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墓
前蜀高祖陵寢
永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博物館。
永陵博物館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後期改名永陵博物館),坐落於四川省成都市城區的金牛區主幹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稱“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發現於1940年,發掘於1942年,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正式對外開放,1990年成立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墓內石刻精美絕倫,出土玉器、銀器巧奪天工、堪稱文物精品。前後蜀燦爛歷史文化在承唐啟宋進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為反映中華文明盛世輝煌的重要代表遺存之一。
永陵博物館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遊人開放。博物館內設有茶園,是成都最負盛名的品茶勝地。還特設有蜀宮器樂演奏表演,以滿足中外遊人的需要。
前蜀首都徠成都
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大分裂、大混亂時期,先後統治黃河流域的後梁、後唐、後漢、後周、後晉的五個封建政權稱為五代。在中原政權的周邊地區,又先後產生了十個地方王朝:吳、南唐、吳越、閩、楚、荊南、南漢、北漢、及前、后蜀,史稱十國。
在短短54年間,歷五朝十四帝,執掌政權時間最長者不過11年,最短者僅數月。由於戰爭頻繁、政局混亂,統治者均沒大規模修建陵寢。如今留下來的帝陵也屈指可數。其中發掘的前蜀永陵,后蜀和陵與南唐二陵都規模較大,在五代十國帝陵中有一定代表性,並對於探究唐代諸陵的內部結構有重點的參考價值。故此作為這一時期的典型。
永陵石像
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圖,河南舞陽人,平民出身,青年從軍,智勇兼備,曾任宮廷禁軍將領。在唐末軍閥的混戰中,逐步據有四川大部及重慶、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帶地區。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建都成都。前蜀的建立,使蜀地社會相對穩定,經濟與文化在唐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公元918年,王建病逝。其幼子王衍繼位后,荒淫失政。公元925年,前蜀為後唐所滅。
永陵陵冢呈半球形,直徑約80米,高約15米。陵冢*緣有9層保頂(地下4層,地上5層)永陵地宮為縱列式券拱頂磚石結構(內石外磚),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4米,最寬處6.1米,最高處6.4米,三室之間以木門作間隔,中室設棺床,上置棺槨,后室安放王建石刻真容像。地宮前面一段券拱建築,系20世紀50年代為保護地宮而增修。永陵文物有三大特點:永陵是迄今所知唯一的陵墓室修築在地表之上的地上陵,歷時千年完好無損,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例典範。
永陵文物
永陵及其文物具有崇高的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墓門
成都永陵圖冊
二十四伎樂
永陵最珍貴的文物,當屬雕刻在棺床壺門之內的“二十四伎樂”。東西兩面各10人,南面4人,均為女性。其中舞者2人,演奏各種樂器22人。共有20種23件樂器。在我國同時代的各類文物種,其樂舞場面之大和樂器種類之多皆可稱最,且極為寫實,頗具神韻。樂器編製屬龜茲樂系統。石刻極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晚唐五代宮廷宴享樂的樂舞場面,在雕刻技法上表現出很深的造詣,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史有極高的價值。
油缸
缸內盛油置燈,此即“長明燈”,又稱“萬年燈”。照常規,此缸應置於墓主腳下,即棺床南端。此似為特例。
石床
石床象徵帝王生前的御床,石床前端浮雕龍及獅形獸等神獸形象,正中安放王建像。
前置雙重寶,兩側分列謚冊匣與哀冊匣。謚寶、謚冊、哀冊等皆為謚法禮儀中之重器國寶。
王建石像
門票信息
1、對持有效證件的離休人員、殘疾人、現役軍人參觀實行免票。
2、對6周歲以下(含6周歲)或身高1.3米以下(含1.3米)的兒童實行免票。
3、對6周歲以上(不含6周歲)18周歲以下(含18周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實行半票;大中小學生集體預約參觀,憑預約單免票。
4、持成都市《老年優待證》的老年人黃金周半價,其餘時間免票。
5、持四川省《老年優待證》未滿70周歲的老年人實行半價。
6、70周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參觀免費。
開放時間
8:30—17:30,園林保護區 7:00—22:00。(全年開放,17:30停止售票)
成都永陵
可乘126、127、42、341、48、54、30路等路線公車。
地鐵線路
可乘坐地鐵2號線到“通惠門站”下車,沿西安路步行至永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