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雄關漫道的結果 展開

雄關漫道

2006年張玉中導演的中央紅軍長征劇

《雄關漫道》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等單位於2006年聯合出品的電視劇,由張玉中執導,王健、杜源劉之冰宋佳倫、唐國強、劉勁、王伍福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紅軍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等領導下,為掩護中央紅軍轉移,轉戰八省,行程二萬餘里,不怕犧牲,主動吸引敵人,與敵人周旋,最終克服重重困難的感人故事。該劇於2006年10月16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

劇情簡介


《雄關漫道》劇照
《雄關漫道》劇照
一九三四年七月,國民黨軍又集中三十二個師的兵力向中央蘇區中心區域發起全面進攻,形勢日益惡化,紅軍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中央書記處、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並命令六軍團先行突圍,拉開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序幕。
任弼時、蕭克、王震領導的六軍團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於十月二十三日在黔東印江木黃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勝利會師,不退反進,繼爾發動湘西攻勢,直接威脅國民黨統冶腹地武漢、長沙,牽制了國民黨軍十一個師又兩個旅的兵力,為中央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力地策應中央紅軍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長征。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紅二、六軍團才開始長征。他們攻取湘中、再轉黔東,突破烏江、實施烏蒙迴旋戰,既要與數十倍於自己的敵軍周旋,又要在通訊困難的情況下與中央建立聯繫。佯攻昆明、巧渡金沙,一九三六年七月在川康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並促成了紅四方面軍北上,一九三六年十月下旬最終形成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大好局面。二、六軍團轉戰八省,行程二萬餘里,經歷大小戰鬥幾百次,付出了重大犧牲,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主席在陝西保安會見紅二、四方面軍領導時說,出貴州,過烏江,中央紅軍付出了大代價,二方面軍討了巧,就沒有吃虧。你們一萬人,走過來還是一萬人,沒有折本,是個了不起的奇迹。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任弼時王健
賀龍杜源
岳林盛劉之冰
李明皓宋佳倫
凌霄奚慧苓
蔣曉玲賀丹丹
毛澤東唐國強
周恩來劉勁
朱德王伍福
劉伯承張再新
徐向前任明生
關嚮應張日輝
蕭克王朴
周昌張政勇簡介紅軍電台隊隊長
何秋姑陳一方
王亞楠陳懿
何家媽董娉
張振漢楊猛
周素園張志堅
羅松林徐光宇
藍司令黃若萌
李覺趙曉明
蔣介石許道臨
雷參謀李海濤
劉院長陳歷明
王震李燕生
李明全張寧彤
何家根戴慧康
何德貴張浩
(加拿大)SerceStJean博德士
羅參謀李新華
鍾予明趙中華
顧祝同金鑫
何鍵李振平
尤雲魯玉傑
特派員馮平

職員表


出品人明振江、朱彤、陳洋、鄒俊
製作人龐敏、陳倩
監製李洋、陳全勝、劉國治、劉旭
原著歐陽黔森,陶純
導演張玉中
副導演(助理)喬和平、王暉
編劇王元平、歐陽黔森、陶純、張玉中、趙玉瑩、趙朝龍、趙會生
攝影強軍、王為東
配樂董立強
剪輯陳亞中、楊曉英
道具於健
美術設計劉明
服裝設計聶淑麗
燈光饒正友
錄音鄧健如
劇務楊海兵
布景師王勝民

角色介紹


  • 任弼時

    任弼時

    演員王健

    政委,顧全大局,光明磊落,堅持原則,與賀龍是二、六軍團的旗幟和靈魂。他對賀龍的信任和支持,對二、六軍團重大行動的決策。在面臨敵軍130個團的重兵圍攻時,任弼時開始否決了賀龍的外線作戰構想;但當部隊遭受嚴重損失的事實證明了被動防守的失誤之後,任弼時馬上轉而支持賀龍,並主動承擔責任,作出檢討,與賀龍共同精心制定新的作戰計劃。

