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俄文:проекта685《Плавник》,中文:魚鰭,英文:Project685《fin》,北約代號:Mike-class,譯文:麥克級,簡稱:M級),是蘇聯海軍隸下的一型攻擊核潛艇,是蘇聯海軍二戰後第三代攻擊核潛艇的一型。

685型攻擊核潛艇是以鈦合金作為艇體材料建造的潛艇,比蘇聯661型巡航導彈核潛艇,705型攻擊核潛艇945型攻擊核潛艇的下潛深度都大很多,是世界上下潛深度最大的核潛艇,極限潛深達到1250米。

685型攻擊核潛艇由蘇聯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僅建造1艘K-278艇“共青團員”號,1978年4月22日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工,1983年6月3日下水,1983年12月28日服役,1989年4月7日因事故沉沒。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蘇聯同時期的945型攻擊核潛艇
蘇聯同時期的945型攻擊核潛艇
20世紀60年代,美國彈道導彈核潛艇有了高速的發展,1961年已開始建造第三代的拉法耶特級戰略核潛艇(亦稱拉斐特級),並率先裝備了UGM-27B彈道導彈(即北極星A2導彈),后換裝UGM-73彈道導彈(即海神C3導彈),最後又有幾艘換裝了UGM-96A彈道導彈(即三叉戟I型導彈),到1967年拉法耶特級已建成31艘,美國研製第四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已勢在必行。在這樣激烈的軍備競賽形勢下,處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必須要有所應對。當時蘇聯海軍正在建造再加上已經服役的核潛艇,總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的核潛艇,因此其潛艇研製的重點是提高續航力和自持力,改善武器裝備的可靠性,並大力提高潛艇的隱蔽性和防護能力等一系列生命力指標,在這種軍事需求的推動下,蘇聯海軍不遺餘力地開展了大深度潛艇、水下高速型潛艇以及安靜型三種類型潛艇的研製,為蘇聯戰後的第三代核潛艇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1966年8月,蘇聯的海軍第1研究所經過論證,提出了大深度攻擊核潛艇的戰術技術任務書,對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攻擊核潛艇提出了較高的戰術技術性能要求,特別是對水下最大航速,最大下潛深度和所攜帶的武器。

建造沿革

685型攻擊核潛艇概念圖
685型攻擊核潛艇概念圖
新型攻擊核潛艇最初由蘇聯第16中央設計局設計(亦稱“波浪”設計局),總設計師是H·A·克利莫夫,1974年“波浪”設計局與第143特種設計局合併為孔雀石設計局,該項目改由第18中央設計局(現紅寶石設計局)接手繼續設計,總設計師為Ю·H·科爾米利,並獲得685型“魚鰭(Плавник)”的產品設計代號,被北約命名為“麥克級(Mike)”。除此之外,蘇聯在同一時期還研製建造了其他兩型第三代攻擊核潛艇,即945型攻擊核潛艇和971型攻擊核潛艇,這種獨特的研製方式除了表明蘇聯對發展高性能攻擊核潛艇的高度重視之外,還表明蘇聯對攻擊核潛艇的使用理念發生了變化。而若將俄羅斯攻擊核潛艇的發展分為四代,則685型應位於第二代的671型和705型與第三代的945型和971型之間。
蘇聯同時期的971型攻擊核潛艇
蘇聯同時期的971型攻擊核潛艇
1974年,685型批准技術設計后即轉入施工設計,主要著眼於加大下潛深度,提高深水作戰能力。從客觀條件來說,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蘇聯由於在新型結構材料的試驗研究,特別是關於高強度鈦合金的製造工藝已經日趨成熟,已有能力建造出滿足這種要求的特殊核潛艇。1976年,685型完成施工設計后,並未立即開始建造。有資料報道,當時北德文斯克造船廠的車間和船台已被941型戰略核潛艇(北約稱颱風級,颱風級首艇TK-208艇於1976年6月開工,1980年9月下水,第2艇TK-202艇於1978年4月開工,第3艇TK-12艇於1980年4月開工)所佔用,相比之下,941型的軍事、政治意義比685型要大。因此直到1978年4月22日(一說1980年),685型首艇K-278才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開始建造,1983年6月3日下水,1983年10月,K-278艇經驗收合格交付蘇聯北方艦隊,685型僅建成這1艘。

