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肯寺(PhnomBakheng)是柬埔寨吳哥古迹中供奉濕婆的印度教寺廟。它是9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都吳哥後在巴肯山上建立的寺廟。
巴肯寺(PhnomBakheng)
建造時代:九世紀末至十世紀初期893年
建造國王: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I)889-910年
建築風格:巴肯寺式(Bakheng)
供奉主神:濕婆(梵文:Shiva)
出入方向:東門山路上、下
巴肯寺
巴肯山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高約70米,是附近唯一的巴肯寺平面圖制高點。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WestBaray),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窟,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遙望吳哥窟。巴肯寺外有長650公尺,寬436公尺的長方形壕溝,可能是羅洛斯舊都建築的防水患工程用在新建築上。巴肯山四周有壕溝圍繞,象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
須彌山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廟山為陡峭的五級台基,正方形,高13米,底層長76米,逐層縮小到頂層長47米;陡峭的廟山象徵須彌山。廟山頂部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台基四邊中央,各有陡峭的五層石階,每層十級,直通寺頂平台,每層石階左右,守護著一對坐獅,有些
石獅已破損,看不出獅子模樣。
巴肯寺的109座寶塔,按嚴格的幾何圖案對稱地布置:頂層的五座
寶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點
梅花;廟山的每一層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五層階梯的每一道每一層,各有一對寶塔伺立左右,共有階梯寶塔40座;另有44座寶塔環立廟山四周。14世紀初元代航海家
汪大淵訪問
真臘時稱巴肯寺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還是金塔。今日不少寶塔已經殘缺不全。
巴肯寺
巴肯寺建在巴肯山頂,體現了當時
高棉人對山的崇拜。這座象徵著整個宇宙的建築,設計上充滿了象徵符號:7層平台:代表七重天,最上層的高塔代表宇宙中心;108塔:除中央高塔外,下面六層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個月相的108天;33塔:從每一面的中軸線上看巴肯寺,都只能看到33座塔,代表須彌山上的33位神祗。巴肯寺正對羅魯斯建築群,它建造在吳哥古都附近的一座孤立的山上。位於吳哥城外南面,原為都城的中心,台基為金字塔式的五層,各層有塔,層層而上,極為壯觀。在山頂可以俯瞰吳哥窟全景、吳哥古都和周圍的景點,是看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地點。
[1]北京旅遊網:http://www.bjlyw.com/bj/scenery/guowai/Asia/jianpuzhai/200602/15525.html
[2]途牛旅遊網:http://www.tuniu.com/places/2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