  • 李明皓

    李明皓

    演員宋佳倫

    性格衝動,不止一次被人稱為“草莽英雄”。常與岳林盛在戰場上爭強逞勇,在磨難中又相互支撐,有反差,有矛盾,更有兄弟般的革命情義。

  • 賀龍

    賀龍

    演員杜源

    二、六軍團的旗幟和靈魂人物,武行出生參軍,性格剛毅,善打惡仗,臨危不亂,沉著決斷,有大將之風,襟懷坦蕩,與任弼時精誠合作,帶領二、六軍團屢克強敵,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 岳林盛

    岳林盛

    演員劉之冰

    知識分子,總戴著一副眼鏡,人稱“四眼”。果敢且有判斷力,是個有理想有信仰的人。當過小學教員,因教育救國的理想破滅而走上了武裝革命道路。對蔣曉玲的愛深深地珍藏於心,本打算等到革命成功的那天向其表白。卻在過草地的過程中,因嘗野菜而中毒犧牲,這段美好的姻緣被殘酷的現實毀滅。

  • 凌霄

    凌霄

    演員奚慧苓

    岳林盛表妹,富家女,知識型女性,宣傳隊隊長。在軍營中,在黨的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下成長為一位紅軍女戰士。和賀龍猶如父女般親切,與紅二方面軍所部團政委李明皓互生好感。

  • 蔣曉玲

    蔣曉玲

    演員賀丹丹

    積極陽光的知識女性革命者,冷靜理性,又天真富有理想,與岳林盛情投意合,本想革命勝利后在一起,卻因岳林盛的中毒犧牲,使這段含蓄委婉的姻緣破滅。

音樂原聲


歌曲名作詞作曲演唱
《雄關漫道》明振江董立強譚晶
《天涼了》歐陽黔森、陶純董立強氧氣組合、田景芬
雄關漫道劇照
雄關漫道劇照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眾所周知,紅軍有三個方面軍,即紅軍三大主力。以往以長征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大多以反映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的長征為主,紅四方面軍由於與中央紅軍有過會師,也曾多次得到交叉展現,而作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二方面軍則很少表現。二方面軍的歷史,同樣是一部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史詩。從紅二軍團洪湖革命根據地的全部喪失,最低谷時只剩下3000人,4名黨員,到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從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先遣隊從中央蘇區的生死突圍,到紅二、六兩軍團黔東會師,無不充滿艱難險阻。尤其是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后,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領導下不退反進,由黔東向湘、鄂兩省發展,直接威脅國民黨統治的腹地——武漢、長沙。“引火燒身”吸引牽制了大批敵軍,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紅二、六軍團才開始長征。其間在與中央一度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既與數十倍於自己的敵人周旋,又與張國燾的陰謀分裂活動作鬥爭,促成了紅四方面軍北上,最終形成了三軍會師的大好局面,給中國工農紅軍自1934年秋開始的戰略轉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他們共轉戰八省,行程二萬餘里。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中,紅二方面軍的作用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可以說,沒有他們的牽制和策應,中央紅軍的長征將會更加困難,損失會更大。而所有這些,以往的影視作品還很少涉及。《雄關漫道》的出發點,便是要彌補這一缺憾,藝術地再現這段歷史,使廣大觀眾對長征有一個更加全面、完整的認識。
二、以往以長征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基本以反映黨內路線鬥爭和軍事鬥爭為主,注重從大背景、大事件和大人物上去宏觀把握,客觀上宜粗不宜細。具體到領袖以下的人物,尤其是廣大紅軍官兵,很難展開去表現。長征是人的長征,人是長征永恆的魅力所在。長征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史詩,更是人類歷史上一曲驚心動魄的壯麗凱歌。長征的背景、主線、基本脈絡,人們已經很熟悉了,這些在《長征》等一些影視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但是,人們更渴望了解的是長征中的人,長征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以電視劇《長征》為例,它充分注重展示黨的路線鬥爭,除了粗略地展示了領袖和重要人物的情感以外,不能更多地充分地展示那些感人淚下的故事。觀眾當然也想知道的是長征中廣大紅軍指戰員們有怎樣的情感世界、生命歷程和戰勝敵人、戰勝自然、戰勝自己的具體過程。《雄關漫道》一劇在注重主線條的同時,加重紅軍指戰員在長征中的感情戲,把那些鮮為人知動人心魄的故事充分展示開來,使《雄關漫道》里的人物有肉有血,讓觀眾感受到有別於《長征》的另一種味道。《長征》和《雄關漫道》的互補,更能夠讓廣大觀眾全方位地了解波瀾壯闊的人類史詩——長征。
三、2006年10月是紅軍三大主力在陝北勝利會師70周年。多年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反覆強調:我們的部隊、我們的幹部要永葆紅軍本色。在紀念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70周年這個重要時期,把《雄關漫道》奉獻給全國人民,正逢其時。而且據調查了解,全國範圍內,尚未有製作單位進行紀念紅軍長征題材的電視劇創作,可以說,本劇是惟一的一部。
無需諱言,《長征》一劇的巨大成功,給我們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但同時也為我們創作《雄關漫道》作了很好的鋪墊。《長征》的恢宏、大氣,尤其是對路線鬥爭和軍事鬥爭這兩根主線的濃抹重彩和準確把握,使得我們可以把大量的筆墨放在人物上。《雄關漫道》在重大事件上做到真實、準確,但不做大的展開,能清晰、簡明、讓人明白即可。重點突出“堅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這一主題,寫人物,寫故事。寫出一個生動、鮮活、血肉豐滿、充滿生命質感的長征。從而與《長征》形成互為彌補、相得益彰的姊妹篇,奉獻給觀眾。

