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尾聲

尾聲,拼音為wěi shēng,戲曲音樂名詞。連曲體的結尾部分。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如[賺煞],[煞尾]。京劇全劇結束所用尾聲,系套用崑曲的。尾聲可分段演奏,羽調式。京劇中另有一種大尾聲。在E尾聲基礎上,後半段旋律趨高,以徽調式收束。顯然這是適合板腔音樂及調式的需求。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最後一支曲子,每齣戲結束時用嗩吶吹奏的曲牌。大型樂曲中樂章的最後一部份。文學作品的結局部分。至某項活動快要結束的階段。

詳解


1.戲曲名詞。泛稱諸宮調、唱賺、雜劇、傳奇等腳本里大多數套曲中最末一曲。
明·楊慎《升庵詩話·樂曲名解》:“趨與亂在曲之後,與《吳聲》之送,若今之尾聲。”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張貢士》:“當病起時,所記崑山曲者,無一字遺……后其嫂夫人以為不祥語,焚棄之。每從酒邊茶餘,猶能記其尾聲。”
2.指樂曲的最後一部分。
3.敘事性文藝作品的最後一部分。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劇作者在一個劇本里所要說的對於社會人生的話,有時也會在一篇序文里或在劇本的前奏(prologue)或尾聲(epilogue)里。”
巴金《序:“我只希望他們看到‘尾聲’裡面的一句話。”
4.指事情的結束部分。
馬烽《三年早知道》:“秋收已近尾聲,田野里一片深秋的景色。”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十一章:“東線部隊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畔的作戰,也接近尾聲。”
5.指某些事情或活動等進入到最後階段臨近結束。

分類


①敘事性文藝作品情節結構的組成部分之一。敘事性文學作品(如長篇小說等)中都是作品的最後一部分,交代結局。一般和序幕相呼應,是小說基本情節的延伸和餘波。在大型戲劇作品中,指末一幕後的一場戲。文藝家根據其創作意圖和結構的需要,在故事結束后。另寫一節或安排一場作為尾聲,用以交代人物的歸宿、事件發展的遠景或表現作者的一些思想願望。尾聲經常同序幕相呼應。
②在戲曲中,泛指諸宮調、唱賺、雜居、傳奇等腳本里大多數套曲中的最末一曲。北曲部分宮調中都有以《尾聲》為名的曲牌,字數大致相同;另有些曲牌專作尾聲只用,如《賺煞》、《煞尾》等。南曲宮調都有《尾聲》曲牌,字數亦大致相同,均系十二板,故又名《十二時》,也有稱為《情不盡》、《意有餘》、《余文》、《餘音》的。戲曲樂隊在沒齣戲結束時隨吹樂曲,也叫《尾聲》。
③在音樂中,指樂曲的結束部分,用以引申未盡之意並加強結束感;但在大型樂曲中快板樂章的尾聲,常帶有發展而形成曲終的高潮,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尾聲。

布局處理


選用尾聲,而不用尾奏、後奏作標題,是因為在中小型歌曲中,同前奏、間奏相比較,運用尾奏的機會較少,但歌曲的結尾部分卻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作文就有“鳳頭”、“豹尾”的說法。
常用的歌曲結尾大致有三種情況:
1、終止式結構比較完整、充分的結束;
2、在歌聲結束后加尾奏,或把尾奏放在歌聲延留的長音上同時結束;
3、通過歌聲尾句的擴充、補充或重複作為尾聲結束。
如《一隻鳥仔》(台灣童謠)在歌聲結束后加了一個尾奏,使歌曲的結尾更加完整、飽滿丟丟銅子(伊都)找無巢噢。
把前奏原封不動地搬來作為尾奏,是常用的一種尾聲處理手法。
如《迎賓曲》(劉文玉詞,雷雨聲曲)的尾奏完全重複前奏,更加強了歌曲的地方色彩:通四海。
情景型尾奏常是歌曲樂思的延伸、補充和再述,把歌唱中余言未盡之處,通過器樂演奏的尾聲來完成。
如《我愛你,塞北的雪》(王德詞,劉錫津曲):塞北的雪。
這段尾奏很短,只有三小節,通過下行音列的多次反覆,把塞北雪花飄灑、紛紛揚揚的意境再現出來,以加強歌曲的音樂形象。
《黃河頌》(光未然詞,冼星海曲)是一首篇幅較大的男聲獨唱歌曲。歌聲結束后假如音樂也嘎然而止,會感到終止式與歌曲的宏大氣勢不相適應。於是作者在歌聲後面補充了一個頗有分量的尾奏,這樣的結尾就顯得十分完滿: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有些歌曲結束在長音上,可以與尾奏重疊,同時結束。如《打起手鼓唱起歌》(韓偉詞,施光南曲):!
在結尾的F長音上,重疊一個模仿手鼓敲擊的尾奏,使尾聲的情緒熱情奔放,並構成漸強的音勢。
有時,也可使歌聲與尾奏交叉重疊。如《我是雅魯藏布江的小桌瑪》(舒揚詞,王玉田曲):建設新國家。
尾奏的前兩小節與C長音重疊,歌聲結束后尾奏又延續了兩小節。
創作了中比較常見的結尾,是用歌聲作補充終止。如《友誼花開萬里香》(葉偉詞,偉才、葉偉曲)在結束前補充了四小節,使終止式更加充分。
萬里香,萬里香。
又如,《火車向著韶山跑》用歌聲的補充終止豐富音樂形象:歡樂歌聲沖雲霄嗚!轟隆隆!
從音樂上看,歌曲在“霄”字上即可結束,但作者根據兒童歌曲的特點,又加了“嗚!轟隆隆!”模擬火車的聲響,更顯得生動有趣。
再如,《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凱傳詞,王酩曲):錦銹河山萬年春萬年春。哎!
如在“春”字上匆忙結束,會感到收不住尾,作者用襯詞加了一句補充旋律,使終止十分完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