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橋
浙江紹興的宋代單孔石拱橋
廣寧橋該橋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廣寧橋直街東端,南北向,單孔拱形石橋、橫跨漕河,相傳此處本無橋。鄉人集資建橋,來往百姓,廣受其惠,故名廣寧橋。
廣寧橋
纖道
南鄰八字橋,與大善塔相望。廣寧橋為紹興現存最長七折邊形單孔石拱橋。系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橋系南北向七折邊形單孔石拱橋,全長57.2米。橋上置欄,拱券為縱聯 分節並列砌置,券頂鐫《鯉魚跳龍門》、《金龍伴玉兔等六幅圓型石雕》。橋腳內各設有纖道。橋東側,南北引橋壁各嵌有石碑一通,橋北端西側有《重建廣寧橋記》石碑一方。
廣寧橋橋面微起弧拱,網側設欄桿,塑柱,欄板飾雲頭子,保存了一些早期作法.橋身存明萬曆二年(1074年)建橋題記數處。廣寧橋的多邊形拱券結構,是明、清時期紹興地區的典型作法,為別處少見。它與紹興宋代八字橋、元代光相橋和清代太平橋組成紹興水網地區自宋至清的橋樑發展史序列。
該橋重修時延用古代七折邊拱,大多為原石料,風化程度與八字橋、光相橋相仿,據此可認定現今的廣寧橋橋型與嘉泰《會稽志》中所載相同。折邊拱橋大多建於唐以前。廣寧橋位於古運河在城內的主要的碼頭。古運河在唐代已十分繁忙,所以廣寧橋在唐代應已存在,至少可以定為宋代以前的橋樑。始建於唐代的拜王橋、昌安橋都是折邊拱,可為廣寧橋的存在年代提供佐證。
此橋拱頂龍門石雕刻中的龍是三爪龍,三爪龍為宋代以前風格,此石雕圖案也可作為此橋年代的佐證。此橋的橋基由7層石板疊成,厚達1 m左右,如此厚重的橋基為國內少見。橋拱石上刻文,現有“萬曆二年”、“會稽廿三都章家,壽命延”、“山陰、信官”等字可識。刻文為明代萬曆年間修橋所補刻。
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是紹興市區的八字橋,這幾乎成了公論,並被寫入一些高校教科書里。然而,紹興古橋專家羅關洲最近通過實地考證,認為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應是與八字橋相隔不遠的廣寧橋。他的新論已得到一些專家肯定,不久前中國橋樑專家茅以升的女兒、全國政協委員茅玉麟的一份關於中國古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中也吸取了他的觀點。
廣寧橋
與八字橋相隔不遠的七折邊拱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寧橋,橋下有纖道穿過橋洞,縴夫可從橋下穿過,倒是真正的立交橋。但此橋以前大家認為是明代所建,一個偶然的機會,羅關洲發現了一塊被砌入居民住房的廣寧橋石碑,碑上記載,此橋重建於南宋紹興四年,明萬曆三年重修。因此,可將此橋由原定的明代上推到宋代,是與八字橋同時代的橋。再經過一系列的考證后他認為,廣寧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立交橋。
河沿
《紹興具志余輯》記有:“橋,方向東西,一圓洞,高三、四丈、長十餘丈,橋面廣度為二丈,上有石欄甚堅,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此橋在嘉泰《會稽志》有:“廣寧橋在長橋東,漕河至此頗廣,居民鮮少,獨士人數家在焉”的記載。