的不恭頗為憤懣。
“你拿我打鑔”,就是戲弄我,和我開玩笑。想辦一件什麼事情,找到朋友,他滿口答應,過些日子你以為事情辦妥了,找到他門上去詢問,他一拍腦袋瓜子:“唉喲,你瞧,我怎麼把這件事給忘了呢?”這才真是“打鑔”了。
就說如今最流行的買彩票吧,算了一個吉祥號碼,滿心想著中獎之後,得個幾百萬。等到開獎之後,一看,直眼兒了,連末等獎也沒得上,“這不是打鑔嗎。”表示一場空,失望了。所以,在天津衛,有人真“打鑔”,有人假“打鑔”。真“打鑔”的人,嘻嘻哈哈,假“打岔”的人,賠了是你的,贏了,可就是他一個人的了。如此,對於“打鑔”,也要打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