服役歷程

685型攻擊核潛艇側視圖
685型攻擊核潛艇側視圖
1983年12月28日,K-278艇開始服役,它既是一艘戰鬥艇,同時也是一艘試驗艇。1984年8月至1988年6月進行試驗性運行,1984年8月5日下潛到1020米的深度,當下潛到1000米時,該艇的結構在深水巨大壓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很大的變形,不斷發出刺耳的尖銳聲,令艇員印象深刻。這艘大深度的潛艇,試驗性運行的項目較多,除進行了極限下潛深度的深潛試驗外,還進行了魚雷發射試驗。潛艇在水下1000米的深度成功地進行了大深度魚雷發射試驗,表明其具有大深度發射魚雷攻擊艦艇的能力。參加了艦隊的演習,說明在1000米下潛深度,聲吶和其他設備實際上很難發現K-278艇,敵方武器也很難對其進行攻擊。進行了大深度應急吹除試驗和實際條件下的漂浮救生艙功能試驗。
K-278艇自1984年服役后,基本上無事故的運行了5年,期間蘇聯海軍在該艇上進行了很多科研型試驗,取得了豐碩的試驗成果,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鑒於這些原因,1988年10月,K-278艇被評為優秀核潛艇,並被授予“共青團員(Комсомолец)”號的艇名。1989年2月8日,K-278艇因事故沉沒。

