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紅利期
人口負擔係數≤50%的時期
人口負擔係數小於或等於50%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期,也可稱為人口紅利期。
即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重越大,則人口紅利越明顯。
在出生率下降初期,出生率下降速度快於人口老化速度,形成
一個有利於經濟發展的人口年齡結構——少兒撫養比與老年撫養比在同一時期內都比較低,並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總人口“中間大、兩頭小”的結構,使得勞動力供給充足,而且社會負擔相對較輕。年齡結構的這種變化將帶來勞動力增加、儲蓄和投資增長、人力投資增加和婦女就業機會增加等,從而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利,這段時期在人口學稱為“人口機會窗口”或“人口紅利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變化,在從過渡型向現代型的轉變過程中,出生率下降速度快於人口老齡化速度,從而使得有一段時期勞動人口對少兒撫養與對老年的撫養都比較低,從而形成人口機會窗口。
在這段時間內,勞動力供給充足,社會負擔相對較輕,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歐洲1950-2000
中國1990-2015
印度2010-2050
大多數非洲國家2045年或更晚-?
65歲及以上人口佔7.7%
2010年9月8日,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系主任褚福靈表示,2005年,中國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10045萬人,占當年人口的7.7%。
根據聯合國人口老齡化的標準,一個國家60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比例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於7%,這個國家就進入老年型社會或老年型國家。
根據此標準,說明中國已經處在老齡化階段。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在發言中指出,我國2015年勞動人口將開始下降,老齡人口加速上升。
然而我國正在構建覆蓋人人的基本養老金政策體系,但仍有很多人沒有養老金,養老保障公共品尚缺位。亟待一個公平的、長期的、全民的、統一的、精算的、可持續的基本養老金方案。
預測
30年後出現“老齡社會危機時點”
老年人口撫養比逐年上升,從2039年左右開始逐年下降;從2050年左右開始再逐年上升,到2059年左右達到45.2%的最高值,然後又逐年下降,到2072年左右又逐年上升。
該比值從2030年左右開始,將一直不低於1/4;從2053年左右開始,將基本不低於1/3。
在2035年將出現8.1億勞動人口(15~64歲)對2.94億老齡人口(65歲以上)的局面,減去在校生、失業人口和未達納稅起征額的低收入人口,將出現不足兩個納稅人供養一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這被稱為“老齡社會危機時點”。
應對
社會統籌與個人積累並進
第一,需要社會統籌“廣覆蓋、保基本”,克服老年貧困現象;第二,建立個人賬戶,它是個人責任、市場機制和政府責任的集合體,有助於改善老年生活。
只有這二者科學組合,才能構建合理的、可持續的養老金體系。過度強調社會統籌並以欠合理的手段籌集資金,必然導致過重的財政負擔,危及政策的合法性,政策執行的社會成本趨高且不可持續。
社會統籌養老金是第一支柱,包括社會養老保險和政府養老補貼等,均可以通過提高退休年齡、繳費年限、居住年限、經濟狀況調查等條件限制待遇水平。
而個人積累制度化和市場化分別為第二和第三支柱,包括各類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儲蓄。
鼓勵彈性退休,變“危”為“機”
對於如何應對老年化危機,並且變老齡“危”為“機”,楊燕綏表示,可通過增加就業和資本積累的方式來提高老齡人口的人均產出。
那就是緩慢地延遲退休年齡,鼓勵企業和職工協議彈性退休,開發老齡人口的就業項目,增加老齡人口的收入。
另外,還可以適度降低勞動人口消費比例,增加養老儲蓄並做到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