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水師學堂
威海水師學堂
我國目前唯一一處有跡可尋的清代海軍學校威海水師學堂,歷經114年風雨,經過3年緊張修復,在甲午海戰11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走進威海水師學堂,如同走進那段塵封的歷史,一幅幅生動的歷史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威海水師學堂只設駕駛專業,至甲午戰敗共開辦4年,畢業學生一屆,共30人。畢業生中有多人後來成為民國海軍高級將領。現劉公島仍留有該學堂校址,並正在進一步修復中。
威海水師學堂位於劉公島西端,1890年開辦,是清政府繼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廣東水陸學堂之後創辦的第四所培訓海軍軍官的學堂。國內已有3所學堂,為何還要創辦威海水師學堂呢?這與丁汝昌和李鴻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889年,北洋海軍成立的第二年,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呈請李鴻章代奏設立威海水師學堂。原因主要有兩點:
首先,李鴻章認為,“北洋現有各師船需才甚殷,非多設學堂不足以資造就。堂內學生課程有洋文、洋語、史論、算學、海圖、星象、測量、格致諸物,必須研究數年,方能略窺蘊奧。及挑入練船,又須練習風濤、沙線、帆纜、輪機、槍械、雷炮各藝,計非十年之久,不克畢業。是則水師學堂之設,實為海軍切要之圖,僅止天津一堂,儲才無多,恐難敷用。”(《威海添建學堂片》,《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七十二)
其次,威海衛是北洋海軍基地,包括練船在內的所有北洋船艦常年駐泊在此。《北洋軍章程》規定:“駕駛學生在堂習業四年,畢業派上練船學習船藝一年,送回堂再習三月,然後拔入槍炮練船再習三月,考試如式,派歸兵船差遣補用。”因此,丁汝昌認為:“設立
威海水師學堂,俾堂課之餘,能獲實地兼習槍炮、雷學、船藝等,畢業后即可直接赴艦服務。”(包遵彭:《中國海軍史》)
獲得清政府批准后,學堂於1889年動工,共建房屋近70間,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花費購地銀、工料銀近萬兩。1890年6月3日,威海水師學堂開始授課。
1889年冬,北洋艦隊照例到南方操巡,順便為威海水師學堂招收學生。由於艦隊在各地都是短暫停留,沒有足夠時間在社會上公開招生,生源多是在上海、香港、福州等地停留期間由艦上軍官引薦的家鄉青少年。由於北洋海軍軍官多是福建人,所招學生也以閩籍居多,平均年齡在15—18歲。這次招生除36名正式學員外,還招收10名自費生。他們隨艦隊到達威海基地后,隨即開課。由於4年之後威海水師學堂停辦,這46名學生成為威海水師學堂第一屆也是唯一的一屆畢業生。
水師提督丁汝昌兼任學堂總辦,下設委員、提調、總教習、洋文教習各一名,漢文教習兩名,配有敏捷、康濟、威遠、海鏡4條練船,開設有英文、幾何、代數、駕駛和艦炮操法、輪機、天文、地理、泅水等30餘門內堂和外場課目。所有規章制度、管理、獎懲等均按天津水師學堂章程辦理。由於威海水師學堂地處北洋海軍基地威海港內,北洋海軍的設施均可作為學員實習之用,部分教員也由北洋海軍的教練兼任,學員在學堂學習的同時,可上船實際操作練習,這是其他水師學堂所不及的。
威海水師學堂培養了不少棟樑之才,吳紉禮系威海水師學堂畢業之首名,歷任北洋、國民政府之要職,中將軍銜,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安徽省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軍事委員會委員。羅開榜也歷任國民政府陸軍部次長,代理陸軍部總長中將軍銜,1912年任段祺瑞組建的定國軍總參謀長,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的中華民國臨時府高參。另外,楊教修、崔富文、李聖傳均在海軍服役,也成為著名的海軍將領。
威海水師學堂毀於甲午戰火,戰後,部分學生轉入天津水師學堂繼續學習。1894年甲午戰爭后至1944年劉公島偽海軍起義期間,威海水師學堂曾先後被英國和日本侵略者佔據。新中國成立后,學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管理使用。
威海水師學堂殘存有東西轅門、照壁、小戲樓、旗杆座和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營房、軍官宿舍等。儘管歷經100多年的戰火洗禮和歲月滄桑,早已年久失修的威海水師學堂仍是我國唯一一處有跡可尋的清代海軍學校。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
年,水師學堂收歸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並在多方關注和支持下進行了修復保護。
修復后的水師學堂主要分為清代水師學堂核心區、學堂建築被毀遺址展示區、英租時期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營房及軍官宿舍區、水師學堂露天訓練場等4個展示區,生動直觀地再現了水師學堂的歷史原貌。
國文、英國語言文字、國家課本(各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數學(代數、幾何、立體幾何、平弧幾何)、物理、化學、天文學、航海學、電學實驗、磁學實驗、海上測畫、大量學、魚雷學、水雷學、靜力學。
單人教練、步兵操法、艦炮操法、柔軟體操、器械體操、劈劍刺槍、信號學、船藝、成隊教練、成營教練、野外演習、彈道學、射擊實施、槍炮法理、火器學、泅水、舢板操練、升桅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