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鎮

吉利鎮

吉利鎮位於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境東北,大關、鹽津兩縣結合部,介於東經103°53′至104°04′,北緯27°57′至28°04′之間,東接鹽津豆沙鎮,南界大關縣天星鎮,西南靠壽山鄉,西北連木杆鎮、高橋鄉,總面積12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營底村楊家山2064米,最低海拔魚田村吊樓子492米。

徠全鎮轄龍坪、尾甲、魚田、黃荊、吉利、小寨、回龍、營底8個村民委員會121個村民小組, 2003年總人口共4324戶18068人,其中農業戶4023戶17263人,少數民族255戶1065人(彝、苗、白族),農村勞動力8129人。耕地總面積18247.5畝,其中水田1815畝,糧食總產量5869噸,人均有糧340公斤,人均純收入852元,農民人均純收585元。農業總產值達962萬元,工業總產值達2528萬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5.35萬元。地全鎮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山地多,平壩少,“V”型地貌為主要的地貌特徵。

自然資源


吉利鎮
吉利鎮
吉利鎮有十分豐富的鉛鋅礦、硫鐵礦、煤礦、銅礦、鐵礦等礦產資源,其中龍坪村硫鐵礦預測儲量 達5.7萬噸,境內磁鐵礦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採價值。境內有水電站共4個(含沙沙坡電站),總裝機達4.8萬kw,充足的電力資源、便捷的交通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寬鬆的政策環境,是投資客商的理想之地。
由於特殊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吉利鎮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自古有滇川孔道、秦開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明清古道等,眾多歷史文物古迹分佈於境內昆水公路沿線,有極高的旅遊開發價值,主要景點有五尺道遺跡、吉利漢墓、黃荊壩蠻墳、靖國軍殉難地、吉利鋪老街及小關溪襯腰岩等。

農村經濟


全鎮經濟結構單一,基礎差、底子薄,生態脆弱,農村經濟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家庭副業 和務工收入為主。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5447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17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33元。實現農業總產值152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780萬元,林業產值52萬元,畜牧業產值693萬元,漁業產值10萬元。

基礎設施


全鎮有7個村通公路,1個村通人馬驛道,公路總里程達60公里以上,昆(明)水(富)公路、水(富)麻(柳灣)高速公路及內(江)昆(明)鐵路經集鎮順關河縱貫全境,交通十分便捷。
2006年全鎮通水的村民小組85個,達21%,通電的村民小組121個,達100%,通路的村民小組41個,達34%,村內道路均未硬化;建設黨員活動室及娛樂、待客處為一體的公共設施9個;建有沼氣池1850口,普及率達43%;建有小水窖1150口;1個臨時停車場,佔地面積250平方米;全鎮成立村委會農業灌溉用水和飲用水協會8個,全鎮水利化程度達32%;建有村組地面衛星接收站4座,用戶地面接收機2750台,電視基本普及,電話機用戶1980戶,城鎮電話普及率達95%以上,行動電話通訊信號覆蓋率85%。

衛生條件


已建鎮級衛生院1個,鎮級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村級衛生所8個,有鄉村醫生24人。全鎮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鎮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10 個。鎮、村衛生室的建立,為群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計劃生育服務。

文化教育


吉利鎮
吉利鎮
截止2007年10月,該鎮建有初級中學1所,校舍建築面積5650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達7.61平方米,擁有 初中教師50人,在校學生772人;建有小學25所,校舍建築面積13622.4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達5.63平方米,擁有教師141人,在校學生2418人。2005年,全鎮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6年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5%,鞏固率98.63%,畢業率達98.2%,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提升。全鎮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群眾積極開展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

人口數據


截止2007年10月,全鎮有農戶4609戶,其中農業戶4262戶17457人,其中男性9015人,女性8442人,勞動力8029人。該鎮以漢族為主,居住著彝、苗、白等少數民族,其中漢族31995人,少數民族255戶1065人。積極推廣農業科技措施,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努力促進農民增收。
總人口17744
9609
8135
家庭戶戶數4407
家庭戶總人口(總)17085
家庭戶男9059
家庭戶女8026
0-14歲(總)5776
0-14歲男3140
0-14歲女2636
15-64歲(總)10972
15-64歲男5999
15-64歲女4973
65歲及以上(總)996
65歲及以上男470
65歲及以上女52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6443

基礎設施


吉利鎮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完成7件人畜飲水工21300米,解決了10社312戶1404人飲水困難;共發放水泥42噸,投工2100餘個,完成溝渠維修加固18條17130米。交通建設速度加快。新修小寨、洋坪、壹燒、龍田、寨子、二坪、車田等鎮村公路
吉利鎮---大關河電力有限責任公司
吉利鎮---大關河電力有限責任公司
和村組公路11條36公里,維修營底、回龍公路8公里,群眾出行困難得到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發展勢頭強勁。能源建設步伐加快。南方電網公司完成了高壓輸電線路的恢復重建;沙沙坡電站建設已進入尾期,預計三月份可發電;新馬店、石格鬧、喇叭溪電站建設正在作前期籌備;啟動了農村電網改造;2008年,全鎮共完成沼氣池671口,有效的改善了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集鎮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集鎮總規,回龍溪至石格鬧集鎮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完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集鎮市場秩序和環境衛生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維護;集鎮飲水工程正在建設之中,集鎮飲水管理明顯改善。
基層政權建設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新建了政府會議室、林業站、派出所、衛生院;鎮政府院壩改造正在進行;回龍、營底、魚田、吉利、小寨村委會建設、衛生院二期工程、各村衛生室、計生服務站修建即將開工。
通訊建設發展迅速。08年新建手機站5個,鎮內通訊盲區大為減少。