技術特點


艇型結構

艇型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採用了水滴線型,球形首,水滴型尖尾,但和水滴型艇型又略有不同,艇中部是一個很長的平行中體,所以更像魚雷的線型。指揮台圍殼長13米,高6米,寬2.5米,其相對較長主要是為了安裝漂浮救生艙。在艇艉水平舵的端部,還有兩台浸水推進電機和輔推螺旋槳。
結構
685型基本結構仍然採用了蘇聯傳統的雙殼體結構,耐壓艇體直徑約9米,由48-T鈦合金製成,為此北德文斯克造船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工作,解決鈦合金的加工工藝、耐壓艇體的製造和耐壓艇體強度問題,它也是蘇聯/俄羅斯第3型採用鈦合金製造的核潛艇。採用鈦合金製造潛艇,不僅可以有效加大潛艇的下潛深度,還可以降低反潛飛機用磁探儀發現潛艇的可能性,因為鈦合金不僅強度高、重量輕,而且又有低磁性的優點,這就是俄羅斯海軍重視加大下潛深度,並且用鈦合金製造潛艇的主要原因。
蘇聯用鈦合金建造的四級核潛艇
序號型號(蘇/北)艇型排水量(水面/水下)潛深(極限/工作)航速(水面/水下)設計局數量
1661型/P級巡航導彈5197/7000噸550/400米25/44.7節,雙槳孔雀石1艘
2705型/A級攻擊型2300/3180噸400/320米14/41節,單槳孔雀石7艘
3685型/M級攻擊型5680/8500噸1250/1000米14/30.6節,單槳紅寶石1艘
4945型/S級攻擊型6300/8200噸600/480米18/35節,單槳天青石4艘
艙室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全艇分為七個耐壓艙室。分別是第1艙魚雷艙,上層有魚雷發射裝置,備用魚雷存放架及通信設備,下層有1組蓄電池;第2艙居住艙,由兩層甲板分隔,上層是生活艙室、軍官會議室和廚房,中層是艇員居住艙室,底層為食品儲藏室和淡水儲存艙及制淡裝置;第3艙中央指揮艙,為主要控制部位,上部集中布置了指揮部門的控制台和作戰情報指揮系統,底層布置了應急柴油發電機;第4艙反應堆艙,艙內有蒸汽發生裝置及一迴路全部設備及管路;第5艙輔機艙及配電設備;第6艙汽輪機艙,有一台主汽輪機組及兩台汽輪發電機;第7艙尾艙,有軸系,艉軸密封裝置,主推力軸承,舵機及傳動裝置,此外該艙還兼作逃生艙。俄羅斯未公布過685型較詳細的總布置圖,關於兩台汽輪發電機是布置在第5艙還是第6艙就有不同的報道。
艙內控制
685型攻擊核潛艇為有效地實施艇內大氣環境控制,該艇裝備了電解水制氧裝置、二氧化碳吸收裝置、燃燒裝置和過濾裝置。全艇分為艏部區域和艉部區域迴路,而這兩個迴路各自具有獨立的空氣調節和通風迴路。當該艇處於水面狀態時,採用艇外大氣環境中直接進行通風的方式,處於水下時則利用閉式循環進行通風,並且艇裝有相關的測量大氣組成的儀器。為了消除艙室內空氣中的油霧,在每個艙室內都裝備了獨立的滑油蒸汽消除設備,在其它各艙室的空調系統中也裝備了空氣過濾裝置。艇上的消防設備包括有泡沫滅火系統和鹵化烴滅火系統,各個艙室內都設置了滅火器站,每個滅火器既可以在所在艙室內啟動,也可以在相鄰的艙室啟動。
潛深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的大下潛深度是一項重要的戰術技術要素,類似在空戰中的戰鬥機要搶佔高度,潛艇的下潛深度大也可以佔有作戰使用上的優勢。首先可以降低深水炸彈的命中率,因為深水炸彈下沉到更大的深度,需要更多的時間,潛艇就有了更多的機動規避時間。其次可以利用水面艦艇聲吶的盲區,避開水面艦艇的搜索;同時可以避開反潛艦艇的搜索和攻擊,通過反潛帶帶攻擊再者可以擴大潛艇坐卧海底的範圍,以避敵人吶的搜索。此外還有利於降低螺旋槳的輻射雜訊,延緩螺旋槳空泡的出現。
685型的下潛深度加大后,還要解決由此帶來的一些問題。在大深度下,耐壓艇體的變形也會加大,給耐壓液艙,軸系、艙內鋪板的設計及設備的安裝都會帶來新的問題。潛艇與舷外、海水有聯繫的設備、系統,也要能經受大深度的壓力。潛艇在大深度失事時,如何將潛艇應急上浮至水面,以及如何拯救失事潛艇的艇員從大深度處脫險。對這些問題,設計局都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採取了相應的技術措施。首先設計人員在抗沉性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儲備浮力高達36%左右。在1000米的深度時,艇上的高壓空氣系統氣量不足,已經無力進行大深度的應急吹除,為了在潛艇發生事故時能應急上浮,艇上採用了一種吹除中組主壓載水艙的火藥吹除系統,通過火藥燃氣發生器產生燃氣和水蒸氣來吹除主壓載水艙。為研製該系統,進行過多次試驗。試驗時也曾發生過吹破壓載水艙的情況,變成了不是火藥吹除,而成了火藥爆燃,但最終還是解決了火藥吹除的安全問題,這也是俄羅斯海軍首次在大深度的核潛艇上採用火藥吹除系統。此外,還裝備了自動定量均衡吹除系統,以保證潛艇能更可靠地上浮。
救生裝置
俄羅斯971型攻擊核潛艇類似位置更先進的漂浮救生艙
俄羅斯971型攻擊核潛艇類似位置更先進的漂浮救生艙
685型攻擊核潛艇為了拯救失事艇員,還配備了漂浮救生艙,位於耐壓指揮台圍殼內,圓筒形,直徑上大下小,便於從艇上放出,能從1500米深度處上浮,可容納60至70人,有食物、淡水和無線電台,可在海上漂浮數日以待救援。由於飄浮救生艙布置在指揮台圍殼內,所以“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指揮台圍殼相對地比較長一些,流線型也差一些。在日常航行時,當潛艇上浮至水面狀態后,該艙可作為耐壓艇體內部與上層甲板之間的通道。1989年在“共青團員”號核潛艇沉入海底時,包括艇長瓦寧上校在內的5名艇員利用飄浮救生艙成功地上浮到海面上來,但因飄浮救生艙上部艙口蓋的密封性出了問題,在飄浮救生艙浮出水面后僅漂浮了很短時間之後,便因其內部進水又重新沉沒,最後救生艙內僅有一名艇員倖存。儘管如此,這仍舊錶明飄浮救生艙經受了實踐的考驗,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大深度救生手段。此外,在該艇指揮台圍殼的上部兩舷布置了兩個可拆式的耐壓容器,容器內各存放了一個充氣救生筏,每筏可乘20至25人,自持力3晝夜,整個充氣動作時間僅需1分鐘。另外,在第1艙和第7艙中各配置了1個航空救生艇,可乘5人。

