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構成

人口構成

人口構成,是指把人口總體區分為各個組成部分。根據人口的不同特徵,可劃分為三大類人口構成:人口的自然構成、地域構成與社會構成。自然構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屬性來劃分的,主要有性別構成與年齡構成。地域構成指人口的地理分佈狀況,包括人口的行政、自然與經濟區域分佈、城鄉分佈等。社會構成是依人口的社會經濟屬性來劃分的,包括人口的婚姻狀況構成、家庭類型構成、階級或階層構成、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構成、在業與不在業構成、行業構成、職業構成、文化教育程度構成等。

根據人口構成因素的特點和作用的分類方式,可劃分為各種人口構成,常見的是分為三大類:1.人口自然構成;2.人口地域構成;3.人口社會構成。

概念


人口結構,又稱人口構成,是指將人口以不同的標準劃分而得到的一種結果。其反映一定地區、一定時點人口總體內部各種不同質的規定性的數量比例關係,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構成這些標準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人種、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職業、收入、家庭人數等。

結構分類


自然結構

依據人口的生物學特徵劃分,主要有性別結構和年齡結構。人口的自然結構既是人口再生產的必然結果,又是人口再生產的基礎和起點,對人口發展規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同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對人口自然結構起制約作用。

社會結構

依據人口的社會特徵劃分,主要包括階級結構、民族結構、文化結構、語言結構、宗教結構、婚姻結構、家庭結構、職業結構、部門結構等。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生產方式決定人口社會結構及其變動;人口社會結構反作用於社會經濟發展。人口的社會結構對人口再生產有重大的影響,不同的階級、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職業和部門,其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不同,平均壽命也有相應的差異。

地域結構

依據人口的居住地區劃分,主要有自然地理結構和行政區域結構。人口的地域結構狀況與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有關,合理的人口地域結構有利於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人口地域結構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壽命地區差異的重要原因。

意義


人口結構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歷史產物。在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鄉結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以及文化結構等,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變動的規律性。了解人口結構變動的趨勢,對於進行人口預測,制訂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制訂人口政策和社會經濟政策等,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口按各種特徵劃分的各部分間的比例關係。人口構成是人口總體內部的各種屬性特徵的數量和比例關係。它反映國家各地區人口的質量(素質)和經濟發展水平。

重要因素


人口結構各因素中,年齡和性別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結構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理想的年齡結構應符合“人口低增長和長壽命”二大特徵;人口低增長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長(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急速增長(人口出生率高於16.0‰)和負增長(人口出生率低於14.0‰)均會使人口結構惡化!理想的性別結構應符合“同年齡的男女性別人數相等或相近”。

年齡因素

一般來說,通過人口結構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大體的社會和經濟狀況。當論及這一問題,年齡是最重要的因素。以年齡劃分人口的時候,大致上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模型。
第一種是成長型。即出生率大大超過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這種類型的的社會人口將會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擔心勞動力的問題。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包括非洲大部分國家,印度,東南亞國家,南美洲國家都是這種類型。
第二種是穩固型,即人口的出生率與死亡大抵相當。青壯年占社會人口的中等偏上。這種類型的社會中人口的數量會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狀態中,不會出現較大幅度地增加或減少。
第三種是衰老型,即人口的出生率略低於或等於死亡率,老年人在人口中所佔比例較大,並且會越來越大。這種類型的社會人口趨於老化和減少。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除美國外都逐漸向老齡化的社會發展,生活和醫療水平的提高,加上人口出生率的減少,導致老齡化的國家缺乏足夠的勞動力,這已經引起了非常大的社會問題。諸如養老保險,老年人的醫療,社會負擔的加重等等。

