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
中國著名佛教建築物之一
佛教建築物。原為葬佛舍利之所。固有七寶裝飾,故稱寶塔,後為塔的美稱。《法華經。見寶塔品》:“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橫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踴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庄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胡統寺》:“寶塔五重,金剎高聳。洞房周匝,對戶交窗,朱柱素壁,甚為佳麗。”《元史.世祖紀十三》:“咀喃番邦遣馬不剌罕廠進金書、寶塔及黑獅子、番布、藥物。”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佑勝教塔》:“通州佑勝教寺在州治西北,學宮之右,逼近城垣。有燃燈古佛舍利寶塔,創自唐貞觀七年。塔頂有鐵矢一,世傳為金時楊彥升射中於上,迨今猶存。每值天朗氣清,塔影垂映於白河,河去州五里許。”《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晁梁自己同著眾人將屍抬入棺內,入在地中,建了七層形容詞塔,做了道場。”
寶塔是中國傳統的建築物。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隨處都能見到保留到今天的古塔。
其實,寶塔並不是中國的“原產”,而是起源於印度。漢代,隨著佛教從印度傳人中國,塔也“進口”到了中國。“塔”是印度梵語的譯音,本義是墳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圓寂後用來埋放骨灰的地方。
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的窣堵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塔”字也應運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蓋了stupa的音與義,從“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屍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國並沒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會土壤,佛教只好依附傳統的禮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樓閣台榭結合起來,“上懸銅串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即在多層的樓閣頂加上一個有九層相輪的塔剎。(三國時,笮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名九鏡塔,塔的形式是塔頂“上懸銅窣九重,下為重樓閣道”。)
在我國最常見的佛塔除以上兩種之外,還有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與中原相比,藏區的佛塔產生時間略晚。據記載,佛塔建築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傳入西藏,印度的覆缽式塔與西藏原有苯教的土石塔結合,並融入藏族的建築藝術,最終使藏式佛塔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建築類型。它作為聖物,供信徒頂禮膜拜,同時又威懾壓制邪惡或異己力量。從藏傳佛教儀軌分類,早期常見有噶當塔等供養塔,形制多與印度佛塔相似。14世紀后,除極少的異形塔外藏區所有佛塔可歸入藏傳佛教八大類型塔中,通稱“善逝八大佛塔”,即聚蓮塔(蓮聚塔)、伏魔塔(菩提塔)、法輪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降凡塔)、和合塔(和平塔)、尊勝塔(勝利塔)、涅槃塔。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中國寶塔,是中印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中國的古塔建築多種多樣,從外形上看,由最早的方形發展成了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多種形狀。從建塔的材料分,有木塔、磚塔、石塔、鐵塔、銅塔、琉璃塔,甚至還有金塔、銀塔、珍珠塔。中國寶塔的層數一般是單數,通常有五層到十三層。
大理三塔
2.我國最古的石塔山:山東省歷城縣柳埠村青龍山麓的四門塔。建於公元611年(隋大業七年)。塔身由大塊青石砌成,單層方形。塔頂用23行石板層層收縮疊築,成四角攢尖錐形。高15.04米,每邊寬7.4米,四面各闢一半圓形拱門。
4.我國最高的磚塔:河北省定縣城內的開元寺牆。始建於公元1001年(宋成平四年),建成於公元1005年(宋景德二年)。塔建於高台之上,平面里八角形。11層,高84米。我國最早的木結構塔縣山西應縣佛宮寺釋邊口塔。建於公元1056年(宋嘉?元年),高67米,八角形,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古代木構建築。
5.我國最傑出的金剛寶座式塔:北京西直門外的真覺寺(即今五塔寺)塔。建於公元1473年(明成化九年)。下面是16.6米高的大台座,上立五座高7米左右的寶塔。正中一座為13層,四角每座為11層。
