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育驃騎圖歌

天育驃騎圖歌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被後世詩家尊為“詩聖”。有《杜工部集》。

作品原文


天育驃騎圖歌⑴
吾聞天子之馬走千里,今之畫圖無乃是⑵?
是何意態雄且傑⑶,駿尾蕭梢朔風起⑷。
毛為綠縹兩耳黃,眼有紫焰雙瞳方⑸。
矯矯龍性含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⑹。
伊昔太僕張景順,監牧攻駒閱清峻⑺。
遂令大奴字天育⑻,別養驥子憐神俊⑼。
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材盡下⑽。
故獨寫真傳世人,見之座右久更新⑾。
年多物化空形影,嗚呼健步無由騁⑿。
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時無王良伯樂死即休⒀!

作品註釋


⑴天育,馬廄名,驃騎,猶飛騎。
⑵無乃,只怕的意思。是推測之詞。
⑶是何二字與無乃相呼應,意在證明自己的推測。是,指畫的馬。
⑷蕭梢,搖尾的樣子。朔風起,朔風為之起。
⑸此二句實寫馬形。縹,淡青色。《太平御覽·獸部》八引伯樂《相馬經》:“眼欲得高,眶欲得端正,睛欲如懸鈴紫艷光。”
⑹此二句虛寫馬神,矯矯,桀驁的意思。古人多以龍擬良馬,含變化,有多種多樣的神態。天骨,天生的骨格。
⑺此下八句追溯畫圖的來歷,足見當時養馬的盛況。“伊”是發語詞,無意義。《新唐書·兵志》:“馬者,兵之用也。監牧,所以蕃馬也。監牧之制,其官領以太僕。幾馬五千為上監、三千為中監、餘為下監。皆有左右,因地為之名。”張說《隴右監牧頌德碑序》云:“開元元年,牧馬二十四萬匹,十三年,乃有四十三萬匹。上(玄宗)顧謂太僕少卿兼秦州都督張景順曰:吾馬蕃息,卿之力也。”馬二歲曰駒。攻是攻治,即訓練。
⑻大奴,馬奴的頭目。字就是養。
⑼驥子,即此驃騎,愛其神駿,所以在另一處來養。
⑽材盡下,都是駑馬。用一般馬來形容驃騎,是一種反襯手法。
⑾點明獨畫此馬之故。因為愛賞,故張掛在座右。觀看不厭,所以說久更新。
⑿這兩句是說畫馬到底不及真馬有用。物化,化為異物,是說真馬已死。空形影,只留下一幅畫。畫馬再好,也不能馳騁,故曰無由騁。
⒀杜甫往往因小明大,借物寓懷,這兩句也是如此。由馬說到人、說到自己、說到社會。見得現在也並非沒有好馬,只是無人識得。表面上是為馬叫屈,其實是為奇士、為自己鳴不平。騕褭、驊騮,都是千里馬。王良、伯樂,皆春秋時人。王良善御,伯樂善相馬。

作品簡析


這首詩大概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末年所作。詩分三段,首段描寫畫馬,因起二句用真馬作陪,故“是何意態雄且傑”六句,句句說真馬,即句句是畫馬,特覺生動。“伊昔太僕張景順”八句為第二段,追敘畫馬來歷,同時反映了當時養馬盛況。“年多物化空形影”四句為未段,從畫馬空存,翻出異材常有,只是“如今”無人識得。嘆馬實自嘆,作詩主意所在。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
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后授官左拾遺。后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複,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