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8條詞條名為陳磊的結果 展開

陳磊

科技日報記者

陳磊,1977年9月生,科技日報的一線青年記者,中共黨員。自2004年進入科技日報新聞中心工作以來,認真學習並結合新聞實踐,落實科學發展觀,政治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她一直負責采寫重大典型、突發事件等特稿,表現出了新聞工作者應有的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5年來,她始終恪守職業操守,積極應對工作挑戰,兩次獲中國新聞獎,多次獲得科技好新聞、科星獎等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數次被報社年度考核評為采編十佳、優秀或嘉獎等。

陳磊注重夯實基礎,平日負責聯繫採訪科技部,掌握了高、精、專領域科技報道的采寫技能;她還不斷拓展能力,連續多年參與了全國“兩會”報道,並出色完成汶川地震、科技奧運和改革開放30年等許多“重頭戲”的報道,表現出快速反應能力,形成了獨特的新聞視角、表達風格和對大型題材的駕馭能力。

經歷


在挖掘典型和重大題材報道方面,在報社的總體策劃下,陳磊以極大的新聞敏感性,與同事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一批自主創新的先進典型。自2005年以來,先後南下深圳,北上大連,東進上海,采寫了《來自深圳自主創新的報告》等重大創新案例。深圳系列報道見報后,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成為全國報紙中此類報道之濫觴,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原國務委員陳至立作出重要批示,稱讚科技日報自主創新的宣傳,中宣部《新聞閱評》給予充分肯定。新華社、深圳報紙以及數十家網站轉載,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系列報道》,被科技界業內專家廣為流傳,賀國強還作了批示予以肯定。
陳磊擅長通訊寫作,以深度報道見長。2008年,她積極參與抗震救災、科技奧運等熱點報道,采寫的《他們,遙感著災區的“脈搏”》、《“科技奧運”向世界報告》等獨家報道,受到科技部領導和中宣部的肯定。與此同時,她通過長期積澱,著手采寫學術性和歷史性結合的長篇深度文章。為撰寫《30年前,全國科學大會的前前後後》,她多次去圖書館翻閱大量史料,採訪了十幾名專家,數易其稿,歷時兩月完成長篇報道,被《新華文摘》等多家媒體全文轉載。為撰寫《錢學森和他的系統科學思想與方法》,她閱讀相關4本學術著作,採訪多位專家,半年磨一劍,稿件見報后廣受專家好評,當天就被新浪、人民網等網站轉載。2009年,她采寫了《國際金融危機下的深圳》的系列報道,並在一周內,組織負責了科技日報對近200家企業就應對金融危機的調研,報告發表並上送國家有關部門后,廣受好評。
在會議報道方面,陳磊在全國“兩會”、全國科技大會、院士增選和國家科技獎勵大會等重大新聞的同題競爭中,力求獨特的報道視角,善於深度挖掘新聞事件本質。除了正面報道,她還敢於反映輿情,針砭時弊,披露科技界的不良風氣,如《浮躁虛假是自主創新的天敵》、《重大科技專項:急需排除“堰塞湖”》、《大型科研設備共享,咋就這麼難》、《官學錯位何時了》等,許多報道被中央電視台、人民網用較大篇幅轉播、轉載,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好評。

榮譽


陳磊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作品力求高產又高質。5年來,她發表新聞作品500多件,6成以上都被報社評為星稿,並屢獲獎勵。她和其他記者采寫的《來自深圳自主創新的報告》和執筆寫作的《我輸水工程首用盾構方式穿江越河》分別獲得第十六屆和第十八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能不能給我點時間‘發發愣’”》和《軟科學發展20周年紀實》系列報道分別被評為2005年度、2006年度“科技好新聞”;《院士制度功過:中科院院長“有話要說”》和《科普緣何難入童心》分別獲得中國科學院第九屆“科星新聞獎”文章作品類二等獎、三等獎,《他們為什麼守望這片風景》獲第十屆“科星獎”新聞三等獎。陳磊的《環境倫理應由書齋走向社會》等數篇報道被《新華文摘》摘要轉載。
2009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