6.我國最早的伊斯蘭教塔:廣州懷聖寺的光塔。它是唐朝開放海禁后,由前來中國貿易的伊斯蘭教所建。
該寶塔被廣泛應用於化工、機械、傳動領域,在連接水管、高壓軟管、氣管中使用。有多種規格,含內螺紋和外螺紋,口徑大小各一。
中國的古塔也是多種多樣的,從它們的外表造型和結構形式上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七種類型:
1.樓閣式塔:在中國古塔中的歷史最悠久、體形最高大、保存數量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這種塔的每層間距比較大,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層的樓閣。形體比較高大的,在塔內一般都設有磚石或木製的樓梯,可以供人們拾級攀登、眺覽遠方,塔身的層數與塔內的樓層往往是一致的。在有的塔外還有意製作出仿木結構的門窗與柱子等。
2.密檐式塔:在中國古塔中的數量和地位僅次於樓閣式塔,形體一般也比較高大,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演變而來的。這種塔的第一層很高大,而第一層以上每層的層高卻特別小,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塔身的內部一般是空洞式的,不能登臨眺覽。有的密檐式塔在製作時就是實心的。即使在塔內設有樓梯可以攀登,而內部實際的樓層數也要遠遠少於外表所表現出的塔檐層數。富麗的仿木構建築裝飾大部分集中在塔身的第一層。
3.亭閣式塔: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築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也具有悠久的歷史。塔身的外表就象一座亭子,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設立佛龕,安置佛像。由於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於修造,曾經被許多高僧們採用作為墓塔。
4.花塔:花塔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它的主要特徵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繁複的花飾,看上去就好像一個巨大的花束,它可能是從裝飾亭閣式塔的頂部和樓閣式、密檐式塔的塔身發展而來的,用來表現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它的數量雖然不多,但造型卻獨具一格。
5.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傳統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了,主要流行於元代以後。它的塔身部分是一個平面呈圓形的覆缽體,上面安置著高大的塔剎,下面有須彌座承托著。這種塔由於被西藏的藏傳佛教使用較多,所以又被人們稱作"喇嘛塔"。又因為它的形狀很像一個瓶子,還被人們俗稱為"寶瓶式塔"。
6.金剛寶座式塔:這種名稱是針對它的自身組合情況而言的,而具體形制則是多樣的。它的基本特徵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於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的寶塔,在中國流行於明朝以後。
7.過街塔和塔門:過街塔是修建在街道中或大路上的塔,下有門洞可以使車馬行人通過;塔門就是把塔的下部修成門洞的形式,一般只容行人經過,不行車馬。這兩種塔都是在元朝開始出現的,所以門洞上所建的塔一般都是覆缽式的,有的是一塔,有的則是三塔並列或五塔並列式。門洞上的塔就是佛祖的象徵,那麼凡是從塔下門洞經過的人,就算是向佛進行了一次頂禮膜拜。這就是建造過街塔和塔門的意義所在。除了以上列舉的七類古塔之外,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並不常見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閣式塔頂上分建九座小塔的九頂塔;類似於漢民族傳統門闕建築形式的闕式塔;形似圓筒狀的圓筒塔;以及鐘形塔、球形塔、經幢式塔等等,一般多見於埋葬高僧遺骨的墓塔。還有一種藏傳佛教寺院中流行的高台式列塔,即在一座長方形的高台之上建有五座或八座大小相等的覆缽式塔。另外,還有一些將兩種或三種塔形組合在一起的形制,如把樓閣式塔安置在覆缽塔的上面,或者把覆缽式塔與密檐式、樓閣式組合為一體,或者在方形、多邊形的亭閣上面加覆缽體與多重相輪等(即亭閣式覆缽塔,俗稱阿育王塔),這樣以來使古塔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樣了。
除了以上列舉的七類古塔之外,在中國古代還有不少並不常見的古塔形制,如在亭閣式塔頂上分建九座小塔的九頂塔;類似於漢民族傳統門闕建築形式的闕式塔;形似圓筒狀的圓筒塔;以及鐘形塔、球形塔、經幢式塔等等,一般多見於埋葬高僧遺骨的墓塔。還有一種藏傳佛教寺院中流行的高台式列塔,即在一座長方形的高台之上建有五座或八座大小相等的覆缽式塔。
另外,還有一些將兩種或三種塔形組合在一起的形制,如把樓閣式塔安置在覆缽塔的上面,或者把覆缽式塔與密檐式、樓閣式組合為一體,或者在方形、多邊形的亭閣上面加覆缽體與多重相輪等(即亭閣式覆缽塔,俗稱阿育王塔),這樣以來使古塔的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變化多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