幕後花絮

烏江山峽再現紅軍身影
2006年5月27日,在烏江山峽百里畫廊,來自武警銅仁支隊、和平鎮民兵預備役隊伍和2004年的退伍軍人60名“紅軍”一下船,就按照《雄關漫道》攝製組B組導演喬和平的要求各就各位。
“蹲下。檢查一下裝備。全體注意,開始實拍,一、二、三。”喬和平話音剛落,隱藏在亂石堆中的“紅軍”陸續起身。“走、繼續走、不要停……”“部隊”在喬和平的命令下,爬山涉水、翻山越嶺、過急流、闖險灘,一組組當年紅二方面軍艱難行軍的畫面進入攝像機鏡頭。
為了保證高質量完成拍攝任務,每拍完一組鏡頭,化妝師都立即上前,檢查戰士的裝備、著裝,“戰士”們也“百依百順”,任憑化妝師“擺布”。
一個鏡頭,“戰士”們在亂石堆中、在險灘和古纖道上來回走十餘趟,“戰士”們累得滿頭大汗,但誰也沒叫苦,都說:“當年紅軍長征時爬雪山、過草地,比這不知苦多少倍,都挺過來了,我們這點苦、累算得了什麼!”
群眾演員過把戲癮當紅軍
“聽到要招200多名群眾演員,我趕忙報名,沒想到還真給選上了。雖穿上厚厚的紅軍衣服、裹著綁腿、扛著沉沉的槍累了一天,但是讓我真切體驗到當年的紅軍生活,紅軍扮演者張軍一邊換下紅軍衣服,一邊得意的向記者介紹扮演紅軍的體會。
在官舟鎮妙壩完小拍攝軍民大聯歡中,來扮演紅軍、老百姓的群眾演員達200多人。他們頂著炎炎烈日,按照導演的要求,有板有眼地訓練著每一個動作,認真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記者看到,他們雖然揮汗如雨,但沒有一個叫苦說累。
來觀看拍戲的官舟鎮青龍完小老師王浩看別人演得有聲有色,動了當一回紅軍、過一把戲癮的念頭,於是到攝製組請求參加扮演紅軍。在拍攝部隊與老區人民依依惜別時,扮演老百姓的67歲退伍軍人蒲朝鮮看著遠去的紅軍,憶起往事,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

