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

地質學家、學者

朱森,男,(1902年1月15日-1942年7月6日),漢族,生於湖南郴縣一個中產家庭。

他幼年聰慧,有毅力。11歲初小畢業后即返家隨大哥朱品三攻讀中國古典詩詞,打下了堅實的文學歷史基礎。他一邊在家自修,同時亦輔助父母料理家務,所以養成了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他16歲時,直接考入中學。18歲時又插班入中學三年級。至20歲中學畢業后,到北京考取了北京大學理學院預科。他善於與同學切磋研討,自勵勵人,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預科轉本科時,經過考試,淘汰率高達2/3(80人中只有20多人考上)。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他進入了地質系,與他同班的其餘7人中,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地理學家的有黃汲清、李春昱、常隆慶、楊曾威。
在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為朱森奠下了一生事業的基礎,有著名的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他們講授岩石學與構造地質學,有著名的美籍地質學家A.W.葛利普為他們講授古生物學、地史學。其餘教師中,較著
朱森勘探地質
朱森勘探地質
名者還有何傑、李學清、王烈、楊鐸、金紹基趙亞曾等等。這些老師不僅學問淵博,而且待人誠懇,使他們受到很大的教益,他們不僅重視課堂學習而且躬行實踐,重視野外現場考察。北京西山是他們實習的重要基地。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也曾帶他們去熱河實習。
1934年,朱森得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資助,遠涉重洋,留學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他從D.WD.約翰遜研習地文學,從G.M.凱伊攻讀地史學,暑期中又去耶魯大學去訪問C.舒克特,學習古生物學。
1936年初獲哥倫比亞大學理學碩士學位。他決心遨遊美國,作長途地質考察,於是約好一同留學的張更,自購汽車一輛,在兩個星期內學會了駕駛,考領了執照,於是從麻薩諸塞茨州劍橋城出發經波士頓、康涅狄克州至紐約,再經華盛頓、弗吉尼亞州,橫穿阿巴拉契亞山脈,再經田納西州、俄克拉何馬州、新墨西哥州、亞利桑那州,猶他州等地,又向北經愛達荷州、懷俄明州,又向南到科羅拉多州,再往東北經內布拉斯加州、衣阿華州、伊利諾斯州至芝加哥,最後經印第安納州、俄亥俄州而回到紐約。此次“汽車地質”工作歷時兩月,行程19560公里,跑遍了大半個美國,不僅認識各地之地層及構造,且對科羅拉多大峽谷、黃石公園、大鹽湖等地質名勝區有更深的研究。
朱森雖然取得了學位,但也抓緊機會在國外遊歷和進修。1936年秋,他離美赴英國,后經比利時到德國,與當時留德的同班老同學李春昱相會,共同考察德國地質。同年11月,朱森到了波恩,學習德文,並從H.克魯司研究礦田構造、小型構造。
1937年春,他又去柏林從H.史蒂勒(S出le)教授學大地構造學,並搜集中國已有之地質資料,與歐洲之造山運動時期相比較,寫成《中國造山運動》 (英文)一文。同年夏,他去蘇聯莫斯科參加第17屆國際地質學會議時,即宣讀了此文,該文次年摘要發表於《泛美地質學家》雜誌上。會後,他又從蘇聯轉往瑞士,本欲繼續考察阿爾卑斯地質構造,但此時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已全面爆發,朱森愛國心切,迫不及待地要回國效力。於是,他托李春顯代購船票。后李與他會合,遊歷考察了義大利羅馬、維蘇威火山。然後至熱那亞港乘船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南海而抵香港。他乘車返回湖南郴縣故里,專程省視七旬老母及各位親鄰。

寫作經歷

朱森還在學生時代就勤於寫作,他1927年夏,三年級暑假返湖南故里探親就兼做鄉土地質工作,並初試鋒芒,寫成了《湖南郴縣瑤林之古生代地層及動物群 》(英文)一文,發表於當時權威的刊物—— 《中國地質學會志》上,這堪稱他在地質科學上的處女作。此外,他還在自己辦的刊物—— 《國立北京大學地質學會會刊》發表了很多文章,有的是翻譯作品,有的是他調查鄉土地質的材料寫成的,另有一些是他與同班同學出外實習后的
湖南郴縣
湖南郴縣
材料經過整理研究寫成的。
1929年,朱森發表了《江蘇西南部山脈之研究》一文,對下石炭統地層作了進一步的詳細劃分,創立了“高驪山砂岩”、“和州石灰岩”這兩個地層名稱。
1930年,他又與李四光聯名發表了《棲霞灰岩及其相關地層》(英文)一文,對中、下石炭統地層作了進一步細分,創立了“金陵石灰岩”、“黃龍石灰岩”這兩個地層名稱。這些成果,是在早年來華的德國地質學家F.李希霍芬及10多年前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工作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與創新。
1932年,朱森與李四光聯名出版了《南京龍潭地區地質指南》一書,該書中英文對照,並附有1幅7500分之一的彩色地質圖,是研究該區地質之重要工具書。朱森與李毓堯、李捷合寫的巨著—— 《寧鎮山脈地質》 一書於1935年以《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第十一號》的形式出版,該書圖文並茂(共387頁附6圖版,20照相圖版,79插圖),闡述透闢,深得地質學界讚許,該書中又提出了“茅山運動”、“金子運動”、“南象運動”三個地殼運動名稱。
1933年,他又發表了《金陵石灰岩之珊瑚和腕足類化石》這一專著,描述詳細,圖版清晰,共記載了珊瑚化石3屬8新種,腕足動物化石11屬23種,其中有1新亞屬——“始分喙石燕”和12個新種,此書堪稱朱森在古生物學上的代表作。由於朱森在古生物學、地層學上的卓越建樹,在他逝世以後,深為後學者所紀念。

