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洞溝

首批風景名勝區

仙洞溝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城區西25公里,地外呂梁山南麓,總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是山西省人民政府1987年公布的首批風景名勝區。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景區自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醫護人員免費開放。

共有人文、自然景觀48處,由南仙洞、北仙洞、雲霧寺三大古建築群組成。境內仙跡燦燦,石洞幽幽,山貌奇特,景色秀麗,隨時令變化,景觀變幻無窮。

主要景觀


仙洞溝人文、自然景觀48處,主要景點有:酷似仙女靜卧的睡仙女峰;堯王夫人鹿仙女梳妝打扮的仙鏡石、梳妝台,受懲罰的仙梯、仙磨;八仙聚會的會仙台;韓湘子捨身成仙的捨身崖;烏龍棲身的大、小烏龍潭;唐高祖李淵仙洞脫險遺留馬蹄鏟、南天門;秦瓊為搭救李淵所遺留的將軍柱、將軍帽、拴馬樁;宋王趙匡胤三遊仙洞,遺跡眾多,有宋王石、饅頭嶺、十八盤、獅子坪、豹榆等;姑射神女羽化成仙時飄落的仙棺;堯王教子丹朱下棋的棋盤石;華北第一大嶂谷中,龍鬚瀑、巨蟒窟、鬼門關等景點比比皆是;以及半仙洞、睡仙洞、如意溝、鹿溝等。

南仙洞

仙洞溝
仙洞溝
有寺廟建築,名為興隆寺。興隆寺由神居洞、碧岩寺、觀音閣、戲樓及70多間房屋、40餘孔窯洞組合而成。神居洞,洞口嵌有一塊宋代熙寧年間的石碑,距今已達900年。洞內,有彩塑、壁畫、歷代石碑。後壁有兩個互相連通達數十米深的石洞。
還有碧岩寺、觀音洞依山而建,貼岩抱壁,風格獨特。

北仙洞

亦名佛興寺。這裡由50多廟宇和30餘孔窯洞組合而成。大雄寶殿、王母閣是北仙洞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建於山崖半腰,卧於石凹中。這座殿堂頭頂巨石,腳踩巨石,頗為有趣,殿內有釋迦牟尼塑像居於正中。東西兩壁,有“龍賜欽藏”經櫥,內存經卷。
另外還有王母閣、照天池、烏龍潭、水簾洞、鹿女洞、半仙台、南天門、棋盤石、陝西洞等古迹,都是北仙洞遊覽區的組成部分。
傳說有一位天界仙女,在雲端遙望風光綺麗的姑射山。忽見紫氣繚繞的山頂,有一位眉清目秀,英姿勃勃的年青人。仙女忽動真情,按下雲端與年青人相對,得知他叫焦變。兩人一見鍾情,常在山洞裡幽會。為防人發覺,每幽會,仙女總要呼風喚雨,形成水簾掛在洞前,便成為今天水簾洞。
仙女與焦變拜山神為媒,結為夫妻。玉皇大帝知道后,將她驅出天界,罰至姑射山。仙女愛心永存,與丈夫焦變在西溝恩愛度日。數年後生一女,名喚鹿仙女。因此,西溝又名鹿溝。
一次堯王出訪姑射山,恰與鹿仙女相識。他們一見鍾情,定了終身。不久在姑射山洞9即鹿仙女洞)舉行婚禮。在燈火齊明,鼓樂喧天的歡慶之時,堯王乘興將姑射洞一帶封為仙境,即今人所稱仙洞溝。婚禮所在山洞稱為仙洞。

文化環境


傳說

仙洞溝
仙洞溝
仙洞內有個會仙台,據說八仙常到這裡聚會。如今人們在洞內塑造了八仙雲遊聚會的故事情節。丰姿多彩的塑像,給遊人增添了無窮的雅興。
據碑文記載,宋徽宗趙佶在政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曾駕游姑射仙洞。現存的宋王石便是駕游時小憩的地方。
相傳唐高祖李淵南征,在霍州遇強敵,兵敗逃至姑射山,為一陡峭山崖所阻。李淵一怒之下,高呵鞭打,只聽霹靂一聲,山崖開裂成門,唐王始得救。後人稱此為“南天門”。

地理環境


氣候

臨汾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特點極為顯著,年均氣溫10.7℃,一月零下4℃左右,七月26℃。年降雨量555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旅遊信息


全區交通四通八達,南同蒲鐵路縱貫區境南北,大運公路、臨汾至平順河口、晉城至禹門口、大寧至臨猗、臨汾至大寧、臨汾至吉縣七郎窩等幹線公路和隰縣石口至孝義桃紅坡、霍縣至石樓、襄汾至鄉寧、隰縣至永和、臨汾至浮山等支線公路和眾多的簡易公路,縱橫交借,創成了較完整的交通網。此外,太原至臨汾開闢有民用航空線。極為方便。

免費政策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務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區)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有效證件指醫師執業證、醫師資格證、護士/護師資格證等相關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