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山
湖南省醴陵市明月山
明月山,又名龍駒山,為九黨荊山支脈,經攸縣、株洲縣交界處進入醴陵賀家橋鎮,在市境綿亘數十里,止於鐵河以西的淥水南岸。主峰高峰,海拔859.6米,為醴陵最高峰,與北面的天花台和軍山遙相對峙。關於明月山的名稱由來,舊志謂:“峰巒高聳,圓梵如月,故名”。《名勝志》稱:“月出光耀先見,謂之明月。”《郡國志》記:“明月山在醴陵縣,上有白石,狀如明月,照農者夜耕”。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每逢乾旱,州府嘗命取明月山白石,置於明月池上,以禱山祈雨。高峰多石英脈,裸露處恰呈圓形,潔白光亮,月夜映照,恰似又一輪明月。
目錄
高徠峰上有杉仙洞、杉仙墓、雲谷岩、龍鬚灘等。傳說杉仙俗姓陳,名皎,唐代廣東潮陽世家子弟,任弘農(郡名,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北)太守時,當地暴發蝗災,陳皎組織百姓防治有方,獲得好收成。后棄官來醴陵高峰修道,跨鶴飛仙,人稱杉仙真人。杉仙肉身葬於高峰,石墓高1.8米,長約7.5米,寬約6.5米。故高峰又叫靈骨山。傳說為解決杉仙在高峰修墓麻石,呂洞賓施法,將麻石變成羊群趕上高峰后,再顯現為麻石。被一樵夫看破,驚呼:“這些羊都是麻石變的!”還未爬上峰頂的“羊”,都現形為石塊,散卧于山徑間。
杉仙真人治蟲有神效之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景仰其能為民解困,便在山下靠近醴攸交界處的賀家橋培賢村修建杉仙殿,以為紀念。過去,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日先晚,山下許多百姓登高峰觀日出。清晨,在杉仙墓前焚香祭拜,燃炮殺牲,祈求杉仙庇佑,並用雞血濺紙婆官,帶回插在田中,以驅蟲保豐收。
杉仙殿在宋、明、清幾朝,曾多次維修或重建。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被毀。2001年,醴攸兩地群眾重建杉仙廟。清基時出土幾件文物,已交醴陵市博物館收藏。清咸豐時敕封杉仙的石碑,已嵌於新建廟牆上。
1956年10月,在水口山建森林經營所,管轄高峰和天華台兩座山峰周圍的林地。1958年改為水口山林場。現有山地1.8萬餘畝,經營數十年,林木茂密。春夏間,青翠林海中點綴絢麗山花,蟲鳥爭鳴,山泉奔流,白雲飄逸於群山間。登上高峰,腳踏浮雲,如身在雲天之上。秋高氣爽時,萬里無雲,可放眼觀賞醴、攸、株三市(縣)的山林田園風貌。寒冬時節,雪線隨氣溫變化而升降。雪線以上,銀裝素裹;雪線以下,蔥鬱碧綠。登山遊玩,幸運者可觀看到大自然施展魔術:觀賞閑談間,左邊山谷間原本雲遮霧掩,剎那間如揭去面紗的美女,展現出秀麗的風光。而原本鬱鬱蔥蔥,山花爛漫的右邊山谷,不知不覺間已是雲霧繚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