導演闡述

有影響的關於長征的影視劇可謂不少。電影有《草地》、《萬水千山》、《長征》、《彝海結盟》、《四渡赤水》等,電視劇有《井岡山》、《血戰萬源》、《長征》等,有的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再拍長征從何下手,怎麼出新?如何超越?《雄關漫道》的創作面臨著許多操作上的難題。然而不創新就沒有出路,必須毫不猶豫地走下去。
首先,要從創作觀念上更新,改變編年史式的結構方式,在故事和細節上多下工夫,因為從觀眾和審美的角度上看,一部反映歷史的藝術作品必須有藝術上的創造,而不是簡單地比照歷史進行羅列;必須進行必要的藝術虛構,因為歷史人物的命運和結局,對觀眾來講已不再具有懸念,恰恰與歷史人物有關的小人物具有較大的張力和創作空間。寫好小人物,並通過小人物透視和折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將是這部電視劇的一個基本起點。惟有如此,才有可能避免冗長的會議,才有可能迴避對眾多歷史人物的對號入座,才有可能疊加複合信息並增強可看性。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歷史人物,表現歷史人物的雄才大略、非常的情懷既要尊重史實,又要不拘泥於史實,要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另外,故事的節奏要快,形式上要新穎。故事的切入點很重要,要能一下子抓住人,要使故事中的人物儘快出場,波浪式推進,不斷有新的懸念,不斷有高潮產生,讓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互相交織、互為支點,共同推進故事發展。必要的矛盾要設置,要照顧觀眾的欣賞習慣,要使主人公的命運帶動故事、牽著觀眾。既要重視故事自身的內部節奏,又要注意外部節奏。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怕觀眾看不懂,要把支點永遠放在前景的主人公身上。採用版塊式結構也主要是考慮故事點和節奏的要求,因為二方面軍的長征要晚於一、四方面軍的長征,不能雷同,要把有意思的點和事件拎出來,要有聞所未聞的效應。全片要既成版塊,從宏觀上還要不失整體的完整性,各個版塊要用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有機地串起來。故事的主題要深深地埋起來,不用政治口號,要通過人物命運和細節揭示主題。紅軍長征是一種無奈之舉。無奈中的抉擇、無奈中的智慧、無奈中的壯舉和人格魅力更耐人尋味,無奈中百姓的追隨也更具有說服力。紅軍的生存狀態和當年百姓的生存狀態也許有某種契合,為了有衣穿、有飯吃,為了象人一樣有尊嚴地活著。靠一種簡單的生活理想,許多窮苦人和許多具有殉道精神的知識分子奇妙地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中國革命的一個奇觀。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也因此變得具體而明了。為希望而生存,由生存而信仰,這就是本片最大的主題。本片力爭在這種認識基礎上塑造出一批全新的人物,尤其是塑造一個全新的政治工作者的形象。政治和軍事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甚至是一體的。
真實感人、新穎大氣是我們最基本的追求。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粗製濫造、矯情虛假的作品不但不會再吸引眼球,反而會引起觀眾的逆反。真實是第一位的,真實要從細節和人物關係上下工夫,要在演員的選擇和表演上把好關,要在環境的選擇、氛圍的營造上做到位,化服道既要生活又要典型,要有時代感、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要主意打破環境和化服道造型上的規整,要破敗,要使百姓參加紅軍和戰爭的殘酷具有視覺上的說服力,否則所有的人物語言將黯然失色,不僅蒼白而且自相矛盾。為此,我們必須強調視聽效果上的複合信息,強調用鏡頭語言來演繹故事,而不是靠演員的嘴不停地說,或簡捷或濃墨重彩,使觀眾走進特定的歷史時空,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使其思考、玩味,受到感染並得到情感上的升華,使整部作品大氣而不流俗。另外,大氣並不是指場面拍得有多大,而是指畫面的內涵和人物的情懷有多大。場面若不表現人物和情懷也不過徒有其表。大氣需要創作人員認識水準的提升和共同努力。