工作經歷

1928年,朱森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這時,李四光正受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託,積極創辦該院地質研究所,他立即將自己教導多年的高材生朱森招聘到該所擔任助理員,繼升研究員。朱森在該所工作了6年。他曾隨李捷考察鄂北、豫南的秦嶺東段地質,又與李四光、李毓堯、李捷等一同研究南京附近地質他1932年調查皖南地質時,曾發表了《記安徽南部海西運動幕》(英文)一文。同年他調查廣西地質時,發現下石炭統燕子組與上泥盆統地層間之不整合,因而創立了“柳江運動”這一地殼運動名稱。
1934年,他與李捷聯名發表了《廣西中部馬平市附近地層並記述“馬平石灰岩”》(英文)一文,對“”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並附有地層剖面與素描。同年,他與李毓堯聯名發表了《湖南宜章艮口之地質及其與南嶺造山作用之關係》(英文)一文,創立,工作範圍擴大到安徽等地,後來他又由湖南入廣西,考察南嶺地質,足跡幾乎遍及半個中國。這段時間的工作取得很大成效,他先後單獨或與他人合作發表了10多篇重要著作。
朱森回國時,本擬繼續作研究工作,正好這時大後方的重慶大學校長鬍庶華聘朱森去該校新辦的地質系任教授,朱森商得李四光同意,乃於1938年春,帶著全家老小,去重慶大學任教。他深感中國地質人材缺乏,決心努力培植後進。因此,他教學工作十分勤勉、認真,深得學生愛戴。
1939年即升任地質系系主任,他自編了英文講義《地層古生物學(現代古生物學)綱要》,又編了《地史學》講義。他對學生誨人不倦,除課堂講授,對於課下輔導及野外實習更加重視。他帶學生至野外時,總要在晚間問遍每個學生,耐心答疑,並指導編寫報告,一切安排妥當,他才最後歸寢。
朱森從事教學的同時,也進行著科研工作。
他1939年暑期調查了川北龍門山地質。
1940年夏又研究灌縣地質。
1941年春又率學生研究南川地質。1941年夏,中央大學地質系系主任李學清辭職,校長顧孟余乃聘朱森去接任,朱森商請俞建章主持重慶大學地質系系務之後,去中央大學上任,同時也在兩校兼課。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41年,他帶領學生去野外實習,而中央大學、重慶大學兩校都給他家送去了一個月的平價米5斗,朱夫人文化不高,未問清情由就照收不誤。後來,別有用心的人向教育部與糧食部告密,誣指朱森重複冒領平價米,教育部長陳立夫竟通令給朱森記大過一次處分。朱森一生清廉,遭此不白之冤,心情憂鬱,胃潰瘍陳疾加劇,多方救治無效,於1942年7月6日磕然長逝,年僅40歲。
當年10月25日,在中央大學大禮堂隆重舉行朱森先生追悼會,會場四壁掛滿憤怒哀悼之詞,不少人在講話中聲討這種迫害行為。

個人作品


作品時間
朱森.江蘇西南部山脈之研究.國立中央研究院第十八年度總報告.1929:154—158
李捷,朱森.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0(7):1—103
劉祖彝,朱森.棲霞山與龍潭地質考查紀略.國立中央研究院十九年度總報告.1930:142—145
李捷,朱森.自湖南武崗至廣西柳州之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一年度總報告.1933:159—166
李毓堯,李捷,朱森.寧鎮山脈地質.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集刊.1935(11):1—387
朱森,吳景禎.嘉陵江觀音峽天府煤礦區之地質觀察.1939,4(3—4合期):153—160
三木(朱森筆名).地質與國防.1942
朱森作品
朱森作品

後世紀念


1942年,徐煜堅曾創立一個?類新屬,以朱森命名,叫“朱森?”,此屬以後為陳旭加以修訂。
1942年他逝世以後,四川省地質調查所由於朱森是該所特約研究員,乃在該所《地質叢刊》第4號上登載了朱森與吳景禎、葉連俊合著的《四川龍門山地質》一文,以後又將此文作為《朱森先生紀念刊》,以單行本形式出版。
1948年,曾鼎乾又創立了一個以朱森命名的珊瑚化石新屬——“朱森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