艇載武器

暴風雪魚雷
暴風雪魚雷
685型攻擊核潛艇艇艏有6具533毫米的魚雷發射裝置,採用液壓平衡式發射系統,既可以發射潛射巡航導彈,也能發射魚雷。可攜帶22枚武器,其中6具魚雷發射管中可以布放6枚3種型號的魚雷和導彈,另外6枚導彈和10枚魚雷放在存放架上。主要武器為“石榴石”潛射巡航導彈(北約稱SS-NX-21“桑普森”/PK-55),暴風雪魚雷和САЭТ-60M魚雷。
“石榴石”潛射巡航導彈(北約稱SS-NX-21“桑普森”/PK-55),射程可達3000千米,可裝核彈頭。“石榴石”導彈是一種類似美國戰斧的巡航導彈,也採用慣性導航和地貌校正,曾在671PTM(北約稱V-3型)上改裝過,稱為671PTMK型。
暴風雪魚雷是一種超空泡魚雷,533毫米口徑,採用M-5水下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無制導系統,採用直航攻擊彈道,航速高達200節,射程15000米(一說10-11公里),對於這樣的高速魚雷,目標是很難進行規避的。САЭТ-60M反艦魚雷是1969年對САЭТ-60魚雷所作的改進型,採用聲被動自導系統,速度約40節,射程約15千米,西方認為其可裝核彈頭。685型可攜帶22枚武器,其中6具魚雷發射管中可以布放6枚3種型號的魚雷和導彈,另外6枚導彈和10枚魚雷放在存放架上。

水聲系統

685型攻擊核潛艇上配有МГК-500“СКАТ(鰩/舡)”主被動聲吶,1978年列裝,是第三代聲吶,它的搜索系統更優越,搜索距離可達200千米,比МГК-400“盧比康”聲吶的作用距離還大。

艇電系統

685型攻擊核潛艇配備有“公共馬車”作戰情報指揮系統和“牡熊星座-685”全緯度自動導航系統,БУХТА“海灣”偵察雷達和ЧНБИС“鳳頭麥雞”導航雷達,“閃電-Л”通信系統,包括“綜合”衛星通信站,以及“茴香”短波電台和“樹皮”超短波電台。
自動化
685型攻擊核潛艇上採用了先進的自動操舵系統,可自動保持艇的穩定航向和穩定深度。艇上設有全艇狀態控制台,控制台上的監視屏可以顯示全艇各種設備的工作狀態以及各艙室中的壓力、濕度、溫度、氧氣和二氧化碳的組分等信息,還可在控制台上發布命令。控制台上還設有電報式發文機構,用來下達命令和記錄命令。全艇狀態控制台內設置的文檔系統還能夠自動記錄指揮部位的命令和來自戰鬥部位的報告。艇上各艙中還設置了與艙室容積和主要設備數量相應的系列按鈕。當艇上值班人員將這些按鈕按動之後,即可強制性地對整個艙內所需檢查的設備進行自動巡視檢查,並將巡視檢查報告傳送到中央指揮部位的值班機械師處理。艇上設有閉路電視監視系統,不僅各艙室內裝備了攝像機,在舷外艉部也裝有攝像機,以便中央指揮部位了解各艙室內部和舷外的情況。

隱身技術

685型攻擊核潛艇的設計人員還對降低艇的聲場強度和抑制水聲設備工作干擾等問題給予了相當高的重視。艇上可能發出雜訊的設備和艇上的所有重型設備都採用了帶有兩級減振結構的基座,艇上其他設備也都採取了綜合減振降噪處理。為了進一步降低該艇的聲輻射強度和提高該艇的聲隱身性能,在艇體內表面和外表面敷設了吸聲降噪塗層和消聲瓦。

性能數據


艇體參數
艇長117.5米-118.4米
艇寬10.7米-11.1米
吃水
8-9米
7.4米(平均)
排水量
5680-5880噸(水面)
8500噸(水下)
航速
14.6節(水面)
30.6節(水下)
5節/輔推電機(水面)
潛深
1000米(工作)
1250米(極限)
自持力50天
艇員編製
57人(軍官29人)
64名(1986年起,軍官33人,專業士官21人)
傳動單軸單槳
動力系統
1台VM-5壓水反應堆,OK-650B-3蒸汽發生裝置,功率190兆瓦
1台BPTU-675汽輪主機,功率43000馬力
2台汽輪發電機,2×2000千瓦
1台ДГ-500型柴油發電機,1×500千瓦
2台輔推電機,2×300千瓦
1組蓄電池,112塊