故事的基調。本劇反映的是二方面軍“長征”的歷史。不是考古和簡單地重複,而是創造性地演繹。要表現賀龍、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廣大工農大眾在國家、民族的危難關頭所面臨的抉擇以及他們的命運、情感和追求。因此它的基調首先應該是凝重的。湘鄂川黔一帶逶迤的群山、綿綿淫雨、迷朦的霧氣,泥濘的羊腸小路、濕滑的石板路、行色各異而又古色古香的村鎮為這種凝重提供了最基本的元素。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要在凝重中表現人物的不屈和頑強,在凝重中表現人物內心深處的靚麗、溫情和浪漫。寒夜裡溫馨的燈火(各種油燈、篝火、火把),漫山遍野的山花,激戰中的炮火在凝重之中也許會格外富有詩意和獨到的韻味,在用血與火鋪就的《雄關漫道》中,將會迸發出迷人的光彩。凝重基礎上的“豐富多彩”將構成本片的基調。
故事的音樂。音樂在影視藝術中是聲音構成的重要環節。好的音樂既要強化主題、提升情感、和畫面互補,又要讓人感覺不到形式的痕迹,也就是切題。除了作為一個“群體”的有變奏的主題外,還應該有作為貫穿人物和版塊中人物情感的副主題。要巧妙地利用傳唱廣泛的民歌,甚至可以因為文工團員的存在把民歌變成一種劇作元素。另外,西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的曲調可以很好的利用,對全劇的地域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的形成將大有補益。總之,本劇音樂創作的空間十分寬廣,要用心去體會,要好好挖掘。
演員。演員的選擇和定位決定著一部片子的成敗。演員的型和氣質要從本色上有區別,這並不是概念化和臉譜化,主要是為了典型化的需要。一部片子播出之後,觀眾記住的除了些許細節和故事情節之外,印象最深的往往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員的型的選擇是否到位、是否準確是一部片子成敗的關鍵,粗、瘦、質樸、精幹、醜陋是其顯著的外部特徵。演員的表演上強調無表演的表演。要用鏡頭說話,要營造特定的氛圍幫助演員,要賦予演員特定的細節和動作,千萬不能讓演員在鏡頭前硬演,要把角色當成人來演,無論正反面人物首先是人,然後才是特定歷史背景、特定人物關係中的人;人物語言要有特點,要符合人物身份,要質樸;演員要熟悉歷史,對時代背景要有一定的認識,表演要有充沛的內心依據,既要生活又要典型。要突出每個小人物的特點,並使其個性化。在人物塑造上,無論大人物和小人物都要追求完整性。群眾演員往往被忽略,其實他是影視劇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群眾演員的形象、服裝、道具、行為動作將直接影響片子的質量,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抓好群眾演員的工作。
造型。包括景、演員(化服道)、攝影、燈光等的造型。既要有時代感、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要典型,還要符合藝術美的要求。藝術美是一種境界,決不是簡單的美和丑的概念。這種境界需要我們整個團隊認識水平的提升,境界的高低是我們整個創作群體綜合水平、綜合實力的體現。在認識到位的基礎上輔以大家的團隊精神、拼搏努力,才可能出精品佳作。
《雄關漫道》對我們這個創作群體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要既要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因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並不是一句空話,還要挑戰自我,因為拍攝周期和拍攝質量是硬性的。我們必須堅定地走下去。
講好一個故事,講得真實感人、新穎大氣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讓我們共同努力!

