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鑔
大鑔
呈草帽狀,直徑60厘米兩片鑔葉分陰陽,演奏時兩鑔碰擊發出巨響。小鑔,打擊樂器,銅質,直徑20厘米。大鑔和小鑔這兩件樂器表示一切修成正果的飛禽在飛動時雙翅發出的聲響。
佛門中有普渡眾生的說法,認為世間一切生靈,只要修行積德,皈依佛門,就可修成正果,立地成佛。這既顯示勒佛祖的無邊法力,也表明了佛教不拘一格廣結善緣的氣度。西方佛中的孔雀明王金翅大鵬尊者即是代表。
大鑔
大鑔
大鑔
鑔源於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後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后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中原。
6世紀初期,銅鑔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並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鑔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於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
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鑔,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鑔與和銅鑔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鑔的人像。明、清之際,鑔是崑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
大鑔
鑔的構造簡單,鑔體為一圓形金屬板,用“響銅”製成,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稱“碗”或“帽”,碗根與鈸邊之間叫作“堂”,碗是鑔的固定點,頂部鑽有小孔,用綢或布拴系,叫“鑔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鑔巾持住鑔身,相擊后振動發音。也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
鑔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洪亮而強烈,穿透力很強,善於烘托氣氛,是各種管弦樂隊和地方吹打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在吹打樂等地方樂種中在用於強奏時,極富氣勢,通常表現一種激情;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屬於節拍樂器。
根據鑔的大小及重量等不同,鑔分為雙光鑔、水鑔、京鑔、小鈸等幾種,其中小鑔和京鑔發音較高,多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中的武戲或伴奏吹打曲牌,常與奉鑼和仿蘇鑼配合使用;雙光鑔和水鑔發音較低,多用於文戲,與虎音鑼或中堂鑼配合使用,其中雙光鈸是粵劇的主要伴奏樂器。在民族管弦樂或器樂合奏中,雙光鑔和小鑔也已成為重要的節奏樂器。
鑔的演奏技巧主要有:
1、雙擊,兩面鑔同時碰擊,使樂音自然延續。這種擊法其發音響亮。
2、磨擊,兩面鑔交叉碰擊,使樂音自然延續。這種擊法音色沙啞。
3、悶擊,擊后立即將兩面鑔片貼在胸前(即“煞音”),使餘音不能延續,使發音短而悶。
4、單擊,用鼓槌(軟、硬槌皆可)敲擊一面鑔,發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滾動或悶擊。
大鑔聲音洪亮,多用於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大鑔音量大而餘音長,不宜演奏過密的音型。鑔除漢族廣為使用外,在藏、壯、彝、侗、傣、景頗、佤、白等少數民族中也廣為流傳。
大鑔
跑鬼是一種古老的帶有舞蹈性的迷信活動,曾流行於應縣。
共12個角色(按出場先後為序):
說文:戲曲丑角扮相,手拿掃帚或乾草。小鬼5名,均戴面具、穿戲裝、手執鋼鞭。判官:戴面具、穿黑蟒、持笏板。毛女:侍女裝扮。探司:戴面具,娃娃生打扮,持令旗、馬鞭。真武大帝:戴面具,道人裝飾,手持七星寶劍。角角鬼:頭扎毛巾,插一牛角或羊角,畫鬼臉,穿武生服。旱怪(鹽猴):身披羊皮,系紅腰帶,穿紅褲衩,頭、腰部纏羊腸(象徵旱腸、旱肚)。
活動時,選擇一塊平地,擺設香案。先由說文念白,介紹各個角色的相貌和特徵,接著5個鬼和判官依次上場,輪流表演,並同舞“五鬼鬧判”;繼而真武大帝出場降服眾鬼,令他們捉拿旱怪。眾鬼領命,直奔村外。旱怪事先隱於城(村)外鹽鹼地(意為鹽猴化身),屆時出現,沿街巷奔跑,邊跑邊搶奪路旁的食物。眾鬼在後追趕,旱怪跑至表演區,跪地被擒。眾鬼舉刀搭成“人”字架,探司押旱怪“過刀”,然後旱怪端一碗羊血,灑向人群,奪路又逃,眾鬼再追,旱怪再次被擒。最後,眾鬼割斷旱怪身上的羊腸,斬殺旱怪。
其動作有:“飛腳”、“趟馬”、“翻身”、“跌叉”’、“鐵頭槍”等,步法以跑跳步、圓場步、矮子步等為主。
五鬼盤叉是陵川縣冶頭鄉趙豁池村獨有的古老情節舞蹈。
大鑔
表演只舞不唱,以打擊樂伴奏,樂隊由大鼓3面、小鑼6面、大鑔12副組成。
河間大鼓具有演奏內容豐富、演奏技巧多變、演出效果火爆、參演人員眾多四個特點,深受民眾,尤其農村民眾的歡迎和喜愛,所以有其它藝術所不能具有的廣泛的社會基礎。
大鑔
河間大鼓演奏內容豐富。河間大鼓是打擊樂器,也有演奏樂譜——鼓譜。鼓譜,俗稱套,每一套表示一個內容。據調查,河間大鼓有100—150套鼓譜。現在比較流行的約30—50套。
河間大鼓
大鑔
河間大鼓參演人員眾多。河間大鼓因其體積大,伴奏樂器多,因而演奏時需要眾多演員。小隊須15—20名演員,大隊則須 40—50名甚至更多,一般平均每隊20—40名演員。再加上鼓樂聲特別大,所以必須有足夠大的場所才能表演。演員多,演出場地大,演奏的套路多,吸引的觀眾自然就多。在農村,每當大鼓表演時,可以說是家家鎖門,童叟出動,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或站高凳,或立房頂,或爬到樹上觀看。特別是農閑、節日時演出,更是觀者如醉,演者如痴。
大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