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胸鵐指名亞種

黃胸鵐指名亞種

黃胸鵐指名亞種(學名:Emberiza aureola aureola)屬小型鳴禽。額、頭頂、頭側、頦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體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顯的白斑;頸胸部橫貫栗褐色帶;尾下覆羽幾純白;下體余部鮮黃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佈於歐洲,西伯利亞,千島群島,日本,朝鮮半島至印度,中國。

外形特徵


雄鳥春羽嘴基、額、眼先、頭側、頦和上喉黑色,頭頂、枕、後頸、背、肩、腰一直到尾上覆羽栗褐色或栗紅色,背綴有少許不甚明顯的黑色縱紋,有的尾上覆羽微綴暗褐色。尾黑褐色,羽緣色淡,最外側兩對尾羽具長的楔形白斑。翅上小覆羽與背同色,亦為栗褐色或栗紅色,中覆羽白色,大覆羽外翈栗褐色,內翈黑褐色具窄的白色端斑。飛羽黑褐色,羽緣淡棕色,三級飛羽和內側大覆羽外翈羽緣棕栗色。下喉、胸、腹和兩脅鮮黃色,上胸有一窄的深栗色橫帶,兩脅有栗褐色縱紋,腹中央至尾下覆羽皮黃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微沾黃色。頭頂栗色,眼先和眉紋皮黃色或黃白色,耳覆羽皮黃色而具褐色縱紋,上體余部和春羽相似,但具寬闊的沙皮黃色或棕色羽緣,腰栗紅色。下體黃色,頦和上喉有時為黑色,但大多被沙黃色羽緣所掩蓋,胸無栗色胸帶。
雌鳥頭頂栗褐色具細的黑色中央紋,頭側亦為栗褐色具較寬的黑色縱紋,眼先和長的眉紋皮黃白色。背、肩等上體棕褐色或黃綠色、具粗著的黑色縱紋,腰和尾上覆羽栗紅色。兩翅和尾同雄鳥,但小覆羽近暗褐色,中覆羽暗褐色具寬的白色尖端,大覆羽暗褐色、羽緣淡棕色或灰褐色。下體淡黃色,胸無橫帶,部分個體胸具細的黑褐色縱紋,兩脅縱紋亦為黑褐色或黑色。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頭和背羽色相同,多為沙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下體綠黃色,胸和兩脅具黑褐色縱紋。虹膜褐色,嘴黑褐色,下嘴較淡,腳淡褐色或肉色。
雄鳥:額黑色,而不擴至頭頂前部;上體栗褐色,黑色條紋較少,下體亮黃色。
雌鳥:上體橄欖棕褐,雜以黑褐色條紋;眉紋淡黃色;頦和喉近白黃,下體余部黃色,兩脅雜以暗褐細紋。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帶的灌叢、草甸、草地和林緣地帶,尤其喜歡溪流、湖泊和沼澤附近的灌叢、草地,也棲息於有稀疏柳樹、樺樹、楊樹的灌叢草地和田間、地頭,不喜歡茂密的森林,是典型的河穀草甸灌叢草地鳥類。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喜成群,特別是遷徙期間和冬季,集成數百至數千隻的大群,最多達3500隻-7000隻。白天在地上、也在草莖或灌木枝上活動和覓食,晚上棲於草叢中。性膽怯,見人即飛走。叫聲低弱,似‘ti-ti’或‘di、di’。繁殖期間雄鳥站在幼樹、灌木頂枝或草莖上高聲鳴叫,鳴聲多變而悅耳。
黃胸鵐的食性隨季節而不同,繁殖季節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部分小型無脊椎動物和草子、種子和果實等植物性食物。所吃昆蟲主要有甲蟲、螞蟻、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雙翅目同翅目和螟蛾科等昆蟲和昆蟲幼蟲。遷徙期間主要以穀子、稻穀、高粱、麥粒等農作物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實與種子。

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洲,西伯利亞,千島群島,日本,朝鮮半島至印度,中國新疆北部青海,阿勒泰(繁殖鳥、旅鳥),自東北,內蒙古中部(繁殖鳥),西抵青海祁連山,南至雲南,廣東,廣西(旅鳥),廣東沿海一帶(冬候鳥)。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在4月末5月初可聽見雄鳥站在草莖和灌木頂端長時間鳴叫、求偶,鳴聲清脆婉轉。巢多築於草原、沼澤和河流與湖泊岸邊地上草叢中或灌木與草叢下的淺坑內,利用四周的草叢和灌木隱蔽,一般很難發現。巢呈碗狀,外層由枯草葉和草莖構成,內層由更細的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內墊有牛毛、豬毛、馬尾和獸毛等。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6枚,通常4-5枚。卵綠灰色、被有灰褐色或褐色斑紋,卵為卵圓形。孵卵由雌雄鳥共同承擔,孵化期13±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3-14天。

亞種分化


黃胸鵐指名亞種
無內容

種群現狀


黃胸鵐指名亞種
無內容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