聯合攝製

中央電視台
八一電影製片廠貴州省委宣傳部
福建省成龍集團有限公司
成都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
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
北京懋伯蘭文化傳播責任公司

相關內容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是當年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策馬經過婁山關時填寫的《憶秦娥·婁山關》一詞中的名句。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取名於該名句、講述長征故事的20集電視劇《雄關漫道》,2006年10月16日晚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和以往多數反映紅軍第一、四軍團長征歷程有所不同,此次《雄關漫道》吸引觀眾的最大看點在於著重講述了紅軍第二、六軍團,在中央紅軍長征開始前和進行中,在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等的領導下,轉戰八省,行程二萬餘里途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該劇導演張玉中曾執導過《大決戰》、《大進軍》等影片。張導介紹,《雄關漫道》在真實反映軍史、塑造老一輩革命家的同時,還精心刻畫了一批紅軍隊伍中的普通人,這些角色雖然是虛構的,但是在他們身上融入了當年許多紅軍指戰員的影子,劇中這些小人物是“紅花”,而賀龍、朱德及任弼時等這些重要人物反而成了“綠葉”。“長徵人物的命運和結局,對觀眾來講已非常熟悉,但與歷史人物有關的小人物,還具有較大的創作空間。通過小人物透視和折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是這部電視劇的基本起點。這樣就避免了冗長的會議以及觀眾對歷史人物的對號入座。”
為了更加真實地反映戰爭場景的慘烈,此次八一電影製片廠動用部隊200多人長期跟劇組,其中武警總隊第一支隊官兵全程參與了拍攝。為了實地取景,劇組行進的路線也堪稱一次長征,整部戲行程36萬餘公里,共布炸點3000多個。
張導表示:“拍攝中,我們盡量打破環境、化裝、服裝和道具造型上的規整,達到破敗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戰爭的殘酷性在視覺上有說服力。”
《雄關漫道》中,電視劇《海之門》中飾演毛蝦九叔公的杜源扮演賀龍,從《太行山上》走下銀幕的王伍福扮演朱德,特型演員王健扮演任弼時。
該劇重點表現的是紅軍第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前身)在中央紅軍長征開始前和進行中,在賀龍、任弼時、關嚮應等領導下,轉戰八省,行程二萬餘里,在時間和路線上不同於中央紅軍的長征,在過去鮮為人知,該劇彌補了這一空白。另外,該劇在真實反映黨史、軍史和努力塑造老一輩革命家的同時,還精心刻畫了岳林盛、李明皓、凌霄、秋姑等人,表現了他們作為普通紅軍指揮員和紅軍戰士的感人形象。中間,還穿插了紅軍感化和收編苗族“神兵”。
以拍攝重大革命歷史題材見長的八一電影製片廠,此次專門抽調了一批精兵強將參與創作和拍攝,還邀請和挑選了一批著名演員扮演劇中的各種角色。其中八一廠導演張玉中曾參與了《大決戰》、《大進軍》等系列影片的拍攝,執導過《呂正操1942》、《月出月落》、《兵變1938》等近20餘部影視作品,是一位頗有追求的中青年導演;總攝影師強軍、攝影王為東、美術劉明都參與過幾十部影視劇的創作並多次在軍內外獲獎;劇中演員有很多我們熟悉的面孔:在電視劇《玉觀音》中飾演隊長老潘的杜源扮演賀龍,曾經在不同影片中30多次飾演任弼時的王健在該劇中“專業”扮演任弼時,從2005年的《太行山上》走下銀幕的王伍福扮演朱德。
八一廠除《雄關漫道》這部電視劇外,還有三部作品正在拍攝和製作中。其中,有一部故事片大製作《我的長征》,表現紅軍長征的大背景;還有一部大型專題片《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反映毛主席作為一代偉大的戰略家指揮戰爭、用兵如神,其中包括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戰役等;還有就是與外單位合作,將八一廠1974年攝製的故事片《閃閃的紅星》改編成動漫片;這些作品都在2006年年10月份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活動中推出。
雄關漫道海報
雄關漫道海報

獲得榮譽


日期屆次獎項獲獎方結果
2007年第10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雄關漫道》獲獎 
2008年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雄關漫道》獲獎

作品評價


《雄關漫道》能夠把歷史唯物主義觀和藝術辯證法融會在一起,既尊重歷史,又敢於創造,特別是在領袖人物的劇情上處理得很好,在人物基調不變的情況下,大膽地虛構了許多成功的人物形象,既有領袖也有普通人物,構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精彩歷史情景,使觀眾不斷地在新的情景中對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認識(中國作家網評) 。
該劇除真實地正面展現事件和人物之外,還在歷史氛圍的營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環境造型上力求逼真,使其具有歷史感、生活感和紀實性。此外,該劇在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方面有新的突破。它不僅反映了愛國情、軍民情、官兵情、戰友情,還更多地表現了親情和愛情,真切感人,催人淚下。這些情感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大膽表現,使觀眾認識到,不僅“紅軍都是鋼鐵漢”,而且是英雄肝膽也柔腸,是一群重情重義、可親可愛的活生生的人(《貴州日報》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