性別因素

性別是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根據生物學的原理,人類生育男性後代和女性後代的機率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各佔50%。從整個世界範圍內來看,也確實是如此。但是在少數國家,由於傳統社會觀念以及某些特殊原因會導致人口結構中的男女比例失調。
過去認為中國的男性已經多出女性數千萬人,然而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男性人口佔51.27%;女性人口佔48.73%,總體比例並不失調。印度也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印度女性出嫁的嫁妝非常高昂,所以很多的家庭選擇把生出來的女嬰溺死以使整個家庭不至於因婚姻問題陷入貧困。另外,某些外來原因也會導致人口比例失調,比如說二戰結束后,由於蘇聯的男性在二戰中死亡過多而導致政府鼓勵生育。
其它的分類方法雖然也存在,但是沒有像前兩種這麼普遍和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


作為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中國,越來越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通常,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的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而超過了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中國在2005年達到了7.6%。實際上中國在2001年就已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
從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法國用了115年,英國用了47年,德國經過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驚人。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國將在2024年至2026年前後進入老齡社會,速度與日本大體相同。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實行了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出生率的下降。當然,出生率下降不會馬上與人口老齡化聯繫在一起。能夠參與經濟活動的15至65歲的“生產年齡人口”仍在增加。這一人口比率較高的國家,往往具有增長潛力。這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從普遍經驗來看,如果對人口結構問題應對得當,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就可以趕上發達國家,為此就需要建立一個能夠吸納年輕人的勞動力市場。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幾乎實現了完全就業,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口紅利的作用。
那麼,中國會怎樣呢?從人口構成來看,人口紅利期始於1965年至1970年。當時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由於生產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3.9%。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勞動力人口將在2015年轉為減少。日本的人口紅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結束,而中國也像韓國和台灣一樣,預計在2015年左右結束。韓國和台灣的收入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尚不足4000美元。換言之,在中國成為發達國家之前,人口紅利就將結束。
中國農村有很多的農民,他們實際上處於失業狀態。他們作為農民工大量湧入城市,尋找工作。中國只要充分發揮農民工的作用,就可以延長和長期享受人口紅利。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發展就歸功於此。
但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期也有可能縮短。流入城市的多數是年輕人,大量老年人留在農村反而加速了農村的老齡化。此外,年輕人一般學歷較高,而留在農村的老年人往往不具備農業以外的經驗、知識和技術。今後,他們不可能像年輕的農民工一樣尋找工作。如果那樣的話,人口紅利期又有可能縮短。
很多人期待上海和北京的繁榮能夠波及到地方,形成“13億人的大市場”。
上海人均GDP已經突破了1萬美元,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則是另外一種樣子。老齡化的問題最先突出表現出來的不是出生率較低的城市,而是貧困的農村地區,而且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並不健全。
中國所走的將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階段進入老齡化”的道路。

美國


美國是一個超級大國,來到這個國家考察的人們,一般比較關注經濟發展和社會政治現象而忽略人口發展現象。其實,美國的人口發展狀況也是耐人尋味的。多樣化的種族結構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據2000年人口普查,美國單一種族人口2.75億,佔97.6%;混血人種680萬,佔2.4%。在單一種族中,白種人2.11億,佔總人口數的76.7%;黑種人3400萬,佔12.3%;亞裔人1024萬,佔3.6%。美國的單一種族,由68個不同國家的種族構成。
這種多種族局面的形成,主要歸因於移民。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真正的所謂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及其後裔只有410萬,僅佔全國人口總數的1.5%,絕大部分來自於國外的其他種族移民及其後裔。從發現新大陸的15世紀末開始,西班牙、荷蘭、法、英等國開始向北美移民,從此開啟了美國移民的大門。到1773年,英國已建立了13個殖民地。據統計,1820到2002年183年間,外國移住美國的居民共6822萬人,其中來自歐洲的3882萬,來自亞洲的942萬,來自美洲的1895萬,來自非洲的79萬,來自大洋洲的24萬。在亞洲國家中,移民美國最多的國家是菲律賓(163萬),其次是中國(144萬),第三是印度(9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