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主義
基礎主義
基礎主義作為反現代性理論的諸基本形式之一,不僅為施特勞斯這樣的保守主義哲人所採納,而且在自由主義的當代反對者社群主義那裡,也得到了明確的表達。以自由主義的角度來看,施特勞斯與社群主義者的區別是不重要的。或許這種區別的根源只在於,前者有意使自己晦澀,而後者努力使表達清晰卻總是失敗。這一現象表明:任何反現代性的思考,在於其所處的生活世界相遇時,總不可避免的變得含混不清,其批判的鋒芒也會因其根基的空虛而鈍化。
目錄
在一般的意義上,“基礎主義”是指這樣的一種觀點或主張:哲學相對於文化的其他領域而言能夠是基本性的,因為它可以通過一種特殊的返身向內的探求,為人類的整個知識大廈找到可靠之基礎,從而在根本上確保知識的客觀性、真確性和合法性。
“基礎主義”是現當代哲學家,尤其是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用來理解和考察傳統哲學時所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基礎主義”實際上是包含著這樣兩層相互關聯的涵義的:其一,它認為知識的必然性根據不能到外部對象中去尋找,而只能到認識主體、意識活動本身之中去尋找,也就是說,心靈、意識主體自身方面的先驗性,是客觀知識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礎;其二,哲學作為為知識奠基的活動,它在文化整體中就具有一種優先的、基本性的地位:正是預先就確保了一切認知努力是有意義的。“它成為這樣一個文化領域,在這裡人們可以腳踏根基,在這裡人們可以找到用以說明和辯護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活動的語彙和信念,從而可以發現其生命的意義。”
基礎主義是一種思想傾向與哲學信念,強調並極端重視基礎,無論存在和文化都有一個不變的基礎,基礎為分兩種,一種認為世界本來存在一個基礎,一種認為人的知識層次中存在著一個基礎。基礎是不變的,並假定:①人類的知識、文化必建立在永恆的,超歷史的基礎上,這樣知識才可靠。②哲學相對於其它文化有優先地位,具基礎性,其它文化基礎性要由哲學說明。
基礎主義迄今為止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近代哲學階段和現代哲學階段。前者以笛卡爾、康德哲學為代表,後者以分析哲學和胡塞爾現象學為代表,它們實際上是對近代哲學主體性轉向的一種發展了的延續與復興。
而反基礎主義主要反兩個層次:①認為認知的多樣性中無統一性。②認為各層次認知中不存在一個總的基礎,反基礎主義否定任何種類基礎,反對任何奠定知識的基礎。代表人物有:①法,德里達:認為絕對基礎得不到,不變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屬於主觀想象,虛構。②美,羅第:認為要摧毀讀者對知識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