工業發展


吉利鎮在現有工業生產規模的前提下,抓好骨幹企業,指導企業技術改造,加強信息溝通、政策指導,加快發展新項目、新產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經濟快速、持續發展。
全鎮有企業4個,分別為大關河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大關縣礦業冶鍊有限責任公司、大關河電力公司鐵合金分公司、鴻盛達環保用品廠。2003年工業總產值達2528萬元。
大關河電力有限責任公司被喻為大關的“蛟龍”,烏蒙深山的“明珠”。它本是雲南省財源建設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大關河電力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大關河電站。是地震救災的產物。始建於1975年5月,於1978年5月1日投產運行,1980年擴建2×200千瓦,1988年擴建2×1000千瓦,總裝機2600千瓦。至此,大關縣結束無電縣的歷史。1995——1996年擴建3×1250千瓦的虎跳石電站,1997——1999年擴建2×3200千瓦的涼水溝電站。1999年大關縣列入國務院第三批電氣化縣行列,裝機總容量已達13410千瓦,2003年7月投資4200萬元擴建小河電站,預計2005年7月竣工。
關河電力公司位於大關縣吉利鎮與壽山交界處,距吉利鎮集鎮9公里,處於昆水公路線上,距沙沙坡火車站1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公司轄關河電站、虎跳石電站、涼水溝電站、天星35kv變電站,建有二個治煉廠,生產、變電設施配套設備一應俱全。建立機制、健全文化、生活、設立醫務、職工子弟學校。現有職工300人,固定資產5060萬元,總裝機容量13410千瓦,年發電量9000萬度至1億度,供電覆蓋七個鄉(鎮),是大關縣主要能源基地,同時還輸鹽津、彝良兩縣的鄉村。年產值達2500——3000萬元(其中發電收700——800萬元),創年利稅150萬元以上。
鴻盛達環保用品廠於1999年8月建成投產,是一家專門製作各種規格型號紙模塑的生產廠家,年設計能力為2000萬隻,廠址位於大關縣吉利鎮新馬店,佔地2.8畝,廠房面積1398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0萬元,技術力量雄厚,現有員工68人,擁有中高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6人。自創辦以來,全體員工嚴格遵循“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的經營宗旨,以優質的產品質量、良好的服務態度贏得新老客戶的信賴,產品供不應求,主要銷往海南、新疆、昆明等地。為方便客戶需要,可按客戶的要求設計、製作各式環保餐具和緩衝包裝用品。該廠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污染、無毒害,是最理想的環保用品,2003年技改后,現年產量可達3000萬隻,固定資產925萬元,創年利稅158萬元。

