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1942年7月29日設立。授予個人表現英勇果斷,靈活指揮戰鬥並給敵以重創的蘇軍排至師級軍官。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
(俄文:Орден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前身是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1725年頒授的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帝國勳章(俄文:Орден Святого Александра Невского),用以表揚對國家有傑出貢獻─主要是政治或軍事上─的俄羅斯市民。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提及聖弗拉基米爾勳章及聖安德烈勳章是更高榮譽的勳章。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帝國勳章在1917年被廢止,但蘇聯在1942年7月29日恢復頒授,只是去掉了“聖”及“帝國”三字,並頒發給數百名在二次大戰有貢獻的人作為軍事榮譽,從而喚醒人們對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與條頓騎士團戰爭的回憶。在大戰期間,蘇聯頒發該勳章給超過42,000蘇聯軍人、約70名外國將軍與官員、以及超過1,470個軍事單位將勳章顯示在旗幟上。自此,人們視該勳章為軍事獎章。
這星型勳章戴在右襟。緞帶是藍白色,中央有一紅條子。勳章重40.8±1.7 克,含銀37.056±1.387克。
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真名為亞歷山大·雅羅斯拉維奇,俄羅斯統帥和政治家,諾夫哥羅德公爵(1236年-1251年在位),1252年起為弗拉基米爾大公。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弗拉基米爾大公雅羅斯拉夫·弗謝沃洛多維奇的兒子。1236年,他被選為諾夫哥羅德公爵。他與瑞典侵略者和德意志立窩尼亞騎士團的鬥爭,使俄羅斯的西北部地區免於被西方天主教國家征服。
1240年瑞典人在伊若拉河流入涅瓦河的河口地帶登陸入侵俄羅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率領的諾夫哥羅德人與當地的拉多加人,於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畔、現在的聖彼得堡附近擊潰了瑞典軍隊。他因而得到稱號:“涅夫斯基”(意即“涅瓦河的”)。在這次勝利后不久,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貴族趕出諾夫哥羅德。1241年,由於立窩尼亞騎士團的入侵,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諾夫哥羅德人請回。他率領諾夫哥羅德軍隊抵抗騎士團。1242年4月5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距愛沙尼亞邊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決定性地擊敗了立窩尼亞騎士團。這一戰常被稱作“冰上之戰”。後來的歷史學家們評論說,這一戰挽救了俄羅斯民族。
當蒙古人勢不可擋的騎兵蹂躪並征服了俄羅斯之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巧妙地與他們周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沒有接受羅馬教皇的自殺性的、與蒙古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建議,因為他知道在那個時代與蒙古人作正面對抗不可能獲勝。亞歷山大·涅夫斯基開始扮演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與俄羅斯各公國之間的調解人的角色。1246年,金帳汗封他為基輔大公。1252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被金帳汗封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取代了他的兄弟安德烈·雅羅斯拉維奇。作為基輔、弗拉基米爾和諾夫哥羅德的王公,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致力於統一羅斯北部的各個公國。1259年,他鎮壓了諾夫哥羅德人的起義。1263年,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從金帳汗國返回諾夫哥羅德途中於戈羅捷茨去世。他的遺骨後來被彼得大帝下令移至聖彼得堡。俄羅斯東正教會封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一位聖徒,紀念他的節日為9月12日。
1942年7月29日,當納粹德國的軍隊深入蘇聯腹地時,斯大林宣布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為民族英雄。蘇聯軍隊設立了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