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綏
清華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楊燕綏,女,1998年取得比利時根特大學法學院博士學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公共衛生學院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教授、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健康大數據與循證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楊燕綏
1998-2000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
2000年任教於清華大學。
中國老年學老年醫學學會-老齡金融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中國社會保險標準委員會委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門的專家委員會委員
亞行-財政部-發改委社會服務PPP項目中國首席專家
《銀色經濟與金融研究》雜誌主編
世界法律百科全書專欄作者(KLUWER)
中國國際醫療保險聯盟主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項目專家
國務院法制局項目專家
國家教育部人事司法律顧問
全國總工會法律顧問委員會委員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企業年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醫療保險分會常務理事等
楊燕綏
累計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部委委託、國際組織資助等3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包括《農村養老金結構研究(2004)》《彈性就業機制研究(2003)》《醫療服務治理結構:走進在管理型醫療(2005)》《計劃生育政策創新研究(2009)》《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2010)》《老齡化與養老金結構研究(2011)》《醫療保險基金平衡機制研究(2012)》等。國家社會科學重點項目《老齡化與養老服務產業化研究(2012-2014)》清華大學985項目和學院自主研究項目《老齡社會的養老保障研究:從未富先老到即老即富的政策設計(2012-2013)》《老齡人口紅利研究》等。出版了《勞動和社會保障法》(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4)《政府與社會保障—關於政府社會保障責任的思考》(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4)《新勞動法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2)《職業養老金實務與立法:職業養老金立法百題討論》(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8)《社會保險精釋》(法律出版社,2011.3)《社會保障》(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0)《社會保障法》(人民出版社,2012.6)《社會保障管理》(人民出版社,2015.12)等“社會政策與法律叢書”8本;出版中文和英文《企業年金理論與實務》(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4)《員工福利與退休規劃》(中信出版社,2004.1)《靈活用工與彈性就業機制—新規則,自由人的夢》(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8)《中國公務員福利制度改革》(中國財經出版社,2008.1)《醫療服務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走進社會化管理型醫療》(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2)、《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研究》(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1)《Social security legislation in China》(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13.12)等社會保障類叢書30多部;翻譯《員工福利手冊》(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等全球社會保障與養老金經典文獻翻譯5部;清華大學“民生保障與社會發展研究系列”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4)》(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10)《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5)》(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2);《銀色經濟與嵌入式養老服務》清華大學出版社。
研究領域
一、定義銀色經濟及其發展戰略
楊燕綏
二、養老金結構與制度建設
提出:“政府管麵包、自己掙黃油,即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二元結構養老金”。中國亟待夯實基礎養老金(中央統籌)、做大職業年金(與住房公積金互動發展,受託人管理)、管好個人養老金(稅優政策+養老金市場)。按照個人生命周期,先買房、后存養老金,早買房、多存養老金”。該團隊分別以“養老金政策與老齡人口紅利”(2009年12月),“老齡社會老有所養的頂層設計——人未富先老進入即老即富和人口紅利的政策建議”(2013年2月)和“養老金與住房公積金互動發展建議”(2016年9月)為主題向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政策建議報告。
自2001年起共舉辦12期“中國企業年金之路”系列論壇,在企業年金的定義內涵及特徵,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補充作用的定位,建立以受託人為核心的信託管理模式,打造安全市場運營機制,養老金投資審慎人原則及數量限制原則等方面研究居國內領先,帶動了業界對養老金結構的認識和研究。
自2004年接受中國金融理財師標準委員會的委託,建設《員工福利與養老規劃》課程,承擔金融部門國際註冊理財師的課程培訓工作(AFP、CFP、EFP),培訓學員10餘萬人。
三、構建醫療服務治理機制
領導的團隊與地方醫保、醫管和衛生部門及其醫療機構合作,正在努力構建一個基於醫療大數據的“醫保引擎的兩維五圈醫療服務治理機制”。治理即指利益相關人長期合作與共贏的制度安排和實施過程。兩個即指診斷處方信息的合規性和財務成本信息的合理性。將醫療服務的利益相關人被納入如下五個圈中:一是首診的醫生和患者;二醫療機構;三是包括藥物及相關服務供應商;四是醫療保險支付方;五是社會參與和社會評價;由此構建醫患首診合同、醫院服務合同、藥物合同、醫保支付合同、社會參與和評價協議的社會契約機制。在宏觀上實現醫療服務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在中觀上實現財政和醫保基金按照醫療機構和醫生的工作的風險和績效(DRGs)進行評價,並制定醫療保險的預付制度(PPS);在微觀上引導醫療機構根據上述原則制定事業發展規劃和進行成本控制,提高醫療服務質量(CIM)。她的團隊與江浙地區地方醫保機構合作,將上述學術研究與醫保政策和執行方案結合起來,並取得實效。近期,為支持和參與“廣東省醫療保險一體化建設”,舉行了覆蓋22市的系列研討班。2016年,承擔人社部“醫保促進醫改的醫療服務治理”課題,並相關國務院遞交了政策建議報告。
為深化醫改,她的團隊正在舉辦系列“醫治”峰會,為主管部門、經辦機構、醫療機構和葯企、學者提供了對話和彙集思想火花的平台。2015年底,“醫治”峰會(1)專題討論智能審核與醫保支付方法改革對醫改的影響(北京);2016年8月“醫治”峰會(2)專題討論了三葯治理(北京);11月5-6日醫治峰會(3)專題討論醫療大數據、醫保付費和醫院發展問題(深圳)。
四、構建服務型政府
“三級財政和四級信息管理,信息向上集中、中央頂層設計、服務向下”是楊燕綏對信息時代服務型政府運行機制的描述。她的團隊完成中編辦《服務型政府運行機制研究》和人社部《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能力建設》的課題。
個人理念
楊燕綏
(2)靈活用工與規範的彈性就業機制;
(3)醫保引擎與醫療服務治理的兩維五圈模型機制;
(4)銀色經濟及其中國老齡化時間表和發展戰略,以及人口紅利理論。
以上核心詞及其研究成果均在團隊陸續發表的研究成果中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