經濟發展


吉利鎮---畜牧業
吉利鎮---畜牧業
吉利鎮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堅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銷售,因地制宜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引導農民按照市場所需開展規模化生產,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連接農民和市場的中介組織,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流通服務組織,大力支持發展農產品營銷大戶。加快發展畜牧業,強化重 大動物疫病防治,抓好重點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努力增加牲畜出、存欄,提高畜牧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鼓勵農科人員通過承包、租賃等形式積極參與種養業結構調整,推動科技與農業有機結合,增加農業的科技含量。提供勞務信息,搞好技能培訓,增強務工能力,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
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8年,全鎮以樣板示範為基礎,以科技推廣為重點,投入產業資金25萬元,大辦“玉米、生薑、魔芋、小米辣、核桃、甘蔗、稻田養魚”等科技示範樣板6800畝,發展種養殖大戶13戶,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全鎮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2008年的33:54:13變為37:47:16,生薑、核桃等新興產業已逐漸起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
整村推進進展順利。高峰、利和、壹燒、小河、永和、龍田、杉林七個整村推進點建設已全面結束,龍田、廣發、營底、沙塘、大田、花秋6個整村推進點的建設已接近尾聲,通過多種途徑和措施,876戶貧困群眾的安居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扶貧效果十分顯著。
恢復重建圓滿完成。圓滿完成“5。12”地震恢復重建148戶12500餘平方米,冰雪災害恢復重建115戶10000餘平方米,365戶民居抗震安全等民心工程,農村民居住房改善有了新的突破。
務工經濟發展迅猛。2008年三產業實現產值1703萬元,比2007年1186萬元增517萬元,年均增43。6%;其中外出務工1700餘人,實現務工收入680萬元。
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按照示範帶動、逐步推進的原則,實施“溫飽型、寬裕型、小康型”三種類型的新農村建設,加強了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吉利鎮積極開發優勢資源,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發展目標
(一)強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吉利鎮緊緊抓住“三農”問題這個關鍵,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培育壯
稻田
稻田
大特色產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全力推廣科技措施。推廣良種3萬公斤、單株定向密植移栽3500畝、玉米地膜覆蓋5000畝,實施“百里玉米科技長廊”1100畝;抓好畜禽疫病防治和品種改良,新建1個生豬標準化養殖示範小區;做好黃牛凍精改良示範推廣工作;栽種核桃等經濟林果15000畝,力爭實現農業產值4510萬元,增長10%。
培植特色產業。培植生豬、核桃、生薑三大產業,生豬存欄要達到17000頭,新種核桃12000畝,種植生薑3000畝;扶持小米辣、木漆、稻田養魚、冬早蔬菜、魔芋、甘蔗等一批特色產業,特色產業面積達到5000畝。
激活農產品市場流通業。組建各類協會,引導農產品經紀人、合作組織參與農產品促銷。
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就業渠道,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拓展增收空間,培訓農民4000人以上,穩定輸出農村勞動力2300人以上,實現務工收入1900萬元以上。
不斷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片區開發、震損修復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項目,新建沼氣池700口,改善灌溉面積800畝,解決1500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
推進開發式扶貧。加大整村推進、易地開發、掛鉤扶貧等工作力度,改善貧困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以產業扶貧為支撐,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提高優勢產業對貧困人口的覆蓋率,解決700名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整合資源,搞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掃尾工作;抓好醫療制度改革,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發展;強化農村“一事一議”項目申報和實施力度。
(二)強化電礦產業發展,促進工業經濟提質增效。
著力打造“關河”工業園區。壯大資源配置合理、龍頭企業強勁、電礦特色突出的關河電礦工業園區
核桃
核桃
;著力提高服務質量。樹立服務意識,提高為企業辦實事、辦好事的能力,切實為大唐國際水電開發做好前期服務工作,以高質量的服務促進快速度的發展。
吉利鎮核桃
(三)強化集鎮功能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快速發展。
推進集鎮功能建設。按照集鎮總體規劃,著力抓好集鎮防洪擋牆建設;著力抓好昆水路和政府院壩的綠化、亮化和美化;著力抓好新區連接道路修建;著力抓好集鎮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著力抓好集鎮交通管理站和停車場的建設;著力抓好集鎮環境衛生整治;著力解決集鎮飲水困難,規範集鎮五大秩序,提升集鎮檔次。
強化集鎮服務功能。建立健全集鎮管理制度,完善集鎮功能,擴大集鎮區域面積,加快集鎮城鎮化發展步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高城鄉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四)強化固定資產投資,促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
加快重點工程建設步伐。啟動黃荊壩、喇叭溪、石格鬧三個電站建設。加強工程管理和進度,確保沙沙坡電站近期內投入運營;抓好農村居民地震安全、土地治理、以工代賑、農村電網改造、農村人畜飲水等工程項目。
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抓好魚田、龍坪、尾甲、小寨鄉村公路改造;積極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加大村組公路建設力度;加大鄉村公路管護力度,確保鄉村公路長期通車。
抓好震毀受損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切實抓好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後續工作;紮實做好學校、生命線工程和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政法系統等市政設施的恢復重建工作。
做好項目儲備,提高儲備質量。加大彙報、爭取的力度,搞好新農村建設、水利設施、土地整治等重點工程項目的規劃和申報,讓更多、更大的項目立項,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的強勁拉動。
(五)強化人口素質提高,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優先保障教育發展。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繼續落實好“兩免一補”政策,提高適齡少年兒童的入學率和鞏固率;繼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切實抓好“普實”和“農遠工程”,加大危房改造和在建工程的管理。
重視人徠口與計劃生育。加大避孕節育、醫學監護和補救措施的落實力度,提高計劃生育率,杜絕計劃外多孩生育;積極探索創新計劃生育管理機制,抓好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鞏固無多孩鎮。
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加強科學適用技術推廣,加大科技知識宣傳普及和培訓力度,提高科技服務水平,提高廣大群眾整體素質。全面發展文衛、廣電事業。深入開展科學、健康的群眾性文體活動;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合作醫療服務體系,搞好鎮衛生院二期工程的修建和各村衛生室的修建;鞏固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數字電視”工程,不斷豐富農村群眾文化生活。
做好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全力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努力幫助弱勢群體和特殊困難群眾就業;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社會福利事業建設,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加強防震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工作預案,加大地質災害的監測力度,提高救災應急處理能力。
加大安全監管。建立監測監控體系,嚴格執行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著力整治交通、消防、非煤礦山等行業。加強學校周邊環境、建築施工場地及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爆器材、特種設備的管理,不斷完善監管措施,落實監管責任,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
(六)強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促進和諧吉利建設
抓實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八榮八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重點的公民道德建設;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凈化校園周邊環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增強群眾文明意識,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
深化民主法制建設。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深化政務、廠務、村務公開,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努力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質量;強化“五五”普法和法律服務,推進依法治鎮進程;
注重社會穩定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不斷深化平安創建;保持嚴打高壓態勢,促進社會治安不斷好轉,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處理在萌芽狀態,著力鞏固無毒鎮,確保社會政治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