服役動態


1989年2月8日,K-278艇以瓦寧海軍上校為艇長的第二套編製人員出海執行戰鬥勤務。
685型攻擊核潛艇沉沒狀態
685型攻擊核潛艇沉沒狀態
1989年4月7日上午,K-278艇返回基地到達挪威海北部距熊島200千米的海域,當時該艇正在350-400米深度以6-8節速度航行。10時55分,第7艙突然發生火災,隨即發出損管警報,進行損管作業,但未能撲滅火災,火勢在艇內蔓延並失去控制,艇即上浮至水面狀態。但是,由於艇上的火災形成的高溫使得艇上的高壓空氣總管的密封受到破壞,從而導致高壓空氣在艇內艙室泄漏。泄漏出來的高壓空氣加重了艙內火災災情。由於艇內火災時間持續過長,火災釋放出來的大量熱量使得與該艇第6、7艙相鄰的主壓載水艙以及第6、7艙內的許多系統和設備的密封性受到破壞,海水因此進入第7艙,使得該艇處於嚴重的艉傾狀態。最後,當“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儲備浮力全部被進入艇內的海水抵消殆盡時,該艇以艉傾的姿態迅速沉沒在1685米(一說1370米)海底深處。
在潛艇即將沉沒之時,約有50餘名艇員逃離浮在海面上,艇員開始乘舢板離艇,但舢板又不夠,派來援救的飛機投下的救生筏又離艇很遠。由於沒有得到及時的營救,最後僅27名生還者利用艇上裝備的充氣式救生筏逃脫,隨艇出海的69人中42名最終喪生,其中相當一些艇員實際上是在溫度僅為4至5攝氏度的海水中受凍而喪生的,這不能不說是“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更大悲劇。
1989年5月,K-278艇沉沒不久,蘇聯便利用“和平”號載人深潛器對海底的潛艇開展了水下調查活動,基本上摸清了潛艇在海底的狀況,水下調查對於蘇聯政府修改最初打撈“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的決議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最終根據該艇在水下的狀態以及十分昂貴的打撈費用,修改了原來作出的打撈決定,而暫時把該艇用混凝土澆灌覆蓋存封,等到條件成熟后再打撈,K-278艇這樣一艘世界上下潛深度最大的核潛艇從此長眠海底。

總體評價


685型攻擊核潛艇的作戰任務是搜索、跟蹤和消滅敵核潛艇,攻擊航母編隊,大型水面艦船和運輸船,是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攻擊型核潛艇
685型攻擊核潛艇火災的起因,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有種說法認為“由於電氣迴路及其系統發生故障,導致火災的發生和一氧化碳的迅速蔓延,開始是局部火災,但由於破壞了火災附近高壓空氣總管的緊密性(據有關資料,該艇採用40MPa的高壓空氣),致使高壓空氣泄向艙室,造成供氧,使火勢越來越猛。蘇聯紅寶石設計局和海軍也都沒有明確說明,艇的失事沉沒是因下潛深度大,艇體結構強度不夠造成的。根據蘇聯政府和海軍公布的一份報告說,該艇上的火災最初發生在泵控制系統中的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電氣迴路中。但是專家們認為,該艇的系統中存在著許多技術方面的缺陷,而導致該艇發生災難的根本原因正是這些缺陷。(現代艦船,艦船知識)
685型攻擊核潛艇K-278艇上有兩套艇員。第一套艇員在該艇服役的1983-1989年期間,完成了大部分的訓練和調整工作。第二套艇員主要是在訓練模擬器上接受了大部分的訓練,對於該艇的實際操作,他們幾乎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共青團員”號核潛艇發生事故的時候,卻恰恰是以瓦寧上校為首的第二套艇員在該艇上執勤,並且第二套艇員在第一次執行實際作戰巡邏活動任務時便發生了這次沉艇事故。

世界紀錄


世界上最大工作深度最深的潛艇:俄羅斯K-278型潛艇在1985年挪威海達到約1,027米(3,350英尺)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